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杜威、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nqq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改善、教学的德育功能,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的心理学化三个方面阐述二人教育思想存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杜威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前者被视为“传统教育”的当然代表,后者被当作“进步教育”的发轫者,都在教育史上名垂青史。关于他们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说颇详细了。但是,就研究文章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对于二人的教育思想,分别论述者多,将他们的教育思想对立起来对比研究的也不少,但读过杜威和赫尔巴特的一些论著之后,发觉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有一些观点从本质上存在一致性,在我看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改善
  
  调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改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是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根本。他说:“必须有一种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都有能促进社会的变化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杜威把全部教育工作都看作使人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而组织的活动。他认为:教育应使儿童在将来能担负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应使儿童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合拍。杜威指出:“儿童不只是要成为一个投票者,一个守法的人;他也要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他自身很可能要跟着负责对未来儿童的抚育和训练,从而维持社会的维持。他将成为一个工人,从事有利于社会并维持他自己独立和自尊的职业。他将成为某个特定邻里和团体的一员,无论在哪里,必须对生活的意义贡献力量,为文明增加礼仪和光彩。”更重要的,“儿童将成为其中一员的社会是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和进步的社会”,由此可见,杜威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改善寄希望于教育。
  赫尔巴特关于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改善的思想与杜威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对赫尔巴特这方面的思想未加重视,甚至简单地予以否定。赫尔巴特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可见,赫尔巴特把改善个人和社会关系看作教育的最高使命。他的关于教育的多方面性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个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理论。赫尔巴特从社会分工要求人类的目的应是多方面的观点出发,得出“要在教育上有可以遵循的统一目的是不可能的”的结论。他认为,个性是教育的起点和着眼点,“青年的个性,应在教师的辛勤努力之下,愈益显露出来。”但是,个性应与社会性相容,也就要求给人以多方面的教育,使人具有“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赫尔巴特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才能培养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完全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二、教学的德育作用
  
  赫尔巴特主张给学生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并不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相反,他们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主张加强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的。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理,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看作同一个过程。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还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也“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有教育性”,教学要具有教育性,教育就必须认真组织系统知识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杜威更为有机地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在同一作业活动的过程之中。他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按照社会价值的标准来衡量学校通过作业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的价值。他说:“缺乏鲜明的社会动机而只求单纯的学习收获,即使有了成绩,也不能明显地有益于社会。”杜威强调儿童主动作业的要求,就是因为他们包含着“训练和品格形成的因素,即养成守秩序和勤劳的习惯,对于世界的责任感,以及应当做这些事和生产某些东西的义务感。”
  十九世纪末,赫尔巴特学派运动扩展到世界许多国家,使教师普通地重视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到如何使教学和教育更好地结合上来,即如何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这一重大的变化,决定着二十世纪的学校从单纯的教学到教育性教学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杜威学派同赫尔巴特学派没有分歧,所不同的仅在于杜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材转移到学生。他们都注重在教学中对儿童思想品德的了解和培养。
  
  三、教学内容、方法的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应用与教育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他以哲学为基础、经验为内容、教学为方法,给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说明。他从理论到时间,为教育心理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尤其他把统觉原理直接应用到教学上,试图给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材教法的选择以科学的说明,为整个二十世纪教学论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杜威也始终把学校看作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使教育心理化,让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根主线。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赫尔巴特在教学心理化上所作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实际上,杜威的教学论,有许多方面都是赫尔巴特教学论的继承和发展。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一方面,只有与学生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保持意识的注意状态,从而更好的接受教材,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是直观教材的运用,使学生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另一方面,由于兴趣的多方面性和相互联系性,他也不满足于学校学科的分离,而要求在学科间建立联系,诸如历史、文学和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也预示了杜威的整体认知观。杜威更为强调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学习兴趣,他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作为教学内容的起点,并加以一定的组织、抽象和概括,不然经验将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同时必须保持经验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承认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课程必须要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有关共同生活的問题,所从事的观察和传授的知识,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
  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让学生专心注意某个新知识,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使新旧知识相遇;联想——新旧知识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试图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系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检查,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方法——进一步巩固新旧知识的联合,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杂乱无章的局面,使教学进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需要指出的是他分析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指定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杜威也把自己的教学总结为五步,即情景——学生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问题——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刺激思维;假设——观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推理——展开他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推敲;验证——用行动来应用和检验他的观念。这成为后来教育研究者广泛引用的“五步教学”。
  相对比不难看出,这两种教学方法均利用了人类思维的同一规律,只是论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首先呈现材料,引起注意,这可以说是调动思维的准备阶段;然后是提出假设,积极思考,这是思维活跃阶段,但此时尚未找到答案,只是试图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是检验假设,这才使教学中的问题发生意义,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进入新一轮思维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学校与社会.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杜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印刷厂,1977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对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提出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施创新教育导师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师制 调查分析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导师巧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释难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其实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我国自创办大学教育开始
期刊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文本解读的“失之毫厘”,便会导致教学中的“差之千里”。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园地也呈现出了一片生机:文本细读随春而发;多元解读花繁叶茂;解构解读初挂新果……但是,从目前的语文课堂看,游离于语言文字,背离于作者行文意图的文本解读,还时常充斥着课堂:脱离文本“过度发挥”;解读主题过大,含糊不清;片面追求个性,实
期刊
教学预设:《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在一次海难中,船长哈尔威不顾自身的安危沉着镇定地指挥船员们自救,最后船员和旅客得救,而自己连同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事迹。  总的要求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对比阅读体会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课堂实录(部分):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  师: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船上的人都已经得救了,也有时
期刊
[摘要]大课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有效进行大课管理、保证大课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一道难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电类大课教学为案例,认为大课教学应切合专业实际因材施教,在多途径加强课堂管理的同时,重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大课教学的应有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课 教学 管理 辅导    大课教学是目前高校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教
期刊
课堂是一个舞台,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艺术中,如果把教师比作山,把学生比作水,相知相融的师生情感就如一曲曲动人的歌,歌中有山的雄浑,有水的轻柔;如果把教师的教比作山,把学生的学比作水,和谐相融的教学情景就如一幅幅旖旎的画,画中有山的挺拔,有水的蜿蜒;如果把学生的情感发展比作山,把学生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发展比作水,情知相融的主动发展就如一首首隽永的诗,诗中有山的刚毅,有水的灵秀。  追寻“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就现行高中语文课教学作一些反思和关照,并由此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走进文本”,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与超越,以适应现代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阅读 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文本)的实际。从内容上讲,每个文本所负载的信息都有一定的认知指向,尽管这种指向不是单一的,并且随着认知对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但它仍然制约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面向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隐忧及成因,提出了促进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培养途径,对特殊体制下,特殊专业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办普通本科
期刊
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成功的教育靠教师。创新教育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一、进行相关学科拓展的能力    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每个劳动者在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都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因此,学校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各种丰富的科学知识并建立网状、立体的知识结构,具有敏感性、灵活性、机动性的心理素质,具有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提出问题等能
期刊
[摘要]马克思教育思想产生于近代工业社会,但思想的实质已超越了近代,对当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以现实社会中的人为出发点来揭示教育的实质,指出教育应在指导人构建、协调与世界的关系中获得超越和创新。时下正处在更新教育理念与变革教育实践时期,本文试在当代语境下解读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对照近代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寻求其对现代教育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   
期刊
[摘要]图像时代的来临,使我们的文化生存模式与文化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也许要算文学。传统文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从意识形态话语到大众审美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身份已被颠覆,整个文学界由此而普遍滋生强烈的挫败感和生存危机感。文学的未来将为它自己优越而深刻的本性所指引,通过深刻的内心体验开掘存在的诗意,在灵与肉的主体性升华中,重获救赎,直达彼岸。  [关键词]图象时代 图象 诗意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