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实践中,教师从不同途径去唤醒课堂、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觉醒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唤醒学生的创新的灵魂,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与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唤醒;导语;提问;想象
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他们满怀希望,渴望交流,浮想联翩,披文入情,有着高峰体验,这就是唤醒。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去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觉醒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唤醒孩子们的创新的灵魂?
教者可采用导语唤醒、提问中唤醒、想象中唤醒、质疑中唤醒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预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导语中唤醒课堂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为导语可以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结合课堂实际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和激发学生智慧大门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引导学生设疑,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于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许多疑问:①我想了解作者两次看到的情景为什么不同?②我想弄懂“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鸟的天堂”?我想知道……一石激起千重浪,以导语渲染课堂氛围,激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他们的学习激情与探究的兴趣,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提问中唤醒课堂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中,学生的质疑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亮光,是学生思维创新的始动。学生的质疑能够锻炼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且要善于处理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满足学生思維创新的需要。如教学《孔明借箭》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一些学生便会大胆地提出:“借箭”是怎么回事?他们为什么去借箭,而自己不造箭呢?为什么要用“草船”,而不用其他船呀?结果如何呢?在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后,趁着他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当学习到课文第四段时,我让学生默读后进行质疑问难,学生纷纷说出心中的疑问:孔明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出动?为什么孔明令各船上军士叫曰“谢丞相箭”?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我把他们的问题摘录在黑板上,一边板书一边用激励的语言说:“你很认真钻研课文,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很感兴趣,它是这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只要你认真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就会寻找到满意的答案!”用诸如此类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增多。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使自己满意,但教师要多肯定、鼓励,千万不要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唤醒课堂,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想象中唤醒课堂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插图描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悲壮情景。在教学时,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作、神态想象他内心是怎么样想的?为什么会那样想?还可以激励学生再想象:假如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邱少云就可以完全得救呢?邱少云悲壮的画面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稚嫩的心灵,学生带着想象去仔细观察图画,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中储存的表象,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渲染了氛围,唤醒了课堂,点燃他们学习探究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揣摩“纹丝不动”“为了……为了……为了……”等关键词句,品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让邱少云“忍痛”的形象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霎时也变得神奇了,逐渐地抹浓邱少云的神奇色彩,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学生对邱少云“纹丝不动”的感悟更加直观强烈,与作者产生了更多的情感共鸣。
四、在质疑中唤醒课堂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去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当充分让学生质疑时,有个学生问:“老师,真奇怪!课文开头提到小女孩穿着她妈妈的拖鞋给弄丢了,她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如果是我,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妈妈,而小女孩却想着死去的奶奶呢?”我高兴地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听了这个学生发问后,有几个学生也不甘示弱地争着举手发问:生1:“她妈妈是不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理她?”生2:“想来想去又不对,难道她妈妈很懒,不管她生死?”生3:“不会吧,有可能她妈妈手脚不方便,走不动了?”……教室里就像炸开了的蜂窝,都在问“为什么”。这时,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好奇”的火种,引导他们深入课文去想象、探究。通过质疑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到“奶奶是小女孩知道的唯一亲人,或许她从来没有见过妈妈……”在质疑中让学生理解、沉思、觉醒,对文本生活的唤醒,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并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教学实践中,从不同途径唤醒课堂,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与动力,让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研读文字的过程中得以润泽,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有个性地学习,从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唤醒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预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
[2]河源教研,2006
[3]小学语文教研,1998
[4]现代教育报
【关键词】唤醒;导语;提问;想象
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他们满怀希望,渴望交流,浮想联翩,披文入情,有着高峰体验,这就是唤醒。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去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觉醒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唤醒孩子们的创新的灵魂?
教者可采用导语唤醒、提问中唤醒、想象中唤醒、质疑中唤醒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预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导语中唤醒课堂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为导语可以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结合课堂实际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和激发学生智慧大门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引导学生设疑,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于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许多疑问:①我想了解作者两次看到的情景为什么不同?②我想弄懂“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鸟的天堂”?我想知道……一石激起千重浪,以导语渲染课堂氛围,激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他们的学习激情与探究的兴趣,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提问中唤醒课堂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中,学生的质疑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亮光,是学生思维创新的始动。学生的质疑能够锻炼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且要善于处理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满足学生思維创新的需要。如教学《孔明借箭》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一些学生便会大胆地提出:“借箭”是怎么回事?他们为什么去借箭,而自己不造箭呢?为什么要用“草船”,而不用其他船呀?结果如何呢?在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后,趁着他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当学习到课文第四段时,我让学生默读后进行质疑问难,学生纷纷说出心中的疑问:孔明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出动?为什么孔明令各船上军士叫曰“谢丞相箭”?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我把他们的问题摘录在黑板上,一边板书一边用激励的语言说:“你很认真钻研课文,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很感兴趣,它是这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只要你认真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就会寻找到满意的答案!”用诸如此类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增多。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使自己满意,但教师要多肯定、鼓励,千万不要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唤醒课堂,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想象中唤醒课堂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插图描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悲壮情景。在教学时,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作、神态想象他内心是怎么样想的?为什么会那样想?还可以激励学生再想象:假如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邱少云就可以完全得救呢?邱少云悲壮的画面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稚嫩的心灵,学生带着想象去仔细观察图画,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中储存的表象,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渲染了氛围,唤醒了课堂,点燃他们学习探究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揣摩“纹丝不动”“为了……为了……为了……”等关键词句,品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让邱少云“忍痛”的形象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霎时也变得神奇了,逐渐地抹浓邱少云的神奇色彩,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学生对邱少云“纹丝不动”的感悟更加直观强烈,与作者产生了更多的情感共鸣。
四、在质疑中唤醒课堂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去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当充分让学生质疑时,有个学生问:“老师,真奇怪!课文开头提到小女孩穿着她妈妈的拖鞋给弄丢了,她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如果是我,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妈妈,而小女孩却想着死去的奶奶呢?”我高兴地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听了这个学生发问后,有几个学生也不甘示弱地争着举手发问:生1:“她妈妈是不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理她?”生2:“想来想去又不对,难道她妈妈很懒,不管她生死?”生3:“不会吧,有可能她妈妈手脚不方便,走不动了?”……教室里就像炸开了的蜂窝,都在问“为什么”。这时,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好奇”的火种,引导他们深入课文去想象、探究。通过质疑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到“奶奶是小女孩知道的唯一亲人,或许她从来没有见过妈妈……”在质疑中让学生理解、沉思、觉醒,对文本生活的唤醒,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并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教学实践中,从不同途径唤醒课堂,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与动力,让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研读文字的过程中得以润泽,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有个性地学习,从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唤醒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预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
[2]河源教研,2006
[3]小学语文教研,1998
[4]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