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87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方面有所启示,具体做法如下:
  一、挫折教育
  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是说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学习,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身处逆境仍然能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经历童年的磨炼、战争的考验后,在身残志坚下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光辉巨著。挫折可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加强学生的品德实践能力,“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便是这一道理。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挫折免疫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学生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应对社会阴暗面的教育,让学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改变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评价教育
  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都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2)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品德中好的行为习惯不稳定,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进而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3)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常有行为不为人知即“个人独处”的情况,要引导学生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
  三、道德问题讨论
  所谓道德问题,是由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它包含认识、目标、障碍三个因素。问题的解决,是从困难障碍中寻找一条出路。德育实质上是一个由“已知”出发,帮助学生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正确处理利他与利己、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可以说,德育是道德问题解决的教育和教学。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四、道德责任心培养
  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是德育的传统,孔子主张“仁以为己任”,明末顾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小学思品课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然而,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为此,德育应指导学生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球的责任,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心、生活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规范等方面让学生接受社会关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各种要求。如,在班集体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
  实践活动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道德困境时,产生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等“双重人格”现象。而活动性德育课程,是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的真面目,进而参与社会生活改革与创新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中,具有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自主负责的行动能力,可以称为“实践的道德”。因为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客体、“接受者”、“旁观者”,德育的效果是从外显行为来评价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咨询、晨会、班团活动、课外活动等。其作用是:(1)引导学生分辨周围发生的突出社会现象。(2)注重学生自育的主动性。(3)为学生自律品德的发生提供保证。
其他文献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表格题频频亮相,它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表格来源于社会生活,它通过数字的变化来反映事物的特点、数量及其变化发展,从而考查学生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表格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把表格题做好并非易事。他们在审题、分析数据、整合信息、表述答案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看来小表格暗含大文章。
期刊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到元曲;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李清照,众多诗人的人格思想熠熠闪光,产生、流传在华厦大地的诗作,灿若星河,诉说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际遇。学习古典诗词,能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一、古韵悠悠,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的诗词在产生的最初阶段总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诗词是可
期刊
聪明的教师在教学里为学生传授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作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拥有前者的“聪明”,而且还必须具有后者的“伟大”。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亮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伟大”的教育者呢?  一、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期刊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自主性。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来源于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阅读习惯日渐丢失,阅读能力日渐减弱,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曾在牌头教办举行的“中小学课堂衔接”的活动中听取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课,诧异地发现同样的课程,小学
期刊
一、个案基本情况  奇奇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独生子。他聪明伶俐,活泼大方,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但是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较差,情绪忽高忽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人际关系较差。奇奇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非常注重奇奇的兴趣爱好,但是对奇奇的生活、行为方面管理过于宽松。  二、问题行为表现  1.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奇奇有一段时间因患感冒时常流鼻涕,每当鼻涕流出时总是随处乱抹,甚至在衣服上乱擦,同
期刊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期刊
一、在描述性文字中扮形、仿声、画意  这类文字或写人,或叙事,大多描形拟态,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于是,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针对人物语言自由仿声,在亲自体验中比谁最能准确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或让学生装扮人物形象,从自我操作中比谁最能形象逼真地再现艺术形象;或让学生内化课文内容,对艺术形象作再造性描形画影,比谁更贴切生动;有时还可以师生合作分析人物性格,分扮角色形象,即兴过一把演出瘾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被语文课堂内外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这些因素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现实的经验告诫人们:能把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教为考与教为用  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升学竞争空前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日渐深化,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也日趋成熟。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日趋定格成型的教学中突破框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事实上,教师在平时只要善于动脑,在课堂中略施“小计”,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小计一”:漫画法  漫画即对一些篇幅不长、内
期刊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朗读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永正老師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  朗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