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不仅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而且表现了对荷强大生命力的赞美,用朴素、活泼的语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我已经教了好多年了,但总也找不到那种酣畅淋漓的上课感觉。去年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在无锡天一中学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听取了天一中学的张朝霞老师和苏州园区三中李倩老师的执教的《清塘荷韵》,似乎在黑暗的天空突然冒出了一缕曙光,这篇文章竟然可以教的这么好!仔细想来,两位老师用的方法虽不一样,但却殊途同归——给他们清塘,还我以荷韵。
清塘之一,独特的情境导入。上课之前,张老师先给出一幅画面。画面上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荷花,教师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花的认识,然后综合学生的这些或肤浅或片面的看法,设下疑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个时候,学生对已知的知识产生了不满足。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季老的《清塘荷韵》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荷花除了长在水里,还有什么特点呢?运用媒体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在授课伊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最佳得教学效果。
清塘之二,深厚的文学功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要给学生一湾清塘,我们自己就必须拥有一条大河。两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对季羡林老先生做过充分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清理作家、现实、作品、读者四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再现客观现实,并从中去了解、感悟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中受到文化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素质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语文教学的教化目的。
通过老师的直观介绍,季老这位从人生的风风雨雨中历练出来、学识渊博、谦卑、勤奋的“布衣学者”那种真正的高尚和伟大就跃然于学生眼前。学生真正体悟到了课文中季老面对荷花时那种超常拔高的生命感悟,那种智者与自然的对话,那种人灵与花魂的共鸣。李老师课后还给学生布置了读后感作业,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人生观教育和审美观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尽而使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又没经历过“关牛棚”的那段岁月,他们又怎能理解季老走过风风雨雨、彻悟生命的那种淡泊与宁静。因此,他们在阅读文章时,仅仅只能体会到季羡林老人写了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只感觉此文写的就是荷花,至于这篇文章美在哪,其中又有怎样的深意,可能就一律不知了。
两位老师正是都具备了相应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素质,因此在教学时,他们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灵魂,去感悟作者生命中的语言,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进到作品的灵魂里去鉴赏和评价。这时,不是一个客观的老师在讲台上,而是一个活的灵魂跳出了作品,站在学生面前的俨然就是作者自己。这样的鉴赏和评价,满带教师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意识。这种讲授,才能唤出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文学作品中鲜活感人的人文思想,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得以提升。
清塘之三,优美清新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质。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主要依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间情感与思想的交流,碰撞。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幽雅的教学氛围,声情并茂的朗读,再加上老师富于诗意的讲解,更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底下,人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这个时候,学生学习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他们已经自觉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加主动地去研究,去探寻。
季老曾在《世界散文精华
这篇文章我已经教了好多年了,但总也找不到那种酣畅淋漓的上课感觉。去年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在无锡天一中学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听取了天一中学的张朝霞老师和苏州园区三中李倩老师的执教的《清塘荷韵》,似乎在黑暗的天空突然冒出了一缕曙光,这篇文章竟然可以教的这么好!仔细想来,两位老师用的方法虽不一样,但却殊途同归——给他们清塘,还我以荷韵。
清塘之一,独特的情境导入。上课之前,张老师先给出一幅画面。画面上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荷花,教师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花的认识,然后综合学生的这些或肤浅或片面的看法,设下疑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个时候,学生对已知的知识产生了不满足。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季老的《清塘荷韵》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荷花除了长在水里,还有什么特点呢?运用媒体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在授课伊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最佳得教学效果。
清塘之二,深厚的文学功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要给学生一湾清塘,我们自己就必须拥有一条大河。两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对季羡林老先生做过充分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清理作家、现实、作品、读者四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再现客观现实,并从中去了解、感悟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中受到文化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素质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语文教学的教化目的。
通过老师的直观介绍,季老这位从人生的风风雨雨中历练出来、学识渊博、谦卑、勤奋的“布衣学者”那种真正的高尚和伟大就跃然于学生眼前。学生真正体悟到了课文中季老面对荷花时那种超常拔高的生命感悟,那种智者与自然的对话,那种人灵与花魂的共鸣。李老师课后还给学生布置了读后感作业,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人生观教育和审美观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尽而使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又没经历过“关牛棚”的那段岁月,他们又怎能理解季老走过风风雨雨、彻悟生命的那种淡泊与宁静。因此,他们在阅读文章时,仅仅只能体会到季羡林老人写了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只感觉此文写的就是荷花,至于这篇文章美在哪,其中又有怎样的深意,可能就一律不知了。
两位老师正是都具备了相应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素质,因此在教学时,他们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灵魂,去感悟作者生命中的语言,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进到作品的灵魂里去鉴赏和评价。这时,不是一个客观的老师在讲台上,而是一个活的灵魂跳出了作品,站在学生面前的俨然就是作者自己。这样的鉴赏和评价,满带教师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意识。这种讲授,才能唤出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文学作品中鲜活感人的人文思想,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得以提升。
清塘之三,优美清新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质。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主要依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间情感与思想的交流,碰撞。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幽雅的教学氛围,声情并茂的朗读,再加上老师富于诗意的讲解,更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底下,人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这个时候,学生学习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他们已经自觉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加主动地去研究,去探寻。
季老曾在《世界散文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