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第6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命题”这一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并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若[p],则[q]”为真命题,记作[p?q]。我们称[p]是[q]的充分条件,称[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之间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號语言,后两者是文字语言。教师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研究命题中[p]与[q]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数、形两个例子,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出充分条件的概念,培养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2.结合物理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学习,经历直观感受、数学抽象、逻辑关系、深化理解四个过程,突破必要条件概念的难点,培养直观想象、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体验整个数学活动,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体会获取知识的感受。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培养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规范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经历数、形实例,注重概念形成
预设问题: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
(1)各集合有什么关系?
(2)能否构造“若p,则q”形式的命题?命题的真假性如何?
师:能判断这3个集合间的关系吗?
生:A包含于B,B包含于C。
师:很好。那你能否构造“若p则q”形式的命题呢?
生:若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以这个命题为原命题,你能写出其他形式的命题吗?
生: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师:说得不错,它们之间的真假性呢?
生: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否命题也是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是假命题。
师:很棒!逆命题是假命题,为什么是假命题?出现假命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推不出,得不到,条件不够。
师:如何让它成为真命题呢?
生:增加条件。
师:如何增加呢?
生:有一个角是90度。
师: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对角线相等!
师:不错,那从这个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若p则q”为假命题时,说明条件p不充足。所以有些命题可以增加条件,当条件充足了、充分了,可以得到结论,命题就是真的。
师: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若ab=0,则a=0,来看看它的真假性。
生(齐):假命题。
师:为什么呢?
生:还可能b=0,条件不够。
师:如何让它成为真命题呢?
生:增加条件b<0。
师:可以吗?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b>0。
师:还有吗?
生:b不等于0。
师:非常棒。通过刚才的探索,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一般来说,有些命题当条件充足了,可以得到结论,命题是真的。
师:像这种由条件推出结论的有很多,同学们尝试归纳一般情形。
师:p看作条件,q看作结论。“若p,则q”为真命题,说明什么?
生:说明条件p是充足了、充分了,可以推导出结论q。
师:那这样的条件p应该怎么说呢,怎么定义呢?
生:足够条件,充足条件,充分条件。
师:很好,我们看下教材是如何定义的:“若[p],则[q]”为真命题,由[p]经过推理得出[q]。用符号语言记作[p?q,]称p是q的充分条件。
师:在定义中,p是条件,q是结论。什么条件?充分条件。所以条件推出结论,这个条件就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设计意图】概念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源地,数学教学应该确立概念教学的核心地位。因此,从数、形两个例子自主探究,精心设计“若p则q的假命题”例子,探究改变条件,体验改变命题条件(有的是增加条件,有的是替换条件)使结论成立的数学活动过程,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这种生动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说和做”,还体现了学生的“思和想”,充分呈现出了充分条件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理解充分条件概念的同时,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达。概念的否定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方面,教师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充分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顺利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
二、结合物理电路,关注概念生成
师:这是一个正常的电路图。你能发现其中逻辑关系吗?
图1中的开关A与灯泡亮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开关A闭合,则灯泡亮。开关A不闭合,灯泡就不亮。
师:换个角度,如果灯泡亮呢?
生:则开关A一定闭合。灯泡不亮,则开关A不闭合。
师:大家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如果增加一个开关呢?开关A和灯泡亮又是什么情况呢?大家思考下。
生:开关A闭合,则灯泡不一定亮。开关A不闭合,灯泡一定不亮。如果灯泡不亮了,则开关A不确定。灯泡亮,则开关A一定闭合。
师:所以要使得灯泡亮,说明开关A必须是闭合的。这是灯泡亮的一个必备条件。若把开关A闭合记作q,灯泡B亮记作p,请问:p、q有怎么样的因果关系呢?
生:如图1,p推出q,q推出p。如图2,p推出q。
师:如图2,p推出q,如果把p看作条件,q看作结论。那么p是q的什么條件?
生:充分条件。
师:如果把开关A闭合作为命题的条件q,灯泡B亮作为命题的结论p呢?事实是结论推出了条件。通过刚才的理解,灯泡亮了,开关A一定闭合。这个结论p的成立条件q是必须的、必备的,这个条件q是怎么定义呢?
生:一定,必备的、必要条件。
师:也就是说,若p推出q,则q是p的必备、必须的条件。
师:为了加深理解,这个命题的等价命题是什么呢?
生:若非q,则非p。
师:能叙述下吗?
生:开关A不闭合,则灯泡不亮。
师:没有这个条件q,就没这个结论p。那么这样的条件是不是必要条件呢?
师生讨论,从而生成必要条件的概念:
“若[p],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称[q]是[p]的必要条件。“若[p],则[q]”为假命题,我们就说,由[p]不可以推出[q],记作[p] [q],称[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依托物理电路图,让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直观感知,体会到条件的不可缺少,从而感悟逻辑关系,进而加深对命题新的表述方式的理解,突破必要条件的难点。这样设计不但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感悟—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突破难点。概念的否定是概念理解的重要方面,教师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必要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
三、体验数学活动,构建生动课堂
数学活动:给定p:x>a,q:x>1。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问题,并规定:A组给定a的范围,请B组确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B组:给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请A组确定a的范围。
活动过程:A组提出问题1:已知a=0,请问p是q的什么条件?
B组提出问题1:已知p是q的充分条件,请问a的范围是什么?
A组提出问题2:已知a>0,请问p是q的什么条件?
B组提出问题2:以A组方式反问A组:当a=1时,p是q的什么条件?
活动形式: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设计,教师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巩固所学知识,为顺利进入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相互出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外延辨析,强化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为下一节学习充要条件做好铺垫,展现了教师教学的“大局观”。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概念课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生成和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深刻、透彻,教学思路清晰、自然,教学重点突出。课堂中启发性问题适时地打破原有平衡,引领学生寻找新的平衡点,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第6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命题”这一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并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若[p],则[q]”为真命题,记作[p?q]。我们称[p]是[q]的充分条件,称[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之间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號语言,后两者是文字语言。教师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研究命题中[p]与[q]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数、形两个例子,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出充分条件的概念,培养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2.结合物理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学习,经历直观感受、数学抽象、逻辑关系、深化理解四个过程,突破必要条件概念的难点,培养直观想象、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体验整个数学活动,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体会获取知识的感受。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培养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规范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经历数、形实例,注重概念形成
预设问题: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
(1)各集合有什么关系?
(2)能否构造“若p,则q”形式的命题?命题的真假性如何?
师:能判断这3个集合间的关系吗?
生:A包含于B,B包含于C。
师:很好。那你能否构造“若p则q”形式的命题呢?
生:若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以这个命题为原命题,你能写出其他形式的命题吗?
生: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师:说得不错,它们之间的真假性呢?
生: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否命题也是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是假命题。
师:很棒!逆命题是假命题,为什么是假命题?出现假命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推不出,得不到,条件不够。
师:如何让它成为真命题呢?
生:增加条件。
师:如何增加呢?
生:有一个角是90度。
师: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对角线相等!
师:不错,那从这个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若p则q”为假命题时,说明条件p不充足。所以有些命题可以增加条件,当条件充足了、充分了,可以得到结论,命题就是真的。
师: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若ab=0,则a=0,来看看它的真假性。
生(齐):假命题。
师:为什么呢?
生:还可能b=0,条件不够。
师:如何让它成为真命题呢?
生:增加条件b<0。
师:可以吗?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b>0。
师:还有吗?
生:b不等于0。
师:非常棒。通过刚才的探索,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一般来说,有些命题当条件充足了,可以得到结论,命题是真的。
师:像这种由条件推出结论的有很多,同学们尝试归纳一般情形。
师:p看作条件,q看作结论。“若p,则q”为真命题,说明什么?
生:说明条件p是充足了、充分了,可以推导出结论q。
师:那这样的条件p应该怎么说呢,怎么定义呢?
生:足够条件,充足条件,充分条件。
师:很好,我们看下教材是如何定义的:“若[p],则[q]”为真命题,由[p]经过推理得出[q]。用符号语言记作[p?q,]称p是q的充分条件。
师:在定义中,p是条件,q是结论。什么条件?充分条件。所以条件推出结论,这个条件就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设计意图】概念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源地,数学教学应该确立概念教学的核心地位。因此,从数、形两个例子自主探究,精心设计“若p则q的假命题”例子,探究改变条件,体验改变命题条件(有的是增加条件,有的是替换条件)使结论成立的数学活动过程,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这种生动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说和做”,还体现了学生的“思和想”,充分呈现出了充分条件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理解充分条件概念的同时,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达。概念的否定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方面,教师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充分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顺利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
二、结合物理电路,关注概念生成
师:这是一个正常的电路图。你能发现其中逻辑关系吗?
图1中的开关A与灯泡亮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开关A闭合,则灯泡亮。开关A不闭合,灯泡就不亮。
师:换个角度,如果灯泡亮呢?
生:则开关A一定闭合。灯泡不亮,则开关A不闭合。
师:大家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如果增加一个开关呢?开关A和灯泡亮又是什么情况呢?大家思考下。
生:开关A闭合,则灯泡不一定亮。开关A不闭合,灯泡一定不亮。如果灯泡不亮了,则开关A不确定。灯泡亮,则开关A一定闭合。
师:所以要使得灯泡亮,说明开关A必须是闭合的。这是灯泡亮的一个必备条件。若把开关A闭合记作q,灯泡B亮记作p,请问:p、q有怎么样的因果关系呢?
生:如图1,p推出q,q推出p。如图2,p推出q。
师:如图2,p推出q,如果把p看作条件,q看作结论。那么p是q的什么條件?
生:充分条件。
师:如果把开关A闭合作为命题的条件q,灯泡B亮作为命题的结论p呢?事实是结论推出了条件。通过刚才的理解,灯泡亮了,开关A一定闭合。这个结论p的成立条件q是必须的、必备的,这个条件q是怎么定义呢?
生:一定,必备的、必要条件。
师:也就是说,若p推出q,则q是p的必备、必须的条件。
师:为了加深理解,这个命题的等价命题是什么呢?
生:若非q,则非p。
师:能叙述下吗?
生:开关A不闭合,则灯泡不亮。
师:没有这个条件q,就没这个结论p。那么这样的条件是不是必要条件呢?
师生讨论,从而生成必要条件的概念:
“若[p],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称[q]是[p]的必要条件。“若[p],则[q]”为假命题,我们就说,由[p]不可以推出[q],记作[p] [q],称[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依托物理电路图,让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直观感知,体会到条件的不可缺少,从而感悟逻辑关系,进而加深对命题新的表述方式的理解,突破必要条件的难点。这样设计不但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感悟—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突破难点。概念的否定是概念理解的重要方面,教师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必要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
三、体验数学活动,构建生动课堂
数学活动:给定p:x>a,q:x>1。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问题,并规定:A组给定a的范围,请B组确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B组:给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请A组确定a的范围。
活动过程:A组提出问题1:已知a=0,请问p是q的什么条件?
B组提出问题1:已知p是q的充分条件,请问a的范围是什么?
A组提出问题2:已知a>0,请问p是q的什么条件?
B组提出问题2:以A组方式反问A组:当a=1时,p是q的什么条件?
活动形式: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设计,教师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巩固所学知识,为顺利进入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相互出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外延辨析,强化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为下一节学习充要条件做好铺垫,展现了教师教学的“大局观”。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概念课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生成和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深刻、透彻,教学思路清晰、自然,教学重点突出。课堂中启发性问题适时地打破原有平衡,引领学生寻找新的平衡点,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