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审美教育呢?根据中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问题,对于深奥、抽象的美学理论尚无法完全理解。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直观生动的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心智,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抓关键人物,展示人物美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皆以规范的语言文字,将饱含审美张力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知识、阔大的心胸、敏锐的“触角”去挖掘、感受文本潜在的美。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心灵美是一种内在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美。”这种美,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情感,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写了鲁达路遇史进、李忠,三人到酒楼上饮酒,遇到金氏父女,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愤愤不平,最后三拳将镇关西打死的故事。从中可见鲁达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同情弱者,行侠仗义的精神。教师在分析鲁达形象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鲁达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细致剖析,特别是动作,挖掘出人物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如听完金氏父女哭后,毫不犹豫地摸出身上的全部银两倾囊相助,觉得少,又向朋友借钱,见李忠只“ 摸”出二两银子,便道:“ 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并未要这二两银子,又“ 丢” 还了李忠。又如三拳打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相信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一幕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鲁达这个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戴。
二、品好词佳句,体会语言美
语言是美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语言本身感受美。语文教材中,既有优美的抒情散文,又有绘景生动的写景佳作,还有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精品等。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把美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从语言中挖掘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教师点拨“大”让学生体会到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使学生体会到景物的单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期间,缈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能表达。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秀美,非凡的情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讲课时,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些美的诗句,让学生欣赏、体会。
三、联系上下文,感悟内容美
语文的审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作品中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美的表面品味、欣赏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在美,即内容美。使学生不仅领略到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蕴涵的高尚情趣。
如毕淑敏的《一厘米》一文,有人会说: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想要告诉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什么呢?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思考,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把握文章的真谛,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小说中多次写到她的家庭经济拮据,她很看重这两毛钱,夫妻俩都是蓝领; 连集体活动或开会都舍不得坐公共汽车,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这种生活状况下的逃票固然不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儿子,她放弃用票根报销的计划;她面对红衣青年的苛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其争吵;甚至拒绝数目不小的补偿费和价格不菲的赠票。这些都体现了做母亲的强烈责任感,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但全力以赴,这难道不值得敬佩吗?她对登门道歉的干部说不要难为那个查票的红衣青年,这种宽宏大量更令人感动。所以陶影尽管不完美,也很普通,但她是真的感人,是平凡中的伟大,也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更应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热爱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这样,尤其是学生,更需要学习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争取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对作品深刻的思想,开阔的意境,都可以进一步理解,并在心灵上引起共鸣,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抓关键人物,展示人物美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皆以规范的语言文字,将饱含审美张力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知识、阔大的心胸、敏锐的“触角”去挖掘、感受文本潜在的美。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心灵美是一种内在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美。”这种美,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情感,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写了鲁达路遇史进、李忠,三人到酒楼上饮酒,遇到金氏父女,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愤愤不平,最后三拳将镇关西打死的故事。从中可见鲁达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同情弱者,行侠仗义的精神。教师在分析鲁达形象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鲁达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细致剖析,特别是动作,挖掘出人物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如听完金氏父女哭后,毫不犹豫地摸出身上的全部银两倾囊相助,觉得少,又向朋友借钱,见李忠只“ 摸”出二两银子,便道:“ 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并未要这二两银子,又“ 丢” 还了李忠。又如三拳打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相信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一幕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鲁达这个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戴。
二、品好词佳句,体会语言美
语言是美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语言本身感受美。语文教材中,既有优美的抒情散文,又有绘景生动的写景佳作,还有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精品等。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把美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从语言中挖掘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教师点拨“大”让学生体会到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使学生体会到景物的单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期间,缈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能表达。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秀美,非凡的情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讲课时,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些美的诗句,让学生欣赏、体会。
三、联系上下文,感悟内容美
语文的审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作品中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美的表面品味、欣赏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在美,即内容美。使学生不仅领略到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蕴涵的高尚情趣。
如毕淑敏的《一厘米》一文,有人会说: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想要告诉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什么呢?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思考,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把握文章的真谛,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小说中多次写到她的家庭经济拮据,她很看重这两毛钱,夫妻俩都是蓝领; 连集体活动或开会都舍不得坐公共汽车,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这种生活状况下的逃票固然不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儿子,她放弃用票根报销的计划;她面对红衣青年的苛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其争吵;甚至拒绝数目不小的补偿费和价格不菲的赠票。这些都体现了做母亲的强烈责任感,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但全力以赴,这难道不值得敬佩吗?她对登门道歉的干部说不要难为那个查票的红衣青年,这种宽宏大量更令人感动。所以陶影尽管不完美,也很普通,但她是真的感人,是平凡中的伟大,也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更应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热爱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这样,尤其是学生,更需要学习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争取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对作品深刻的思想,开阔的意境,都可以进一步理解,并在心灵上引起共鸣,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