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等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线串珠,成为第56号教室故事的番外篇。我想,该书的写作一定让雷夫过了一把“莎士比亚”瘾。因为从实质内容看,它几乎包含了雷夫老师教育世界的全部,而从形式来看,这本书不过是记叙了雷夫老师带领几个孩子观看一场棒球赛而已。
说起来我对书中涉及的棒球运动其实并不了解,我关注的是来自雷夫老师自己的比赛。我觉得这位“全美最好老师”,正是在一项项比赛中,赢得学生,促进学生,收获一个个教育奇迹的。
与美国普通公办教育的等级赛
美国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其学术研究往往直接对接市场应用,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他们的高等教育极为发达。然而众所周知的另一个事实是,其基础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正面临冲击。过去4年来,全美大约有数百所学校被关闭,数十万教师因此下岗。美国并非儿童的天堂。孩子是高贫困率的牺牲品,每7个儿童中就有1个挣扎在贫困线上。(据新华网)同时,由于美国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小学教育有着“无原则,无要求”导向,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居然有很大比例的人(大约是20%),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能力都没有。在美国,优质的基础教育一般在私立学校,而且属于有钱人。
雷夫老师正是任教于霍伯特丛林小学,这所公立小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中心一个贫穷、充满暴力的地区,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来自移民美国的家庭,家庭的贫穷和破裂让他们生存在恐惧与危险中,街区的暴力与毒品随时会伤害他们、引诱他们,他们甚至从小就带有“平庸”“文盲”的标签,整个社会对他们都不抱希望,很多人不愿为他们的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雷夫老师凭借什么,使第56号教室不同于一般公立学校教育的呢?
首先是靠价值教育。雷夫从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出发,形成“第56号教室”特有的道德“六阶段”,即“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别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雷夫看来,“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事实上,在雷夫老师的几本书里不乏这样的案例:拒绝在镜头前跳舞的杰西卡,旅途飞机上安静读书的孩子们,一群越过马路去捡拾垃圾并帮助司机让垃圾车恢复原状的少年们……也许这些孩子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未进入美国的精英阶层,但他们的表现已经使他们拥有了跻身精英阶层的半张门票。礼貌、同情、专注、协作、责任正是以上价值教育衍生品。关注考试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考试中得到甲等是美好的,但是反映出取得成绩进步的学习过程更美好”;“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能力比成绩重要,可持续发展比任何奖赏都更重要。正因为如此,雷夫老师的学生们明白要“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扫街”,懂得“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成功无捷径”,即我们古人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接地气、通人情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靠审美教育。我发现雷夫老师的教育更接近传统的教育,即重视音乐、美术、体育、戏剧表演的特长培养与审美实践。在我国古代,孔老夫子就注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民的启蒙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和游戏教育。雷夫老师的教育世界里,审美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譬如他在中午的间隙,义务辅导孩子们弹吉他,在下午两点多钟放学后的三四个小时里带领部分孩子排演“莎士比亚”戏剧,他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体育运动,一起观看优秀影片,一起分享读书心得,甚至利用节假日一起出游、看比赛、参加俄勒冈旅店莎士比亚节……这些以艺体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整个身心都濡染在审美的文化世界里,与历史上最杰出的的灵魂对话,“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因此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孩子们更专注,更谦逊,更出色。雷夫老师是祛魅时代的教育使者。
可是雷夫老师在这场关涉教育品位的等级赛中并不轻松,来自身边的干涉、质疑从来不断。雷夫老师准备开设莎士比亚课之时,受到学区官员无知的责难;在他所在的霍伯特小学,本来支持他的校长,后来对他也有所不满。在《雷夫老师的莎士比亚课》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更令人沮丧的情形,有同事在走廊见到他连招呼也不打。在雷夫老师另一本书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利用课余时间无偿教授学生的雷夫老师没得到学区领导的一点肯定,而当他带领学生赴英国参加戏剧交流活动后,被“理所当然”扣发了工资。雷夫老师说:“我不建议年轻老师和既有势力抗衡……与其浪费精力去打赢不了的仗,不如顺势而为……”他选择了接受;同时,也成就了他在这场并不被看好的等级赛中,以教学的高质量和教育的高品位而胜出。
与各种不利因素的对抗赛
在雷夫老师看来(事实也正是如此),现实的教育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家庭、错综复杂的学校环境、浅薄魅惑的传播媒介,雷夫老师能够胜出吗?
固本——雷夫老师的战略。那就是吸引孩子们更长时间留在第56号教室里。从一开始的几个学生自愿留下,到后来大部分学生自觉留下,再到其他班级“小小莎士比亚们”的热情参与,雷夫老师成功地使孩子们明白:相比外面暴力横行、毒品泛滥的贫民街区,第56号教室堪比天堂。他们留了下来,甚至会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待到晚上六点或更久,他们会在周末继续参加雷夫老师组织的兴趣活动。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隔离,雷夫老师提出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远离电视。他的孩子们深知:电视不但浪费了一个人的时间,而且狡诈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要远离电视,因为“电视削弱、限制了你”。于是,回到家里的雷夫老师的学生们,自己关掉了电视,拿起了书本。
说起来我对书中涉及的棒球运动其实并不了解,我关注的是来自雷夫老师自己的比赛。我觉得这位“全美最好老师”,正是在一项项比赛中,赢得学生,促进学生,收获一个个教育奇迹的。
与美国普通公办教育的等级赛
美国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其学术研究往往直接对接市场应用,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他们的高等教育极为发达。然而众所周知的另一个事实是,其基础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正面临冲击。过去4年来,全美大约有数百所学校被关闭,数十万教师因此下岗。美国并非儿童的天堂。孩子是高贫困率的牺牲品,每7个儿童中就有1个挣扎在贫困线上。(据新华网)同时,由于美国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小学教育有着“无原则,无要求”导向,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居然有很大比例的人(大约是20%),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能力都没有。在美国,优质的基础教育一般在私立学校,而且属于有钱人。
雷夫老师正是任教于霍伯特丛林小学,这所公立小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中心一个贫穷、充满暴力的地区,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来自移民美国的家庭,家庭的贫穷和破裂让他们生存在恐惧与危险中,街区的暴力与毒品随时会伤害他们、引诱他们,他们甚至从小就带有“平庸”“文盲”的标签,整个社会对他们都不抱希望,很多人不愿为他们的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雷夫老师凭借什么,使第56号教室不同于一般公立学校教育的呢?
首先是靠价值教育。雷夫从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出发,形成“第56号教室”特有的道德“六阶段”,即“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别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雷夫看来,“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事实上,在雷夫老师的几本书里不乏这样的案例:拒绝在镜头前跳舞的杰西卡,旅途飞机上安静读书的孩子们,一群越过马路去捡拾垃圾并帮助司机让垃圾车恢复原状的少年们……也许这些孩子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未进入美国的精英阶层,但他们的表现已经使他们拥有了跻身精英阶层的半张门票。礼貌、同情、专注、协作、责任正是以上价值教育衍生品。关注考试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考试中得到甲等是美好的,但是反映出取得成绩进步的学习过程更美好”;“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能力比成绩重要,可持续发展比任何奖赏都更重要。正因为如此,雷夫老师的学生们明白要“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扫街”,懂得“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成功无捷径”,即我们古人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接地气、通人情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靠审美教育。我发现雷夫老师的教育更接近传统的教育,即重视音乐、美术、体育、戏剧表演的特长培养与审美实践。在我国古代,孔老夫子就注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民的启蒙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和游戏教育。雷夫老师的教育世界里,审美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譬如他在中午的间隙,义务辅导孩子们弹吉他,在下午两点多钟放学后的三四个小时里带领部分孩子排演“莎士比亚”戏剧,他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体育运动,一起观看优秀影片,一起分享读书心得,甚至利用节假日一起出游、看比赛、参加俄勒冈旅店莎士比亚节……这些以艺体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整个身心都濡染在审美的文化世界里,与历史上最杰出的的灵魂对话,“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因此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孩子们更专注,更谦逊,更出色。雷夫老师是祛魅时代的教育使者。
可是雷夫老师在这场关涉教育品位的等级赛中并不轻松,来自身边的干涉、质疑从来不断。雷夫老师准备开设莎士比亚课之时,受到学区官员无知的责难;在他所在的霍伯特小学,本来支持他的校长,后来对他也有所不满。在《雷夫老师的莎士比亚课》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更令人沮丧的情形,有同事在走廊见到他连招呼也不打。在雷夫老师另一本书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利用课余时间无偿教授学生的雷夫老师没得到学区领导的一点肯定,而当他带领学生赴英国参加戏剧交流活动后,被“理所当然”扣发了工资。雷夫老师说:“我不建议年轻老师和既有势力抗衡……与其浪费精力去打赢不了的仗,不如顺势而为……”他选择了接受;同时,也成就了他在这场并不被看好的等级赛中,以教学的高质量和教育的高品位而胜出。
与各种不利因素的对抗赛
在雷夫老师看来(事实也正是如此),现实的教育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家庭、错综复杂的学校环境、浅薄魅惑的传播媒介,雷夫老师能够胜出吗?
固本——雷夫老师的战略。那就是吸引孩子们更长时间留在第56号教室里。从一开始的几个学生自愿留下,到后来大部分学生自觉留下,再到其他班级“小小莎士比亚们”的热情参与,雷夫老师成功地使孩子们明白:相比外面暴力横行、毒品泛滥的贫民街区,第56号教室堪比天堂。他们留了下来,甚至会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待到晚上六点或更久,他们会在周末继续参加雷夫老师组织的兴趣活动。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隔离,雷夫老师提出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远离电视。他的孩子们深知:电视不但浪费了一个人的时间,而且狡诈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要远离电视,因为“电视削弱、限制了你”。于是,回到家里的雷夫老师的学生们,自己关掉了电视,拿起了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