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动静结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呢?现在谈一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堂教学中现代化信息技术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绮丽多变的色彩,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學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课时,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生日歌》,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从而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问:“你们知道今天是谁要过的生日吗?你们想知道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有问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沸腾,都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1)大象伯伯家都来了那些客人?(2)大象伯伯过生日有没有生日的蛋糕?(3)小猴子有没有来?等等。就在学生猜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我多媒体出示大象过生日的场景,问:“大象伯伯家今天都来了那些客人?”让学生自己观察,学生回答后,我关闭场景又问:“哪种动物来的最多?哪种动物来的最少?学生们都摇头说:“没看清。”我把场景又一次打开,并不失时机地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吗?”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带着疑惑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特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更应该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简单的分数》一课时,我首先多媒体出示一个苹果并问:“把这个苹果分给两位同学,该怎么分?学生说分两半,多媒体演示两种分法,一种是分成一大一小,即不是平均分,另外一种就是两半一样大,即平均分,通过多媒体分苹果这个我们身边最寻常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平均分”,以及 “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分数“1/2”产生的必要性,从而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轻松的掌握1/2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所表示的意义。其次,质疑:“大圆的一半1/2和这小圆的一半“1/2”一样大吗?”那么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不好解释这个问题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就很容易解决了,首先利用计算机画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圆,再把他们平均分,并标上1/2,那么学生很直观的就可以看出两个1/2不一样大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把一个大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这个大圆而不是小圆的“1/2”,至此,学生对圆的“1/2”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以后分数的意义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为数学教学建构一种理想的平台,即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通的环境,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教和学生单纯地学的枯燥局面,而转变为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讲解清楚,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很容易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我先设计了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两个角,然后将短边角移至长边角上并重叠,再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长短,最后在演示两个角的开口大小,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就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优化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动静结合,增进学生理解能力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切割、移动、拼凑等手段。
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柱分割成16等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柱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体?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在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体有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动静结合,使得学生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手段难以比拟的。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冯玉荣:《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咨询,2015,(11):44-45.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动静结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呢?现在谈一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堂教学中现代化信息技术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绮丽多变的色彩,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學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课时,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生日歌》,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从而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问:“你们知道今天是谁要过的生日吗?你们想知道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有问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沸腾,都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1)大象伯伯家都来了那些客人?(2)大象伯伯过生日有没有生日的蛋糕?(3)小猴子有没有来?等等。就在学生猜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我多媒体出示大象过生日的场景,问:“大象伯伯家今天都来了那些客人?”让学生自己观察,学生回答后,我关闭场景又问:“哪种动物来的最多?哪种动物来的最少?学生们都摇头说:“没看清。”我把场景又一次打开,并不失时机地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吗?”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带着疑惑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特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更应该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简单的分数》一课时,我首先多媒体出示一个苹果并问:“把这个苹果分给两位同学,该怎么分?学生说分两半,多媒体演示两种分法,一种是分成一大一小,即不是平均分,另外一种就是两半一样大,即平均分,通过多媒体分苹果这个我们身边最寻常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平均分”,以及 “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分数“1/2”产生的必要性,从而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轻松的掌握1/2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所表示的意义。其次,质疑:“大圆的一半1/2和这小圆的一半“1/2”一样大吗?”那么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不好解释这个问题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就很容易解决了,首先利用计算机画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圆,再把他们平均分,并标上1/2,那么学生很直观的就可以看出两个1/2不一样大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把一个大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这个大圆而不是小圆的“1/2”,至此,学生对圆的“1/2”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以后分数的意义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为数学教学建构一种理想的平台,即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通的环境,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教和学生单纯地学的枯燥局面,而转变为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讲解清楚,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很容易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我先设计了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两个角,然后将短边角移至长边角上并重叠,再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长短,最后在演示两个角的开口大小,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就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优化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动静结合,增进学生理解能力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切割、移动、拼凑等手段。
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柱分割成16等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柱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体?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在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体有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动静结合,使得学生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手段难以比拟的。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冯玉荣:《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咨询,2015,(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