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素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鼓励质疑,发展思维,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
  
  张载说:“于不疑之处有疑,方是进矣。”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允许学生在兴奋紧张的思维中,把疑问、答案和一切在求知欲驱使下的思维活动在情不自禁中脱口喊出来,不必受传统课堂纪律的压抑。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课文内容、含义深刻的词句中提出问题并适时的“质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先写夏水?”“为什么夏天三峡的水量最大?”如果学生没有很认真地读这篇课文并进行认真地思考,是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二、创造性展现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
  比如吴冠中的《桥之美》,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如果只把它作为一篇普通的小品文来欣赏,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如果课前布置了一道课下作业,每个学生从课文中举出的四个例子中任意选择一个画成图画,课上先展示自己的作品,再去读课文,就豁然开朗了。
  
  三、加强朗读训练,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感觉到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把握。在朗读时间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三峡》文中作者把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让学生想象当时月下的美景,月亮悬挂空中,庭院中摇曳着松树和柏树的影子,“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辙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闲人”的含义,领悟苏轼被贬后的旷达胸襟。
  
  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
  
  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我们的教学就应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折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以《老王》为例。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老王话说得不完整。此时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话补充完整,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情感。
其他文献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鱼”到“渔”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人曰:“授之以渔,不如让其创渔。”从“授”到“创”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两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也折射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学生呢?    一、授鱼——灌输教育     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学校,我们一直在搞灌输教育。我们爱生如子,让学生过着“衣来伸手,
期刊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新形式的出现,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民族素质,关键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科技人才和国家栋梁,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我国中小学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渡时期,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
期刊
集体教育方法又称平行教育法,是相对个别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是指运用集体教育理论,对被领导者的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集体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方法,克鲁普斯卡娅依据马列主义理论提出:集体是形成新人的基本条件,培养集体主义者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  学校集体中,学生是集体的成员之一,对集体要服从。集体也不能忽视个人利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共同的学习、劳动、工作等活动的互相交往,影响着彼此的意识和行为,
期刊
我们这里讲的“封闭”是指个别学校硬性规定学生在较长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或几个月或一学期)内不能走出校门,不许与外界接触,只能埋头读书。还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之间不准相互请教问题,担心瞎子牵瞎子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有的中、小学,特别是个别私立学校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一涌而上,也盲目进行仿效,对天真活泼的学生进行硬性的封闭,扼杀学生的天性,在“封闭”上大做文章,鼓吹“封闭”“优越”。  笔者认为“
期刊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的目的不是为了代替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契机,给予点拨,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孜孜以求,不断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学习的迁移等问题,而学习动机是激励并维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心理学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点拨
期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爱的奉献》中的一句歌词。这首歌赞美爱,歌唱爱。爱是最美好的东西,在不同关系的人们之间,爱也有不同的阐释,爱可以使父母为了孩子竭尽全力;爱可以使不同世界的男和女以心相许;爱可以使朋友相互理解,相互支撑。但有一种爱,比父母之爱更无私,比恋人之爱更有激情,比朋友之爱更宽容,这就是教师的爱。  大家都知道教育中的埃森塔尔效应,就是说只要我们对学生给予更
期刊
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的教师面前,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他们与有的教师“心心相印”,无话不谈,能主动学好这些教师所教的功课;同是这些学生,却在别的教师面前变得冷淡、被动,甚至反抗。  这是师生情感的共同体验——爱的效应!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它的本质在于自我感受,其表现是伴随各人的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为转移的。  那么,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师生有更多的感情
期刊
学生是一杆秤,最清楚班主任的分量;学生是一把尺,最明白班主任的长度;学生是一面镜,最能客观反映班主任的素质。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始终贯穿一个“爱”字,与学生和谐相处,愉快地教学,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的“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心学生    每个班级总会有“弱势人群”,人数或多或少。我这里的“弱势人群”指的是思想、生活、学习中处于困惑和被动的学生,应该说他
期刊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是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为依据之一。毫无疑问,许多老师上课的时候,教者本人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心中是有数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我认为,让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清楚的知道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保证。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出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是告诉他们跟着向导
期刊
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班主任就是工程师队伍的“先头兵”。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内各项工作的协调者,也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工作尤为重要,我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做好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