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在黄疸中的运用

来源 :健康忠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论述健脾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方法:引用中医古代理论、结合现代病机、借鉴现代名医经验及自己治疗患者亲身体会等方面来阐述脾在黄疸的病因、病机、治疗、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健脾为黄疸治疗大法。
  关键词:健脾;黄疸;运用
  1. 祖国医学对黄疸认识
  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同时认识到湿热相搏是黄疸形成的主要原因。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五种。《景岳全书·黄疸》指出:“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 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阴黄之病何以致然?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首先提出“急黄候”的概念,认为其病理系“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瘀热在里,胆热液泄”所致。现多认为黄疸病因病机主要有湿热内蕴、寒湿内阻、瘀血内阻、正气大伤、酒食所伤等方面,临床多宗《卫生宝鉴》分阳黄和阴黄辨治。韩袛和《伤寒微旨论·阴黄证》除黄疸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辨治,指出:“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之,无治阴黄法。”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论治加以系统化,《四圣心源》认为黄疸“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说明黄疸病变的脏腑,不仅在脾,而且和肝胆也有密切关系。《辨证奇闻·肝疸》则明确指出肝疸的病因是“肝气之郁”。 如程国彭《医学心语》:“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色也。”均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黄疸现代医学形成机制
  黄疸是血清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粘膜、巩膜发黄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其主要原因有:溶血性引起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能力下降,致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形成黄疸。其次,肝细胞引起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下降形成。再者就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胆汁排泄异常而成。再者还有由于先天原因所致。
  3. 祖国医学对黄疸治法
  《伤寒论》“阳明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篙汤主之”,清利法;“伤寒发汗已,身目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温法;“伤寒身黄,发热,桅子柏皮汤主之”清法;“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汗法;“黄家日哺所发热,反而恶寒……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消法;“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和法;《金匾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载“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利法;“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下法。《证治准绳·黄疸》大法宜利小便,除湿热。《医门法律·黄疸门》“经言:溺黄赤安卧者,疸病。溺黄赤者,热之征也;安静嗜卧者,湿之征也。所以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者,从汗而泄其热于肌表也;洁净府者,从下而泄其湿于小便也。此特辫名定治之端,而精微要渺,帷《金匮》独昭焉”。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曰:“小便利,则湿热除而黄自己,故利小便为黄家通法”,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曰:“但利其小便,是治黄正法,亦治黄定法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黄疸》中言:“时行热病, 多必内瘀著黄。”《丹溪心法·疸》曰:“黄疸乃脾胃经有热所致,当究其所因,分利为先,解毒次之”;《景岳全书·黄疸》“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火,火清则黄必尽退”;《临证指南》指出:“气血不行则发黄”,说明凉血活血解毒,朱丹溪認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吴又可曾说:“退黄以大黄为专攻”。祖国医学多以清利方法为治则。
  4. 现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
  王伯祥[1]教授黄疸多系湿热蕴郁, 阻于血分, 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 溢于血脉, 渗于肌肤,认为活血、化痰、酸收是治疗黄疸的常用三法。关幼波[2]教授,认为黄疸不仅与血热、血瘀有关,还与湿热凝痰,痰瘀相互滋生有关,使黄疸更加粘滞缠绵不愈,提出“治黄必行血,血行黄易退;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却”经验。周仲瑛[3]教授对重型肝炎所致的黄疸,提出其病机主要是湿热疫毒内蕴肝脾,疏泄失常;疫毒入侵,内陷心肝,播灼营血所致,并提出了凉血解毒为治疗大法,并细分为清血分热毒、散瘀以退黄、凉血以止血,存阴以扶正的治法。堪宁生[4]教授认为毒、瘀为黄疸的关键,根据临床经验拟解毒化瘀汤(赤芍、郁金、丹参、茵陈、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大黄、枳壳等药物)治疗黄疸。著名肝病学家汪承柏[5]教授针对病毒性肝炎黄疸作了大量临床实验研究,提出了凉血活血治疗黄疸。
  5. 对黄疸的治疗认识
  从古代医家到现代医学教授对黄疸认识与治疗,多从湿、热、瘀、毒、郁等方面着手治疗黄疸,《中医内科学》治阳黄更是以湿热为主讲解,主要分为湿热在表,热重于湿,湿热并重,胆腑郁热等症型,重点就是湿热。本人自毕业以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从临症分析黄疸患者实属湿热症候的并不多见,常见多以中焦湿盛为主,古代医家也多有论述,《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临证指南医案·疸》:“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治疗多从健脾化湿为法,古代医家治疗黄疸多从湿热分析,与古人时代密切相关,现代人多湿盛考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现代人体质的问题,人类经过五千年文明发展、智慧的进步,不同于前人;2.社会环境的变迁;3.气候的变化;4.生活方式的改变,所有这些使现代人区别前人。本人临床上以健脾为主,同时配合化湿、解毒、活血、疏肝等治疗方法,均取得良好的疗效,药有党参,白术,云苓,黄芪,山药,陈皮,苍术,郁金,柴胡,二花,丹参等,并强调辨证某一方面偏盛,加减相关药物治疗。   6. 病案介绍
  黄某某,男,40岁,以目身小便黄一周,与2009年3月18日就诊,既往有乙肝病史,实验检查:总胆红素87.6ummol/L ALT96.4 ummol/L AST63.2 ummol/L,B超:胆囊炎性改变,临证表现:目身小便黄,面色灰暗,纳差,倦怠乏力,大便干结每日一次,舌质淡,苔腻中心黄,辨证为湿阻中焦,处方:党参15g白术30g云苓20g黄芪20g炒山药2g0陈皮12g苍术20g炒薏米30g郁金12g丹参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每日一剂。前后加减服药一月余,诸症消失,实验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患者从临床表现分析,有热像存在,但辨证没有辨湿热证,但从健脾化湿治疗,效果理想,从这一点来看,湿为热之源,湿去热自消。
  7. 结论总结
  祖国医学认为,黄疸多为湿热蕴结肝胆,致胆汁不循肠道外溢入血而发病,然在临床上热像并不多见,如果有热象之征,以清热利湿治疗,病人会出现寒证表现,纳差加重,腹胀、腹泻等症,以健脾治疗,若伴有热像不用清热之剂,坚持健脾治疗,熱像也会自然消退,究其原因热为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所致,湿化气机通畅,无郁热失之源。如《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指明热因湿所致,又如《金匾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景岳全书·黄疸》“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气血”。说明健脾、补养气血在黄疸上的治疗运用。补养气血又在健脾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我认为健脾应为黄疸治疗大法,应强调健脾在黄疸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幼波,活血化痰法的应用.[J].中医药学报,1996,11(1):53-54
  [2]沈一山 黄疸辨治三法.[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6
  [3]樊鎣周仲瑛教授治疗重型肝炎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 1997,6(4):165
  [4]汪承柏,贺江平等,重度黄疸肝炎TXBZ、PGF1a变化和中医辨证关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20(3):141-143
  [5]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J].黄疸胁痛鼓胀篇,北京市,中国中医出版社,1999,8:170
其他文献
胃病非常不好受,胃酸、胃胀气等症状,胃病一犯,饭也不能吃,全身不适,治疗胃病有很多方法,用艾灸就可以治疗胃痛,当时见效。  温灸中脘、神阙治胃病  还有些上了岁数的人,由于年轻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受生活条件所限,吃得不好,导致老了以后经常出现恶心、干呕、闹肚子等肠胃不适。像这种睛况就需要长期调理了,一般要连续灸五六个疗程,10 天一个疗程,每次灸20-30分钟,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天。  这时候
期刊
摘 要:目的腹腔鏡联合输尿管镜在胆囊结石保胆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32例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镜引导下游离并提出胆囊,切口胆囊底部应用输尿管镜取石,保留胆囊功能良好的胆囊,与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Mc)组3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URCL组较Mc组并发症更少,手术时间更短,预后更佳。结论URCL比Mc效果更优,安全可行,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输尿管镜、保胆取石  胆囊结石的发病
期刊
摘 要:眼眶内球后由于脂肪的衬托,在CT上具有良好的密度对比,可清楚显示球后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相较MR而言,CT对骨质的破坏、病变的钙化及急性期血肿显示更佳,因此,CT在眼眶内球后病变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对眶内球后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关键词:眶内球后肿瘤;计算机断层成像;综述  Abstract:Because of the back supp
期刊
摘 要:目的 了解本院住院患者鼻咽部链球菌耐药性。方法 对本院2010年1~10月分离的125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青霉素耐药率3.7%,苯唑西林耐药率77.4%,耐苯唑西林同时也耐红霉素、林可霉素。结论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上升迅速,且耐药程度高。  关键词:链球菌 肺炎 耐药性  肺炎链球菌在人类细菌感染疾病中的重要性已为医学界公认[1],自1967年发现第一例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利多卡因碘伏表面麻醉消毒对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进行动脉穿刺用于血气分析、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患者100例,按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50人,对照组50人,在研究对象未知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观察组(N=50)以利多卡因碘伏消毒皮肤待干后桡动脉穿刺,对照组(N=50)以常规碘伏消毒皮肤待干后桡动脉穿刺。评估视觉模拟量表(VAS)和wong b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丝裂霉素、巩膜咬切、可松解缝线在难治性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适于药物和激光治疗及常规滤过手术不能控制眼压的如青年患者、无晶体眼、新生血管性和以往手术失败的青光眼等,滤泡难以形成的难治青光眼。滤过手术的55例65眼,男28,女27均采用手术中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MMC) 0.2—0.4mg/ml 3分钟 ,行巩膜咬切,可松解缝线术。结果术后经过3月—6月随访,视
期刊
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是静脉尿路造影(IVP)中最常见的影像改变,然而,由于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内造影剂浓度的相对较低,往往使其影像显示不佳,同时,对其远端的狭窄、梗阻等其它改变也不能清楚显示。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常规IVP后加摄尿路立位片,可使扩张的肾盂及输尿管、特别是扩张远端的病变部位及形态得以清楚显示,从而提高了IVP的造影价值,为明确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收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老年患急性阑尾炎的比例有所增加,本文通过对60岁以上老年急性阑尾炎手术进行各个数据分析,介绍老年人在患急性阑尾炎在时间上、临床体现、体温、血WBC等因素上的不同,希望引起医者的注意,最后总结出特征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老年 急性 阑尾炎  Abstract: Recently,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appen
期刊
在中成药的世界里,“逍遥丸”虽然不是安宫牛黄丸那样身价惊人的“天王巨星”,但这位养血调肝的实力派明星,诞生于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写的方剂专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称赞其为“女科圣药”。全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薄荷、生姜、甘草(炙)等组成。药味不多,但组方周全,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对“肝郁脾虚”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良药。作者在妇幼保健院工作多年,使用
期刊
摘 要:采用背部穴位注射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80例,并设对照组80例,两组均常规抗炎、雾化吸入平喘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背部穴位注射喘定0.25g、地塞米松5mg、654-2 5mg、利多卡因40mg,对照组采用氨茶碱0.25g、地塞米松10mg加入50%GS40ml中静脉注射进行比较。治疗组显效时间为5~10min,对照组显效时间为10~20min;2组平均住院天数有显著差异(P5h。对照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