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有人问: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可能会脱口而出:快乐的、调皮的、好动的、天真的……对,这些都应该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这样的,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更应如此。
这样的现象正常吗?
每当期末复习阶段,下课后,你站在一、二年级教室前,看到教室里的一个个孩子都在埋头苦做,只有零星几个孩子出来上厕所,他们来去匆匆,脸上要么一片漠然,要么皱着眉头,哪里还有往日甜甜的笑容、调皮的身影?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痛了吗?放学后,家长在校门口伸长脖子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孩子出校门,可孩子还被留在教室忙碌地订正作业,你有何感想?当听到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家长说:“妈妈,一年级一点都不好玩,太辛苦了,写字写得手很酸很酸。”你又有何感想?
谁夺走了孩子的笑容?
我曾经问过几位一年级的老师:“一年级一学期才学一百二十几个生字,复习阶段用得着弄得这么紧张吗?”老师们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们也没办法,只要考试存在,我们就得复习,虽然我们也复习得很辛苦!作为老师,就算不去计较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绩效有何关系,光看到别的班的成绩比自己班好,心里也会着急,谁会甘心落后于人呢?”这就是老师们的真实心态,虽然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但为了弥补这些差异,就让学生大量操练,考满了90分,又想让他们考满95分,最后苦了我们的学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师这样的心态呢?根源还是在评价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虽然也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评价,但最终班级学生的成绩仍是学校、家长关注的重点。而班级学生的成绩以何衡量?那还是看“一卷定绩”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考得好,老师的绩效分数就高;学生考得好,家长对老师的评价就好。这样一来,老师能不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吗?老师一重视,苦的往往就是我们孩子。
不尝试,怎么知道好坏呢?
为了减轻一年级孩子的学业负担,让笑容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做出全新的改变:变以往一张综合卷的考试办法,为过程性的单项能力检测与展示。如一年级语文我们分成“我会拼写”“我会背”“我会说”“我会写”四个板块分项考核;数学则分成“我会算”“我会填”“我会观察”“我会解决”四个板块进行展示。如表所示:
我们把要考查的内容分散在四天中进行,每一个项目都有家长参与进来当评委,老师只在其中起组织协调的作用。把参与的家长分成几个组,他们按照老师给定的评分标准,依据每个孩子的表现打上相应的等第。
考查的内容,是书本上最基础的,如语文中的四项,“我会写”检测的是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只要写的字正确、端正,写字、握笔姿势正确就可得优秀。“我会背”检测学生背诵课文和《国学经典》(区本课程)等内容的情况。老师把所有要求背诵的内容做成纸签,让学生自由抽取,抽到什么背什么,能正确、流利地背出来就为优秀。“我会拼写”考查的是学生书本上生字的掌握情况。老师给定50个生字词,让学生半小时内书写完毕,错别字在5个以内都可为优秀。“我会说”检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从老师给定的四幅图中选取一幅,准备10分钟,然后编个小故事,能完整、流利地讲述故事为优秀。最后,老师把每位学生的四项等第合起来,就是该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孩子觉得哪一项成绩不满意,还可以向老师提出重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考查,学生毫无紧张之感,像在做游戏似的。“考官”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心理上消除了紧张、害怕,同时,每个孩子都想在自己爸爸、妈妈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因此考的时候特别认真。
据一年级老师反映,孩子刚入一年级,大多数孩子做试卷不是不会做,而是看不懂题目。题目类型是千变万化的,一年级孩子往往题型一变,就不知从何下手了。以往为了应试得高分,老师们只能挖空心思出题型,让所有能想到的题型都让孩子做上几遍,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可这样一来,给孩子增添了多少的负担呀!其实,孩子的审题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会增强,在他的能力未达到之前,我们硬让他达成,这不是揠苗助长吗?这样看来,单项考核恰恰顺应了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每天考一个项目,就不存在审不清题的问题。复习阶段,老师根据不同的单项内容加以复习,有时一起背背课文,有时一起看图说说话,有时一起来个默写比赛,有时又组织一次写字竞赛,这样的复习,学生还会说累吗?老师还会说辛苦吗?在学期最后一天,也是以往最紧张最沉重的考试那天,一年级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把学生家长邀请来观礼。活动中,很多在单项考核中成绩优秀的小朋友都上台领到了奖状并作了相应的展示,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尝试中收获了什么?
小小的一次尝试,却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1.促使评价观念的改变。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考试成绩也是社会、家长非常看重的一个数据或等级。然而,考试评价的终极意义究竟是甄别、筛选、让大部分学生遭遇失败,还是诊断、促进、让更多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我们的选择无疑是后者。之所以变“一张试卷论英雄”的终极性考试评价方式,为“分项达标、素养展示”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就在于要引导教师、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能够发生转向,淡化“分分必争”“锱铢必较”的分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事实证明,很多家长非常喜欢这样的考试方式,都说孩子很有积极性,尤其看到自己得了优秀,回家准备其他项目时就更起劲了,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有的孩子考到了优秀,还要家长去帮他申请重考,原因是先前有个小错误,而那个“小错误”现在他已经会了。看到孩子这样有上进心,家长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2.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句话大家都放在嘴边说,但如何减轻呢,又似乎无从做起。我们在尝试考试方式改变后,惊喜地发现,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下来了。不仅是复习阶段的负担减轻,估计还会影响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这就要从教师在期末交流会上的感叹说起。当时听一位老师这样说:“这样的考试方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明明白白,围绕‘读’‘说’‘写’‘背’四字箴言,真正将低年级语文教成‘基础的语文’‘兴趣的语文’‘习惯的语文’,而用不着再一头钻进题海中了,这样太幸福了!”是呀,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幸福了学生,也幸福了老师。
3.加强了家校间的沟通。家校沟通,一直是一项很微妙的工作,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努力使“家”与“校”之间达成平衡,但总会存在一些无法达成共识的现象:如以往老师把学生留下来补差,家长在校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就会出现骂老师的现象;老师不留学生,每天准时放学,一旦该班学生考试不佳,就又会责怪老师不负责任……一年级考试方式改变后,家长以“考官”的身份走进了教室,既看到了自己孩子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又切身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他们内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认同、理解,当今后遇到一些家校问题时,就会带着心平气和的心态与学校、老师沟通。
这样的考试评价革新,为改变“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以及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确立等,都提供了另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许梅芳,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214187)
责任编辑:颜莹
这样的现象正常吗?
每当期末复习阶段,下课后,你站在一、二年级教室前,看到教室里的一个个孩子都在埋头苦做,只有零星几个孩子出来上厕所,他们来去匆匆,脸上要么一片漠然,要么皱着眉头,哪里还有往日甜甜的笑容、调皮的身影?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痛了吗?放学后,家长在校门口伸长脖子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孩子出校门,可孩子还被留在教室忙碌地订正作业,你有何感想?当听到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家长说:“妈妈,一年级一点都不好玩,太辛苦了,写字写得手很酸很酸。”你又有何感想?
谁夺走了孩子的笑容?
我曾经问过几位一年级的老师:“一年级一学期才学一百二十几个生字,复习阶段用得着弄得这么紧张吗?”老师们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们也没办法,只要考试存在,我们就得复习,虽然我们也复习得很辛苦!作为老师,就算不去计较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绩效有何关系,光看到别的班的成绩比自己班好,心里也会着急,谁会甘心落后于人呢?”这就是老师们的真实心态,虽然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但为了弥补这些差异,就让学生大量操练,考满了90分,又想让他们考满95分,最后苦了我们的学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师这样的心态呢?根源还是在评价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虽然也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评价,但最终班级学生的成绩仍是学校、家长关注的重点。而班级学生的成绩以何衡量?那还是看“一卷定绩”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考得好,老师的绩效分数就高;学生考得好,家长对老师的评价就好。这样一来,老师能不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吗?老师一重视,苦的往往就是我们孩子。
不尝试,怎么知道好坏呢?
为了减轻一年级孩子的学业负担,让笑容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做出全新的改变:变以往一张综合卷的考试办法,为过程性的单项能力检测与展示。如一年级语文我们分成“我会拼写”“我会背”“我会说”“我会写”四个板块分项考核;数学则分成“我会算”“我会填”“我会观察”“我会解决”四个板块进行展示。如表所示:
我们把要考查的内容分散在四天中进行,每一个项目都有家长参与进来当评委,老师只在其中起组织协调的作用。把参与的家长分成几个组,他们按照老师给定的评分标准,依据每个孩子的表现打上相应的等第。
考查的内容,是书本上最基础的,如语文中的四项,“我会写”检测的是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只要写的字正确、端正,写字、握笔姿势正确就可得优秀。“我会背”检测学生背诵课文和《国学经典》(区本课程)等内容的情况。老师把所有要求背诵的内容做成纸签,让学生自由抽取,抽到什么背什么,能正确、流利地背出来就为优秀。“我会拼写”考查的是学生书本上生字的掌握情况。老师给定50个生字词,让学生半小时内书写完毕,错别字在5个以内都可为优秀。“我会说”检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从老师给定的四幅图中选取一幅,准备10分钟,然后编个小故事,能完整、流利地讲述故事为优秀。最后,老师把每位学生的四项等第合起来,就是该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孩子觉得哪一项成绩不满意,还可以向老师提出重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考查,学生毫无紧张之感,像在做游戏似的。“考官”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心理上消除了紧张、害怕,同时,每个孩子都想在自己爸爸、妈妈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因此考的时候特别认真。
据一年级老师反映,孩子刚入一年级,大多数孩子做试卷不是不会做,而是看不懂题目。题目类型是千变万化的,一年级孩子往往题型一变,就不知从何下手了。以往为了应试得高分,老师们只能挖空心思出题型,让所有能想到的题型都让孩子做上几遍,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可这样一来,给孩子增添了多少的负担呀!其实,孩子的审题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会增强,在他的能力未达到之前,我们硬让他达成,这不是揠苗助长吗?这样看来,单项考核恰恰顺应了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每天考一个项目,就不存在审不清题的问题。复习阶段,老师根据不同的单项内容加以复习,有时一起背背课文,有时一起看图说说话,有时一起来个默写比赛,有时又组织一次写字竞赛,这样的复习,学生还会说累吗?老师还会说辛苦吗?在学期最后一天,也是以往最紧张最沉重的考试那天,一年级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把学生家长邀请来观礼。活动中,很多在单项考核中成绩优秀的小朋友都上台领到了奖状并作了相应的展示,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尝试中收获了什么?
小小的一次尝试,却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1.促使评价观念的改变。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考试成绩也是社会、家长非常看重的一个数据或等级。然而,考试评价的终极意义究竟是甄别、筛选、让大部分学生遭遇失败,还是诊断、促进、让更多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我们的选择无疑是后者。之所以变“一张试卷论英雄”的终极性考试评价方式,为“分项达标、素养展示”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就在于要引导教师、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能够发生转向,淡化“分分必争”“锱铢必较”的分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事实证明,很多家长非常喜欢这样的考试方式,都说孩子很有积极性,尤其看到自己得了优秀,回家准备其他项目时就更起劲了,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有的孩子考到了优秀,还要家长去帮他申请重考,原因是先前有个小错误,而那个“小错误”现在他已经会了。看到孩子这样有上进心,家长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2.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句话大家都放在嘴边说,但如何减轻呢,又似乎无从做起。我们在尝试考试方式改变后,惊喜地发现,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下来了。不仅是复习阶段的负担减轻,估计还会影响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这就要从教师在期末交流会上的感叹说起。当时听一位老师这样说:“这样的考试方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明明白白,围绕‘读’‘说’‘写’‘背’四字箴言,真正将低年级语文教成‘基础的语文’‘兴趣的语文’‘习惯的语文’,而用不着再一头钻进题海中了,这样太幸福了!”是呀,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幸福了学生,也幸福了老师。
3.加强了家校间的沟通。家校沟通,一直是一项很微妙的工作,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努力使“家”与“校”之间达成平衡,但总会存在一些无法达成共识的现象:如以往老师把学生留下来补差,家长在校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就会出现骂老师的现象;老师不留学生,每天准时放学,一旦该班学生考试不佳,就又会责怪老师不负责任……一年级考试方式改变后,家长以“考官”的身份走进了教室,既看到了自己孩子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又切身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他们内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认同、理解,当今后遇到一些家校问题时,就会带着心平气和的心态与学校、老师沟通。
这样的考试评价革新,为改变“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以及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确立等,都提供了另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许梅芳,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214187)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