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一些体验。”“关注学生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将数学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创设开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感性认识丰富,易于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容易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上,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少一些暗示、干预,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并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体验“再创造”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创设情境,以召开家长会为契机引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向家长介绍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同学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画图,有的文字介绍……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发现,只有“第几组,第几个”这种方法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并且比较清楚、简洁。当老师设疑,能否只用5秒就可以写出一个人的位置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在讨论探究中发现了“数对”。这样教学,因为问题接近学生生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知识的“再创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都应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的活动当中,进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只提供了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和一张白纸,让学生借助合适的材料自主探究,想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汇报、展示成果。他们有的在白纸上剪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画出了一个相应的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三角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验证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时,有的把一个任意三角形沿高剪开与另一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给三角形画了一条高,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把每一个小三角形分别看成相应长方形的一半,最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很少,学生少了一份依赖,多了一份思考,思维强度非常高。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带领25人乘车去春游,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怎样派车最合理?请在小组内商讨派车方案。解答这样的题,学生的兴趣十足,情绪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会在学习活动中不时地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瓦房店市)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上,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少一些暗示、干预,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并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体验“再创造”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创设情境,以召开家长会为契机引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向家长介绍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同学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画图,有的文字介绍……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发现,只有“第几组,第几个”这种方法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并且比较清楚、简洁。当老师设疑,能否只用5秒就可以写出一个人的位置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在讨论探究中发现了“数对”。这样教学,因为问题接近学生生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知识的“再创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都应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的活动当中,进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只提供了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和一张白纸,让学生借助合适的材料自主探究,想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汇报、展示成果。他们有的在白纸上剪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画出了一个相应的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三角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验证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时,有的把一个任意三角形沿高剪开与另一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给三角形画了一条高,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把每一个小三角形分别看成相应长方形的一半,最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很少,学生少了一份依赖,多了一份思考,思维强度非常高。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带领25人乘车去春游,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怎样派车最合理?请在小组内商讨派车方案。解答这样的题,学生的兴趣十足,情绪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会在学习活动中不时地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