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中职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对音乐的感悟力,适应当前中职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让中职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在欣赏音乐时如何培养中职生的鉴赏能力呢?
一、欣赏音乐分三个阶段
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即感官、情感和理智阶段。如果仅仅追求旋律的优美,节奏的生动,和声的悦耳,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能把握调式调性,分清节奏及句法的表达,听辨出音的高低、强弱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和声的表现形式,感受到音乐的喜怒哀乐,这是第二阶段,即情感的欣赏;第三阶段,是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阶段,欣赏者达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能把握乐曲的曲式结构、乐曲的风格、创作背景和流派特点等,并带有品鉴、判断的意思,能归纳其精神内涵,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理解整首乐曲表现的思想以及乐曲中每个乐句蕴含的寓意。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儿第一次听到我国民间二胡演奏家华彦钧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他被曲作者所饱尝生活艰辛、与命运抗争,苦难一生的遭遇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曾说:“如果我第一次听了这首乐曲,我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之所以感动的泪珠满腮,是他从这首以俄国农民歌曲为素材的作品中“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二、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及方法
欣赏教学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内容,通过正面教育,使中职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增强抵御那些假恶丑音乐的免疫力。这种将他们的直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较高层次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仅要提供具体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给中职生欣赏,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带动他们的音乐联想。在课外音乐活动中,要用美的音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在课后,我们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用科学的、客观的分析,引导他们欣赏的倾向,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古典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浅出、由易到难教学
中职生音乐鉴赏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著名音乐家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要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级的感官欣赏向高级的理智欣赏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符合欣赏教学的规律。其次,欣赏的曲目安排应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
(二)对题材、形式、体裁归类,进行对比教学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对比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多启发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中职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音乐表现手段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联想等能力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中职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中职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一、欣赏音乐分三个阶段
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即感官、情感和理智阶段。如果仅仅追求旋律的优美,节奏的生动,和声的悦耳,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能把握调式调性,分清节奏及句法的表达,听辨出音的高低、强弱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和声的表现形式,感受到音乐的喜怒哀乐,这是第二阶段,即情感的欣赏;第三阶段,是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阶段,欣赏者达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能把握乐曲的曲式结构、乐曲的风格、创作背景和流派特点等,并带有品鉴、判断的意思,能归纳其精神内涵,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理解整首乐曲表现的思想以及乐曲中每个乐句蕴含的寓意。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儿第一次听到我国民间二胡演奏家华彦钧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他被曲作者所饱尝生活艰辛、与命运抗争,苦难一生的遭遇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曾说:“如果我第一次听了这首乐曲,我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之所以感动的泪珠满腮,是他从这首以俄国农民歌曲为素材的作品中“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二、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及方法
欣赏教学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内容,通过正面教育,使中职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增强抵御那些假恶丑音乐的免疫力。这种将他们的直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较高层次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仅要提供具体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给中职生欣赏,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带动他们的音乐联想。在课外音乐活动中,要用美的音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在课后,我们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用科学的、客观的分析,引导他们欣赏的倾向,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古典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浅出、由易到难教学
中职生音乐鉴赏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著名音乐家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要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级的感官欣赏向高级的理智欣赏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符合欣赏教学的规律。其次,欣赏的曲目安排应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
(二)对题材、形式、体裁归类,进行对比教学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对比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多启发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中职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音乐表现手段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联想等能力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中职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中职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