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概念生成,构建生动课堂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第6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命题”这一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并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若[p],则[q]”为真命题,记作[p?q]。我们称[p]是[q]的充分条件,称[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之间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號语言,后两者是文字语言。教师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研究命题中[p]与[q]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数、形两个例子,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出充分条件的概念,培养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2.结合物理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学习,经历直观感受、数学抽象、逻辑关系、深化理解四个过程,突破必要条件概念的难点,培养直观想象、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体验整个数学活动,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体会获取知识的感受。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培养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规范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经历数、形实例,注重概念形成
  预设问题: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
  (1)各集合有什么关系?
  (2)能否构造“若p,则q”形式的命题?命题的真假性如何?
  师:能判断这3个集合间的关系吗?
  生:A包含于B,B包含于C。
  师:很好。那你能否构造“若p则q”形式的命题呢?
  生:若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以这个命题为原命题,你能写出其他形式的命题吗?
  生: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师:说得不错,它们之间的真假性呢?
  生: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否命题也是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是假命题。
  师:很棒!逆命题是假命题,为什么是假命题?出现假命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推不出,得不到,条件不够。
  师:如何让它成为真命题呢?
  生:增加条件。
  师:如何增加呢?
  生:有一个角是90度。
  师: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对角线相等!
  师:不错,那从这个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若p则q”为假命题时,说明条件p不充足。所以有些命题可以增加条件,当条件充足了、充分了,可以得到结论,命题就是真的。
  师: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若ab=0,则a=0,来看看它的真假性。
  生(齐):假命题。
  师:为什么呢?
  生:还可能b=0,条件不够。
  师:如何让它成为真命题呢?
  生:增加条件b<0。
  师:可以吗?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b>0。
  师:还有吗?
  生:b不等于0。
  师:非常棒。通过刚才的探索,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一般来说,有些命题当条件充足了,可以得到结论,命题是真的。
  师:像这种由条件推出结论的有很多,同学们尝试归纳一般情形。
  师:p看作条件,q看作结论。“若p,则q”为真命题,说明什么?
  生:说明条件p是充足了、充分了,可以推导出结论q。
  师:那这样的条件p应该怎么说呢,怎么定义呢?
  生:足够条件,充足条件,充分条件。
  师:很好,我们看下教材是如何定义的:“若[p],则[q]”为真命题,由[p]经过推理得出[q]。用符号语言记作[p?q,]称p是q的充分条件。
  师:在定义中,p是条件,q是结论。什么条件?充分条件。所以条件推出结论,这个条件就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设计意图】概念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源地,数学教学应该确立概念教学的核心地位。因此,从数、形两个例子自主探究,精心设计“若p则q的假命题”例子,探究改变条件,体验改变命题条件(有的是增加条件,有的是替换条件)使结论成立的数学活动过程,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这种生动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说和做”,还体现了学生的“思和想”,充分呈现出了充分条件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理解充分条件概念的同时,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达。概念的否定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方面,教师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充分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顺利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
  二、结合物理电路,关注概念生成
  师:这是一个正常的电路图。你能发现其中逻辑关系吗?
  图1中的开关A与灯泡亮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开关A闭合,则灯泡亮。开关A不闭合,灯泡就不亮。
  师:换个角度,如果灯泡亮呢?
  生:则开关A一定闭合。灯泡不亮,则开关A不闭合。
  师:大家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如果增加一个开关呢?开关A和灯泡亮又是什么情况呢?大家思考下。
  生:开关A闭合,则灯泡不一定亮。开关A不闭合,灯泡一定不亮。如果灯泡不亮了,则开关A不确定。灯泡亮,则开关A一定闭合。
  师:所以要使得灯泡亮,说明开关A必须是闭合的。这是灯泡亮的一个必备条件。若把开关A闭合记作q,灯泡B亮记作p,请问:p、q有怎么样的因果关系呢?
  生:如图1,p推出q,q推出p。如图2,p推出q。
  师:如图2,p推出q,如果把p看作条件,q看作结论。那么p是q的什么條件?
  生:充分条件。
  师:如果把开关A闭合作为命题的条件q,灯泡B亮作为命题的结论p呢?事实是结论推出了条件。通过刚才的理解,灯泡亮了,开关A一定闭合。这个结论p的成立条件q是必须的、必备的,这个条件q是怎么定义呢?
  生:一定,必备的、必要条件。
  师:也就是说,若p推出q,则q是p的必备、必须的条件。
  师:为了加深理解,这个命题的等价命题是什么呢?
  生:若非q,则非p。
  师:能叙述下吗?
  生:开关A不闭合,则灯泡不亮。
  师:没有这个条件q,就没这个结论p。那么这样的条件是不是必要条件呢?
  师生讨论,从而生成必要条件的概念:
  “若[p],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称[q]是[p]的必要条件。“若[p],则[q]”为假命题,我们就说,由[p]不可以推出[q],记作[p] [q],称[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依托物理电路图,让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直观感知,体会到条件的不可缺少,从而感悟逻辑关系,进而加深对命题新的表述方式的理解,突破必要条件的难点。这样设计不但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感悟—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突破难点。概念的否定是概念理解的重要方面,教师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必要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
  三、体验数学活动,构建生动课堂
  数学活动:给定p:x>a,q:x>1。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问题,并规定:A组给定a的范围,请B组确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B组:给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请A组确定a的范围。
  活动过程:A组提出问题1:已知a=0,请问p是q的什么条件?
  B组提出问题1:已知p是q的充分条件,请问a的范围是什么?
  A组提出问题2:已知a>0,请问p是q的什么条件?
  B组提出问题2:以A组方式反问A组:当a=1时,p是q的什么条件?
  活动形式: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设计,教师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巩固所学知识,为顺利进入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相互出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外延辨析,强化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为下一节学习充要条件做好铺垫,展现了教师教学的“大局观”。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概念课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生成和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深刻、透彻,教学思路清晰、自然,教学重点突出。课堂中启发性问题适时地打破原有平衡,引领学生寻找新的平衡点,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近日,读了《吕叔湘语文论集》,受益匪浅。  语文学习要持之以恒  许多老师初教学生写字时,往往指导得很细致,对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会详细地讲解并示范,让学生照着写。但不久以后,为了赶教学进度,就放松了要求,许多学生的字变得龙飞凤舞。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坚持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
期刊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有关读书的好处,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再赘述。然而,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广泛并深入地阅读,在当下尽管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却仍然是让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各类媒介铺天盖地,各种资讯车载斗量,若总是以开卷有益来鼓励幼童去读书,那无疑与盲人瞎马一般,最终会让许许多多无价值甚至是有害的东西,在幼童的脑子里跑了马。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中小学生正确阅读,不能让他们在有限
期刊
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圆满完成了年初部署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我们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创业服务年”活动和“提升质量年”活动。在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时,众志成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盘点过去一年的工作,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十个方面。  一是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出台。纲
期刊
她从不言弃,用慈爱打开残障孩子飞翔的翅膀;她轻叩孩子的心扉,爱抚孩子,引导孩子,激励孩子,守护着心中那一泓清泉。大爱至亲,不是亲生骨肉,胜似亲生骨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亦有声,爱亦无声。  19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也许不算漫长,但在教育生涯中,却是一名女教师从桃李年华到不惑之年精彩演绎的耕耘历程。九江特殊教育学校的吕余锋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看着他无助的样子,我心里很不好受”  1997年,
期刊
导 读: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疫情课程化”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科学、学习内容适切、学习评价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以“是真的吗”一课为例,阐释开发“疫情课程”的真实思考: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具体的课程学习内容、清晰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课程实施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
期刊
京剧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京剧趣谈》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文章由“马鞭”和“亮相”两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京剧评论家、戏曲研究员。小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不明白我国国粹的美学内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关注课型,化繁为简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关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
期刊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大多不愿意学习历史,觉得历史难学,历史知识点繁杂难记,而且费心学习记忆了,还容易混淆,总会张冠李戴,很难拿到高分,所以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信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我发现存在上述问题的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是片面的、简单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知识理解体系。  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
期刊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近年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认为,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应“背诵与理解并重,适当地进行审美鉴赏”。统编版教材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要求教师重视二度开发教材。笔者尝试引入“比较阅读法”,打破教材顺序的限制,把相关诗词串联整合起来,形成比较系统,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学习目标体系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在“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语文要素与前面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把握好前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明确单元的教学定位,找准学生迁移阅读和实践的定位,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  一、要关注不同学段语文要素的衔接  以“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为例,这一语文要素目标序列衔接如下:低段目标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
期刊
匡庐山下,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展露新颜;赣水之滨,一张张笑脸阳光灿烂,一阵阵歌声清脆嘹亮。如今,“最美的地方在学校”已成为赣鄱大地的教育新常态。  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江西省近年来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孩子们都能在同样的阳光下、同样的沃土里,播种梦想,迈向未来。  政府用心抓均衡  安远,赣南的一个山区县。  安远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最新的也是8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