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诉求、对接市场的主要路径、提升内涵的核心追求、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先、掌握知识为基、提高能力为本。推动校企合作需实施引企入校、办校进厂、校办企业、引资办校等四项工程;完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促进机制、规范约束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等四项机制;推行校企合作组织制度、校企定期会晤制度、合作项目责任制度、校企合作督查制度等四项制度;推动思路、机制、模式、管理等四项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应强化校企合作的主动性、突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学校;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16-05
一、对校企合作作用的再认识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诉求。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合作教育,就是要将课堂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品牌的打造。同时,它使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企业条件,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成本。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盱眙中专)校长巴正明说:“唯有校企合作,方知市场所需;唯有校企合作,方知人才所能;唯有校企合作,方能实现校企之间互利双赢。”这充分说明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理性选择,成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二)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对接市场的主要路径。以前,职业学校不能真正知道企业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也就不能真正了解开设的专业和培训的人才是不是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获得人才途径少,评估人才的方式单一,招聘的基层技术人才数量不足,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偏低,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实行校企合作后,双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按企业人才标准培养学生,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盱眙中专与中弘集团的合作,就是按照中弘集团的人才规格需求,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理论、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转换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让企业的文化走进课堂,走进车间,定期让学生到中弘集团见习、实习,把学生培养达标后再送到企业去。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符合企业的需要,受到企业青睐,真正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三)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提升内涵的核心追求。“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质量毕业生。高质量毕业生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1]实施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岗位实践锻炼,不仅有利于养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培养技术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协作、沟通、竞争、组织、管理和继续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事业心、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还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实施校企合作还能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思想等更好地融入学校专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使职业学校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是学校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更是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志。”[2]实施校企合作,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一是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二是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三是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四是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力,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时,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能力。职业学校也突出了“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增强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了学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近年来,县域、市域及省域200多家企业,积极开展专业与社会的吻合度调研活动,根据企业的经济水平、技术状况、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等因素,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强化职业分析,从人才特征、知识能力结构、工作范围等多方面分析,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再定位,总体描述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依赖职业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从事具体的生产、操作或服务的从业劳动者,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技能型人才是现代人才层次中基础层次,也是人才层次中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运用技术型人才创造出来的最新理论或设计所创造的技术成果,将原材料、初级产品或半成品最终变成社会所需求的产品或将服务业需求最终变为现实,从而实现社会价值。”[3]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突出培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文明生产,热忱服务,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竞争,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二是以掌握知识为基。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以及与职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运作管理的基本知识。三是以提高能力为本。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进取心、求知欲和创造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三、对推动校企合作的再实践
(一)实施四项工程。盱眙中专实施“引企入校、办校进厂、校办企业、引资办校”四项工程,校企合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引企入校:该校引入江苏新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学校提供20亩土地和部分数控设备,由该公司投资320万元自建自用厂房3500平方米,公司还专门配备管理人员、技术骨干25人,并带来总公司成熟的高铁产品和出口日本、美国的120多种待研发产品,同时带来300万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500万元流动资金。除此之外,学校还引进昌盛汽车、南京新正奇、江苏慧帮控制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入驻学校校企合作园,当年的税收100多万元,解决用工200人以上。办校进厂:学校针对校企合作园内公司员工多、技术落后的特点,把学校办到企业,将课堂搬进车间。这不仅为学生到企业实践提供了保障,还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场所,同时学校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上岗前的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多样式多层次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在开发区管委会统一协调下,还把相关专业办到6家大型的园区企业。校办企业: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技术优势,在校内开办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隶属于学校,并作为产教结合的重要基地,实行校办企业的事情教学支持,教学的事情校办企业解决,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学校信息系主任臧殿和牵头,带领计算机4名专业教师共同集资30多万元,在校内创办了师苑传媒有限公司,既为社会承担设计制作等广告业务,还为学生阶段性实习提供训练场所与技术指导。目前,此类校办企业还有盱眙嘉禾旅行社等5家。引资办校:学校还通过捐资助学、专业建设等形式吸纳企业和社会的资金办学,仅2012年,学校就接受江苏华尔盛自动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淮安铭硕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盱眙县人民医院等22家企业捐资助学资金125万元。
(二)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与学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赢利,学校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二者并行不悖。为此,学校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实行冠名办班,将企业的招工与学校的招生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培训员工。二是激励促进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盱眙中专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拟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校企人员互相兼职,能力水平共同提高,创造价值共同受益的激励机制,让校企合作的事得到肯定、人得到奖励、成果得到推广和转化。三是规范约束机制。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合作的责任和义务。为此,盱眙中专通过校企双方必须遵循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规定,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共同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努力避免在校企合作中损害学校形象和企业利益的事件发生。四是统筹协调机制。组建盱眙校企合作联盟,由县委书记、宣传部长等担任领导,开发区管委会、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8个行业协会和45家各类企业作为联盟主要成员。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政府出台文件,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开发区牵头调研、确定校企合作的项目需求,人力资源部门与各相关部门企业等联合开展校企双方的技能教师培训。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基本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的培训,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发挥自身一线岗位优势,完成学生认知性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就业服务。
(三)推行四项制度。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校企合作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一是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到学校洽谈合作事宜时,很难明确合作的主体;二是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奢望享有各种利益,不能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实际需求;三是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导致合作难以开展;四是学校对校企合作产生不同的声音,导致校企合作受阻,无疾而终。针对校企合作出现的问题,盱眙中专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是推行校企合作组织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的校、系(部)两级组织平台,明晰和细化校、系(部)两级平台组织的运行职能,提高校级平台的议事、协调、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系(部)级平台的“办事”执行力。第二是推行校企定期会晤制度。综合考量合作对象、内容、过程和效果等,对合作内容、形式等进行取舍,动态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第三是推行合作项目责任制度。所有合作均以项目为载体,由各系(部)调研论证、提出立项申请,学校依照项目认定条件和标准进行审核,决定是否立项实施;凡立项实施的项目,其共建共享内容要兼顾学校和企业双重目标,有专人依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基地和团队建设、毕业生就业等主要指标,对合作项目的实际成效进行考评和验收。第四是推行校企合作督查制度。所有校内的校企合作基地,由教务处跟踪督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协议履行和遵守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所有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由就业处跟踪督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协议履行和遵守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定期向学校报告。凡是没有明显成效的项目,要督促整改,整改后仍然没有成效的则取消此项目。
(四)推动四项创新。一是创新思路。以合作发展为目的,以共建共管为基础,以共享共赢为原则,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坚持专业设置紧跟产业企业走,课程标准紧跟职业标准走,教学过程紧跟生产过程走,教学内容紧跟项目任务走,校企合作紧跟多方共赢走。二是创新机制。学校利用区域优势,宏观上采用组织化推进策略,学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通过“三找”合作伙伴,实现校企从阶段式合作发展到共融式合作,最终走向联盟式合作。三是创新模式。学校推行“一体化”办学模式、“双核式”培养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多样式”评价模式、“互兼式”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四是创新管理。学校积极推进“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融合,“理论与实践、产品与作品”融合,“教室与车间、实习与生产”融合,“实训与仿真、教学与科研”融合,“班主任与班组长、系主任与车间主任”融合,整体解决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实训管理、生产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系列管理问题。 四、对深化校企合作的再思考
盱眙中专校企合作不断深化,3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12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已成为数控、汽修、旅游等8个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通过“娶进来”实施“引企入校”工程,入住校园内企业10家,企业在校园投资实训厂房12000平方米,设备800多万元,校园内企业完成销售额5000多万元,税收500多万元;校园内,机械、数控、汽修、旅游等12个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6个校内综合型实训基地,其中有3个为省、市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共同创建了机电、数控、旅游3个省级品牌专业,汽修、财会、计算机等6个市级品牌专业。通过“嫁出去”实施“办校进厂”工程,学校与开发区40多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8个,50多名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履行技术管理职责,他们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300多项,其中机电工程系教师就参与开发了100多项,独立开发36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另外,企业每年平均派60名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优化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质量;在政府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学校每年可得到专业建设基金150万元,学校每年向联盟内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1800多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0%以上。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一)创新思路,强化校企合作的主动性。盱眙中专积极实施“四项工程”,主动走进企业,主动引进企业,想法设法吸引企业进驻校园,使自身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相适应,不断改善自身的实习实训条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技攻关水平,加强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当然,企业也要主动走进学校,进驻学校,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更快、更务实、更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政府要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企业与学校积极主动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必须拓展思路,增强合作的主动性,校企合作才会越走路越宽。
(二)创新制度,突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盱眙中专推行“四项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了校企双方定期会晤,对合作的对象、动力、模式、内容等进行认真商讨,定期分析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量合作的成果,落实好校企合作项目。促进各系(部)根据自身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定期请企业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到校讲课,把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按照企业的实践内容锻炼人才,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人才成长路径和职场化管理的标准。促进各系(部)对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实效性进行评价,加大了校企合作项目的检查、考核和激励力度。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实践,系(部)的专业建设视野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也更加贴近企业需要。
(三)创新模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目前一些职业学校与合作的企业签约的较多,发挥作用的较少;中小企业较多,骨干企业较少;临时合作的较多,稳定合作的较少。不少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校长与企业家合作的层面,还不能达到一体式合作、一体式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四)创新机制,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性。针对产业升级和转型条件下校企合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校企合作需要政、校、行、企等各方面的大力保障。第一,政府要建立可操作的法律保障机制。可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权利,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也可把校企合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工程来抓,通过对企业采取减免税收或发放补贴等办法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第二,学校要建立开放性的运行保障机制。努力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学生工学交替等提供管理服务,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第三,企业要建立服务性的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获得所需的技能人才,可根据自身需要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材料消耗费用,可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企业也要改革运行机制,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和业务,积极寻求在合作中发展、合作中提升的路径。第四,校企要建立和谐的情感保障机制。情感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组织座谈会、讨论会和企业沙龙等形式定期进行校企合作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要通过企业调研、校企联谊会、专业研讨会等,加强校企人员之间的交往,充分尊重校企合作人员的劳动贡献,促进校企之间互补互培互帮,同管同研同产,共建共享共赢。
“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双方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实施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的“共赢”之举,也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创新之举。职业学校只有主动与企业开展紧密的合作,不断深化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创新校企合作的举措,凝聚多方力量,才能达到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才能真正拓宽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职业教育梦想。
参考文献:
[1]韩娜,郭俊炜.关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感悟[J].陕西教育,2012(4).
[2]郑靓婧.浅析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商情,2011(45).
[3]刘婧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李光红.校企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学校;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16-05
一、对校企合作作用的再认识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诉求。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合作教育,就是要将课堂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品牌的打造。同时,它使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企业条件,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成本。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盱眙中专)校长巴正明说:“唯有校企合作,方知市场所需;唯有校企合作,方知人才所能;唯有校企合作,方能实现校企之间互利双赢。”这充分说明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理性选择,成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二)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对接市场的主要路径。以前,职业学校不能真正知道企业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也就不能真正了解开设的专业和培训的人才是不是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获得人才途径少,评估人才的方式单一,招聘的基层技术人才数量不足,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偏低,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实行校企合作后,双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按企业人才标准培养学生,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盱眙中专与中弘集团的合作,就是按照中弘集团的人才规格需求,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理论、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转换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让企业的文化走进课堂,走进车间,定期让学生到中弘集团见习、实习,把学生培养达标后再送到企业去。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符合企业的需要,受到企业青睐,真正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三)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提升内涵的核心追求。“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质量毕业生。高质量毕业生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1]实施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岗位实践锻炼,不仅有利于养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培养技术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协作、沟通、竞争、组织、管理和继续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事业心、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还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实施校企合作还能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思想等更好地融入学校专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使职业学校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是学校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更是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志。”[2]实施校企合作,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一是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二是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三是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四是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力,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时,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能力。职业学校也突出了“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增强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了学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近年来,县域、市域及省域200多家企业,积极开展专业与社会的吻合度调研活动,根据企业的经济水平、技术状况、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等因素,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强化职业分析,从人才特征、知识能力结构、工作范围等多方面分析,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再定位,总体描述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依赖职业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从事具体的生产、操作或服务的从业劳动者,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技能型人才是现代人才层次中基础层次,也是人才层次中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运用技术型人才创造出来的最新理论或设计所创造的技术成果,将原材料、初级产品或半成品最终变成社会所需求的产品或将服务业需求最终变为现实,从而实现社会价值。”[3]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突出培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文明生产,热忱服务,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竞争,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二是以掌握知识为基。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以及与职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运作管理的基本知识。三是以提高能力为本。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进取心、求知欲和创造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三、对推动校企合作的再实践
(一)实施四项工程。盱眙中专实施“引企入校、办校进厂、校办企业、引资办校”四项工程,校企合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引企入校:该校引入江苏新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学校提供20亩土地和部分数控设备,由该公司投资320万元自建自用厂房3500平方米,公司还专门配备管理人员、技术骨干25人,并带来总公司成熟的高铁产品和出口日本、美国的120多种待研发产品,同时带来300万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500万元流动资金。除此之外,学校还引进昌盛汽车、南京新正奇、江苏慧帮控制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入驻学校校企合作园,当年的税收100多万元,解决用工200人以上。办校进厂:学校针对校企合作园内公司员工多、技术落后的特点,把学校办到企业,将课堂搬进车间。这不仅为学生到企业实践提供了保障,还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场所,同时学校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上岗前的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多样式多层次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在开发区管委会统一协调下,还把相关专业办到6家大型的园区企业。校办企业: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技术优势,在校内开办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隶属于学校,并作为产教结合的重要基地,实行校办企业的事情教学支持,教学的事情校办企业解决,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学校信息系主任臧殿和牵头,带领计算机4名专业教师共同集资30多万元,在校内创办了师苑传媒有限公司,既为社会承担设计制作等广告业务,还为学生阶段性实习提供训练场所与技术指导。目前,此类校办企业还有盱眙嘉禾旅行社等5家。引资办校:学校还通过捐资助学、专业建设等形式吸纳企业和社会的资金办学,仅2012年,学校就接受江苏华尔盛自动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淮安铭硕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盱眙县人民医院等22家企业捐资助学资金125万元。
(二)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与学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赢利,学校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二者并行不悖。为此,学校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实行冠名办班,将企业的招工与学校的招生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培训员工。二是激励促进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盱眙中专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拟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校企人员互相兼职,能力水平共同提高,创造价值共同受益的激励机制,让校企合作的事得到肯定、人得到奖励、成果得到推广和转化。三是规范约束机制。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合作的责任和义务。为此,盱眙中专通过校企双方必须遵循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规定,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共同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努力避免在校企合作中损害学校形象和企业利益的事件发生。四是统筹协调机制。组建盱眙校企合作联盟,由县委书记、宣传部长等担任领导,开发区管委会、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8个行业协会和45家各类企业作为联盟主要成员。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政府出台文件,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开发区牵头调研、确定校企合作的项目需求,人力资源部门与各相关部门企业等联合开展校企双方的技能教师培训。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基本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的培训,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发挥自身一线岗位优势,完成学生认知性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就业服务。
(三)推行四项制度。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校企合作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一是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到学校洽谈合作事宜时,很难明确合作的主体;二是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奢望享有各种利益,不能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实际需求;三是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导致合作难以开展;四是学校对校企合作产生不同的声音,导致校企合作受阻,无疾而终。针对校企合作出现的问题,盱眙中专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是推行校企合作组织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的校、系(部)两级组织平台,明晰和细化校、系(部)两级平台组织的运行职能,提高校级平台的议事、协调、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系(部)级平台的“办事”执行力。第二是推行校企定期会晤制度。综合考量合作对象、内容、过程和效果等,对合作内容、形式等进行取舍,动态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第三是推行合作项目责任制度。所有合作均以项目为载体,由各系(部)调研论证、提出立项申请,学校依照项目认定条件和标准进行审核,决定是否立项实施;凡立项实施的项目,其共建共享内容要兼顾学校和企业双重目标,有专人依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基地和团队建设、毕业生就业等主要指标,对合作项目的实际成效进行考评和验收。第四是推行校企合作督查制度。所有校内的校企合作基地,由教务处跟踪督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协议履行和遵守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所有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由就业处跟踪督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协议履行和遵守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定期向学校报告。凡是没有明显成效的项目,要督促整改,整改后仍然没有成效的则取消此项目。
(四)推动四项创新。一是创新思路。以合作发展为目的,以共建共管为基础,以共享共赢为原则,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坚持专业设置紧跟产业企业走,课程标准紧跟职业标准走,教学过程紧跟生产过程走,教学内容紧跟项目任务走,校企合作紧跟多方共赢走。二是创新机制。学校利用区域优势,宏观上采用组织化推进策略,学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通过“三找”合作伙伴,实现校企从阶段式合作发展到共融式合作,最终走向联盟式合作。三是创新模式。学校推行“一体化”办学模式、“双核式”培养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多样式”评价模式、“互兼式”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四是创新管理。学校积极推进“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融合,“理论与实践、产品与作品”融合,“教室与车间、实习与生产”融合,“实训与仿真、教学与科研”融合,“班主任与班组长、系主任与车间主任”融合,整体解决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实训管理、生产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系列管理问题。 四、对深化校企合作的再思考
盱眙中专校企合作不断深化,3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12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已成为数控、汽修、旅游等8个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通过“娶进来”实施“引企入校”工程,入住校园内企业10家,企业在校园投资实训厂房12000平方米,设备800多万元,校园内企业完成销售额5000多万元,税收500多万元;校园内,机械、数控、汽修、旅游等12个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6个校内综合型实训基地,其中有3个为省、市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共同创建了机电、数控、旅游3个省级品牌专业,汽修、财会、计算机等6个市级品牌专业。通过“嫁出去”实施“办校进厂”工程,学校与开发区40多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8个,50多名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履行技术管理职责,他们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300多项,其中机电工程系教师就参与开发了100多项,独立开发36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另外,企业每年平均派60名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优化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质量;在政府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学校每年可得到专业建设基金150万元,学校每年向联盟内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1800多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0%以上。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一)创新思路,强化校企合作的主动性。盱眙中专积极实施“四项工程”,主动走进企业,主动引进企业,想法设法吸引企业进驻校园,使自身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相适应,不断改善自身的实习实训条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技攻关水平,加强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当然,企业也要主动走进学校,进驻学校,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更快、更务实、更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政府要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企业与学校积极主动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必须拓展思路,增强合作的主动性,校企合作才会越走路越宽。
(二)创新制度,突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盱眙中专推行“四项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了校企双方定期会晤,对合作的对象、动力、模式、内容等进行认真商讨,定期分析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量合作的成果,落实好校企合作项目。促进各系(部)根据自身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定期请企业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到校讲课,把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按照企业的实践内容锻炼人才,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人才成长路径和职场化管理的标准。促进各系(部)对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实效性进行评价,加大了校企合作项目的检查、考核和激励力度。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实践,系(部)的专业建设视野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也更加贴近企业需要。
(三)创新模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目前一些职业学校与合作的企业签约的较多,发挥作用的较少;中小企业较多,骨干企业较少;临时合作的较多,稳定合作的较少。不少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校长与企业家合作的层面,还不能达到一体式合作、一体式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四)创新机制,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性。针对产业升级和转型条件下校企合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校企合作需要政、校、行、企等各方面的大力保障。第一,政府要建立可操作的法律保障机制。可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权利,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也可把校企合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工程来抓,通过对企业采取减免税收或发放补贴等办法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第二,学校要建立开放性的运行保障机制。努力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学生工学交替等提供管理服务,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第三,企业要建立服务性的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获得所需的技能人才,可根据自身需要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材料消耗费用,可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企业也要改革运行机制,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和业务,积极寻求在合作中发展、合作中提升的路径。第四,校企要建立和谐的情感保障机制。情感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组织座谈会、讨论会和企业沙龙等形式定期进行校企合作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要通过企业调研、校企联谊会、专业研讨会等,加强校企人员之间的交往,充分尊重校企合作人员的劳动贡献,促进校企之间互补互培互帮,同管同研同产,共建共享共赢。
“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双方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实施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的“共赢”之举,也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创新之举。职业学校只有主动与企业开展紧密的合作,不断深化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创新校企合作的举措,凝聚多方力量,才能达到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才能真正拓宽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职业教育梦想。
参考文献:
[1]韩娜,郭俊炜.关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感悟[J].陕西教育,2012(4).
[2]郑靓婧.浅析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商情,2011(45).
[3]刘婧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李光红.校企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