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而鉴赏古诗人物形象已逐渐成为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把握的难点。因此,鉴赏古诗人物形象需要形成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练习、积累方可形成。也就是说,学生首先应了解所鉴赏的古诗词相关的知识,才能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作正确的理解,进而把握人物的身份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中蕴涵的情感态度、典型意义,也才能真正谈得上鉴赏。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析:
一、了解诗人生平,明确作品背景
鉴赏人物形象不应忽视对诗人生平及作品背景的了解。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题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对于不熟悉诗人,也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把握能力。就生平影响而言,如李煜在亡国前后,李清照在宋室南迁前后,其词可谓风格顿变。就背景影响而言,如身处盛唐的李白与身处晚唐的李商隐,二者诗歌反映的时代特征迥乎不同。
我们以李清照为例,她一生的经历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学生在课内学过她的诗,对前期和后期的心路历程应该大致了解。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充满欢乐。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幸福甜蜜。故其前期的诗作,溢满幸福。但丈夫常年在外为官,尤其是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这又使她的词作有了闲愁别绪。国破家亡的后期诗作,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了解了李清照以上人生经历,我们来鉴赏她的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的诗作也就容易多了。比如《清平乐·年年雪里》,据已知生平经历,我们可以作出判断本词是其晚年之作。词人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常插梅花醉)、中年因相思别离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赢得满衣清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故应难看梅花)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把握特殊意象,明析思想情感
意象即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古典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有些事物本身在古诗词中具有特定象征意义。比如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亮、月光常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果我们向学生作适当介绍,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就会给他们解读古代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三、细微着眼,事半功倍
诗歌鉴赏要善于读诗题,观注释,体诗眼。细微着眼,必能事半功倍。
通过读诗题,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诗词鉴赏时,用几秒钟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怨、想、叹、伤、怀、别、送”等倾向的词语,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从而提高诗词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的一个“独”字,标明了寂寞和孤独的情味。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写花、酒、人、月影,主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注释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作时特定的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此外诗眼对于赏析人物形象也十分重要。诗眼往往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常见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对这些词的分析也十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把握。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鉴赏古诗词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当然具体鉴赏时,鉴赏者必须要具有全局观念,决不可以偏概全。要综合运用,灵活处理,方能做到鉴赏到位。
一、了解诗人生平,明确作品背景
鉴赏人物形象不应忽视对诗人生平及作品背景的了解。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题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对于不熟悉诗人,也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把握能力。就生平影响而言,如李煜在亡国前后,李清照在宋室南迁前后,其词可谓风格顿变。就背景影响而言,如身处盛唐的李白与身处晚唐的李商隐,二者诗歌反映的时代特征迥乎不同。
我们以李清照为例,她一生的经历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学生在课内学过她的诗,对前期和后期的心路历程应该大致了解。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充满欢乐。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幸福甜蜜。故其前期的诗作,溢满幸福。但丈夫常年在外为官,尤其是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这又使她的词作有了闲愁别绪。国破家亡的后期诗作,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了解了李清照以上人生经历,我们来鉴赏她的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的诗作也就容易多了。比如《清平乐·年年雪里》,据已知生平经历,我们可以作出判断本词是其晚年之作。词人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常插梅花醉)、中年因相思别离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赢得满衣清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故应难看梅花)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把握特殊意象,明析思想情感
意象即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古典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有些事物本身在古诗词中具有特定象征意义。比如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亮、月光常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果我们向学生作适当介绍,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就会给他们解读古代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三、细微着眼,事半功倍
诗歌鉴赏要善于读诗题,观注释,体诗眼。细微着眼,必能事半功倍。
通过读诗题,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诗词鉴赏时,用几秒钟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怨、想、叹、伤、怀、别、送”等倾向的词语,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从而提高诗词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的一个“独”字,标明了寂寞和孤独的情味。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写花、酒、人、月影,主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注释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作时特定的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此外诗眼对于赏析人物形象也十分重要。诗眼往往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常见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对这些词的分析也十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把握。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鉴赏古诗词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当然具体鉴赏时,鉴赏者必须要具有全局观念,决不可以偏概全。要综合运用,灵活处理,方能做到鉴赏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