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学习目标体系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在“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语文要素与前面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把握好前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明确单元的教学定位,找准学生迁移阅读和实践的定位,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
一、要关注不同学段语文要素的衔接
以“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为例,这一语文要素目标序列衔接如下:低段目标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中段目标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概括一段话的意思,通过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主要人物与事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过渡到“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高段目标是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教师清楚了每个学段的目标,就能有的放矢,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有序提高。
二、关注同一学段(同一年级)语文要素的衔接
同一学段语文要素是有衔接性的,如三年級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两个要素,在语言表述上基本相同,但区别就在于前一个强调“理解”,后一个强调“概括”。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笔者工作室的青年教师饶昌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思考“西沙群岛什么最多”,学生思考后,借助文中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句来理解段落大意,又以例悟法重点品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同时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庐山的云雾》中迁移运用,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与之关联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这一课,笔者紧扣三个关键词(即“关键句”“借助”“概括”)来落实语文要素。首先师生一起回顾找“关键句”的方法,找对的学生分享了自己找关键句的方法后,教师相机点拨:指挥着整个段落中其他句子来表达一个意思的句子,就是关键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借助”这个词。怎样“借助”?也是学生表达后,教师点拨:可以直接用关键句,如果不能直接借助,就需要“修改关键句”来概括段落大意。那么怎样“概括”?第一种方法是“截取”关键句,第二种方法是“改写”关键句。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借助关键句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讲明白之后,笔者选择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这篇文章来迁移。
很显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这两个语文要素实际上都在为中段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打基础,后一个要素是对前一个要素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提升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关注同册内语文要素的衔接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编者安排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在第七单元则安排学生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这两个要素与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其更指向“表达”。第三单元的《赵州桥》一课,笔者用《中国石拱桥》(节选)来迁移这一语文要素。而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笔者就在图书中选择了《山中访友》《拉萨的天空》(节选)《海的颜色》三篇文章组文阅读进行目标训练。从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实际上是由“段落”向“整篇”逐步过渡。如此可见,语文能力发展路径循序渐进,学生就能初步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不同学段、同一学段、同册及同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勾连上下”“环顾左右”,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明确编者的意图,懂得学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明确教学方向,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的策略。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弋江镇第二小学)
一、要关注不同学段语文要素的衔接
以“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为例,这一语文要素目标序列衔接如下:低段目标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中段目标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概括一段话的意思,通过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主要人物与事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过渡到“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高段目标是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教师清楚了每个学段的目标,就能有的放矢,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有序提高。
二、关注同一学段(同一年级)语文要素的衔接
同一学段语文要素是有衔接性的,如三年級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两个要素,在语言表述上基本相同,但区别就在于前一个强调“理解”,后一个强调“概括”。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笔者工作室的青年教师饶昌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思考“西沙群岛什么最多”,学生思考后,借助文中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句来理解段落大意,又以例悟法重点品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同时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庐山的云雾》中迁移运用,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与之关联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这一课,笔者紧扣三个关键词(即“关键句”“借助”“概括”)来落实语文要素。首先师生一起回顾找“关键句”的方法,找对的学生分享了自己找关键句的方法后,教师相机点拨:指挥着整个段落中其他句子来表达一个意思的句子,就是关键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借助”这个词。怎样“借助”?也是学生表达后,教师点拨:可以直接用关键句,如果不能直接借助,就需要“修改关键句”来概括段落大意。那么怎样“概括”?第一种方法是“截取”关键句,第二种方法是“改写”关键句。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借助关键句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讲明白之后,笔者选择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这篇文章来迁移。
很显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这两个语文要素实际上都在为中段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打基础,后一个要素是对前一个要素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提升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关注同册内语文要素的衔接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编者安排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在第七单元则安排学生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这两个要素与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其更指向“表达”。第三单元的《赵州桥》一课,笔者用《中国石拱桥》(节选)来迁移这一语文要素。而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笔者就在图书中选择了《山中访友》《拉萨的天空》(节选)《海的颜色》三篇文章组文阅读进行目标训练。从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实际上是由“段落”向“整篇”逐步过渡。如此可见,语文能力发展路径循序渐进,学生就能初步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不同学段、同一学段、同册及同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勾连上下”“环顾左右”,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明确编者的意图,懂得学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明确教学方向,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的策略。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弋江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