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本文主要分析高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对策研究
一、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正式出现并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使得高职生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以及环境适应和心理等方面都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其面对的问题又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实行相应对策,把高职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十分有必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刚刚成年的青年学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一样,他们思想单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性格尚处在可塑阶段,心理上较容易出现困惑和问题,冲突表现明显。高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青春期人格发展比较局限,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之中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和挫折耐受力,缺乏独立意识,学生性格极易走向极端。主要表现为;
1.情感脆弱,缺乏自信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开始普及,许多学生都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但是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历上没有优势,社会认同度不高,可能会存在自卑感,在这种比较中,他们的情感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敏感,时刻具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而文凭导致的就业与继续升学深造的局限,更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怀疑。这种不良的心态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紧张,性格急躁、易怒,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2.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程度高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大学开始扩招,十几年下来,就业压力大早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就业压力大也是社会有目共睹的。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盲目的提高学历要求,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大军中更加缺乏优势,失去很多竞争机会和就业机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要提高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部分高职院校是附属于本科院校的,相对于其他高职院校来说,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相对较弱,导致这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高职学生的焦虑。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自考本科,取得本科甚至更高的学历,但是实际上“专升本”考试的录取率比率是比较低的。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未来渺茫,不知所措甚至无法应对,于是选择逃避,破罐子破摔,不务正业,虚度时光,最终荒废了学业。心态上的偏差往往使他们走向极端和疯狂,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自身对就读高职院校的认识不明确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有悲观、厌学的思想,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并不了解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是因为父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些是高考没有考到理想成绩而被动性地选择了高职院校,对自己在学校内所学的专业没有丝毫兴趣,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裂痕,面对现实态度消极,面对问题选择逃避,极易悲观。
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可塑性强的青年学生,主流思想还是积极向上的,这样一批思想活跃的青年们,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1.完善思想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转变教育方式,当好学生的良師益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不会去找学校教师倾诉,而是找朋友或者家长来解决,但是,大学时,很多的时候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教师,高职院校确实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学校所接触到的教师比较重要,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是相当重要的,在教育中要融入情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灵活教学。平时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缓解和减轻他们焦虑、悲观的心理。
2.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增强其就业信心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多开展心理教育,创建健康向上、宽松愉悦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正确的就业观应该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学校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学校内举办指导就业的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到就业的情况,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前的焦虑和压力。作为社会来说,应该对高职院校学生敞开竞争平台,转变选择人才的观念,给予高职学生更多机会。作为家庭来说,尽量给予孩子自由,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抗压素质,引导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三方面要紧密配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其就业压力。
3.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力度,推行双证书
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增加高职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交际才能,为其将来的就业创下良好的基础。不但要学生拿到学业证书,同时更要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提供合适的用人单位。
4.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和动力,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同时,可以多多举办专业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开设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开设心理课堂,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平看待自己和他人,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殷雷.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状态[J].心理科学,2004(4):993-996.
[2]刘幼群.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56-58.
[3]陶书中,袁海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12-113.
[4]马长路,薛文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9):78-8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对策研究
一、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正式出现并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使得高职生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以及环境适应和心理等方面都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其面对的问题又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实行相应对策,把高职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十分有必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刚刚成年的青年学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一样,他们思想单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性格尚处在可塑阶段,心理上较容易出现困惑和问题,冲突表现明显。高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青春期人格发展比较局限,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之中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和挫折耐受力,缺乏独立意识,学生性格极易走向极端。主要表现为;
1.情感脆弱,缺乏自信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开始普及,许多学生都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但是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历上没有优势,社会认同度不高,可能会存在自卑感,在这种比较中,他们的情感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敏感,时刻具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而文凭导致的就业与继续升学深造的局限,更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怀疑。这种不良的心态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紧张,性格急躁、易怒,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2.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程度高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大学开始扩招,十几年下来,就业压力大早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就业压力大也是社会有目共睹的。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盲目的提高学历要求,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大军中更加缺乏优势,失去很多竞争机会和就业机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要提高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部分高职院校是附属于本科院校的,相对于其他高职院校来说,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相对较弱,导致这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高职学生的焦虑。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自考本科,取得本科甚至更高的学历,但是实际上“专升本”考试的录取率比率是比较低的。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未来渺茫,不知所措甚至无法应对,于是选择逃避,破罐子破摔,不务正业,虚度时光,最终荒废了学业。心态上的偏差往往使他们走向极端和疯狂,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自身对就读高职院校的认识不明确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有悲观、厌学的思想,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并不了解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是因为父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些是高考没有考到理想成绩而被动性地选择了高职院校,对自己在学校内所学的专业没有丝毫兴趣,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裂痕,面对现实态度消极,面对问题选择逃避,极易悲观。
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可塑性强的青年学生,主流思想还是积极向上的,这样一批思想活跃的青年们,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1.完善思想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转变教育方式,当好学生的良師益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不会去找学校教师倾诉,而是找朋友或者家长来解决,但是,大学时,很多的时候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教师,高职院校确实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学校所接触到的教师比较重要,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是相当重要的,在教育中要融入情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灵活教学。平时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缓解和减轻他们焦虑、悲观的心理。
2.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增强其就业信心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多开展心理教育,创建健康向上、宽松愉悦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正确的就业观应该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学校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学校内举办指导就业的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到就业的情况,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前的焦虑和压力。作为社会来说,应该对高职院校学生敞开竞争平台,转变选择人才的观念,给予高职学生更多机会。作为家庭来说,尽量给予孩子自由,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抗压素质,引导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三方面要紧密配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其就业压力。
3.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力度,推行双证书
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增加高职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交际才能,为其将来的就业创下良好的基础。不但要学生拿到学业证书,同时更要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提供合适的用人单位。
4.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和动力,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同时,可以多多举办专业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开设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开设心理课堂,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平看待自己和他人,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殷雷.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状态[J].心理科学,2004(4):993-996.
[2]刘幼群.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56-58.
[3]陶书中,袁海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12-113.
[4]马长路,薛文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