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从来不是单一构成的,所有的因素总要一起出现。然而,所有的因素不是同时出现,也不具有同样的价值。受外界影响,身体在某段时间、某个空间、某种状况下产生动作。
【关键词】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总结在国内外得到无数好评的少数民族舞蹈,都带有深刻的民族情怀和古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目前的国内民族舞蹈编排上,时下却出现了很多误区,面对当前的问题我们只有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舞蹈编排的技法,科学的去保护祖国的文化瑰宝,才能永葆民族舞蹈事业之常青,因此,我们的舞蹈编导们不仅需加强舞蹈技法的实践,还要将舞实践上升到科学的理论高度,使我国的民族舞蹈创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旋律,为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但是,传统的幼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重发展幼儿的动作,单纯要求幼儿模仿,有时还用口令来训练幼儿动作,等幼儿学会了动作后,再配上音乐。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忽视了培养幼儿对舞蹈的感受力,又忽视了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感情的熏陶。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根据电大所学的艺术教育理论,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我进行了“民族舞蹈教学尝试”,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教育,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初步学习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和特点,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的表现美的能力。
一、民族舞蹈编排技法存在的问题
舞蹈从来不是单一构成的,所有的因素总要一起出现。然而,所有的因素不是同时出现,也不具有同样的价值。受外界影响,身体在某段时间、某个空间、某种状况下产生动作。根据舞蹈的“构思”,因素中的一个可能是主导的,出现在首要地位。它将成为编舞的中心因素,其他的因素在结构舞蹈动作时作为辅助的成分。给舞蹈以感觉,赋予舞蹈以含义的主要因素有点像长在人背部上的小刺,随时牵动全身痛痒。
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影响着幼儿园。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哼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周杰伦的“双截棍”等流行歌曲,随着音乐扭动的也是迪斯科,健身舞,街舞等,传统的民族舞蹈逐步受冷落。幼儿园的舞蹈的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它既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技能”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必须以发展幼儿素质为根本目标。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相和谐的民族民间舞蹈,自然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经过在园两年的学习,对部分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民族舞蹈活泼的曲调,鲜明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新颖多样的体裁,符合幼儿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为幼儿民族舞蹈的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风格和手法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文艺团体的舞蹈创作出现雷同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成功的同行在创作中摸索出一条能较好表现民族文化思想和民风民俗的创作路子,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欢迎后,受到了同行们的争相效仿和追捧; 第二是由于一些编导创作者们缺少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知,不能准确的抓住其艺术个性,舞蹈虽然是都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活动,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因素,在创作技法上要受到民风民俗等地域的限制,因此,“拿来主义”并不是开启舞蹈创作的**,只能使我国的民族舞蹈停滞不前,也将大大的制约民族舞蹈的创作步伐。舞蹈技巧课是在戏曲教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分离出来的一门舞蹈基本技术训练课.最早是借用戏曲的名词,称为"毯子功".但在舞蹈艺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教学实践使人们在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科学的意识逐渐完备的情况下有了新的认识:这门课程在戏曲艺术的局限内进行舞蹈演员的培训,必须将阻碍这门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发展,于是人们在原戏曲的技术基础上,吸收了武术、体操、杂技、中外舞蹈的部分技术技巧编入训练教材,使舞蹈毯子功训练步入了更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将原来延用戏曲的名称"毯子功"改称为"舞蹈技巧课".
三、提高民族舞的表演技能
在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毯子功技巧作为一门基功课,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改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提高表演技能等诸多方面,具有普遍开设的意义。亦即,无论是舞蹈还是戏曲,只要它们的表演创作是以演员自身为物质材料而进行的,那么从理论上讲,它们都须将毯子功技巧课纳入自己专业教学的课程表中。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蒙古族舞蹈。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关键词】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总结在国内外得到无数好评的少数民族舞蹈,都带有深刻的民族情怀和古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目前的国内民族舞蹈编排上,时下却出现了很多误区,面对当前的问题我们只有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舞蹈编排的技法,科学的去保护祖国的文化瑰宝,才能永葆民族舞蹈事业之常青,因此,我们的舞蹈编导们不仅需加强舞蹈技法的实践,还要将舞实践上升到科学的理论高度,使我国的民族舞蹈创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旋律,为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但是,传统的幼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重发展幼儿的动作,单纯要求幼儿模仿,有时还用口令来训练幼儿动作,等幼儿学会了动作后,再配上音乐。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忽视了培养幼儿对舞蹈的感受力,又忽视了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感情的熏陶。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根据电大所学的艺术教育理论,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我进行了“民族舞蹈教学尝试”,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教育,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初步学习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和特点,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的表现美的能力。
一、民族舞蹈编排技法存在的问题
舞蹈从来不是单一构成的,所有的因素总要一起出现。然而,所有的因素不是同时出现,也不具有同样的价值。受外界影响,身体在某段时间、某个空间、某种状况下产生动作。根据舞蹈的“构思”,因素中的一个可能是主导的,出现在首要地位。它将成为编舞的中心因素,其他的因素在结构舞蹈动作时作为辅助的成分。给舞蹈以感觉,赋予舞蹈以含义的主要因素有点像长在人背部上的小刺,随时牵动全身痛痒。
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影响着幼儿园。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哼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周杰伦的“双截棍”等流行歌曲,随着音乐扭动的也是迪斯科,健身舞,街舞等,传统的民族舞蹈逐步受冷落。幼儿园的舞蹈的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它既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技能”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必须以发展幼儿素质为根本目标。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相和谐的民族民间舞蹈,自然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经过在园两年的学习,对部分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民族舞蹈活泼的曲调,鲜明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新颖多样的体裁,符合幼儿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为幼儿民族舞蹈的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风格和手法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文艺团体的舞蹈创作出现雷同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成功的同行在创作中摸索出一条能较好表现民族文化思想和民风民俗的创作路子,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欢迎后,受到了同行们的争相效仿和追捧; 第二是由于一些编导创作者们缺少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知,不能准确的抓住其艺术个性,舞蹈虽然是都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活动,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因素,在创作技法上要受到民风民俗等地域的限制,因此,“拿来主义”并不是开启舞蹈创作的**,只能使我国的民族舞蹈停滞不前,也将大大的制约民族舞蹈的创作步伐。舞蹈技巧课是在戏曲教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分离出来的一门舞蹈基本技术训练课.最早是借用戏曲的名词,称为"毯子功".但在舞蹈艺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教学实践使人们在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科学的意识逐渐完备的情况下有了新的认识:这门课程在戏曲艺术的局限内进行舞蹈演员的培训,必须将阻碍这门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发展,于是人们在原戏曲的技术基础上,吸收了武术、体操、杂技、中外舞蹈的部分技术技巧编入训练教材,使舞蹈毯子功训练步入了更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将原来延用戏曲的名称"毯子功"改称为"舞蹈技巧课".
三、提高民族舞的表演技能
在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毯子功技巧作为一门基功课,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改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提高表演技能等诸多方面,具有普遍开设的意义。亦即,无论是舞蹈还是戏曲,只要它们的表演创作是以演员自身为物质材料而进行的,那么从理论上讲,它们都须将毯子功技巧课纳入自己专业教学的课程表中。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蒙古族舞蹈。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