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利用环境伦理学指导城市规划、环境伦理指导旅游发展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公众意识培养,讨论如何将环境伦理学理论应用到“美丽西安”建设中,探索在“美丽西安”建设中如何发挥环境伦理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环境伦理;美丽西安;环境伦理意识;环境伦理责任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西安”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篇章,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1结合环境伦理学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规划设计,修复与重建城市发展生态基础,协同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达到共同发展。
1.1为“美丽西安”建设设定上限
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城市生态承载力的“供”与人不断增加的物质欲望的“需”两个方面。人的欲望“需”的无限和快速增长和城市生态承载力“供”的有限和相对稳定的矛盾要求必须对城市发展设定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大到人口、土地、资源等宏观尺度,小到绿地率、容积率等具体指标,这既满足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留足充分余地。城市发展用地的“天花板”设定能引导城市规模和发展范围。
(1)生态规划前置。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作用是为城市的发展设定一个生态策略,引导城市用地、空间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在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预先把生态因素前置,把公共空间、绿地、设施留出来,将城市景观更健康地演进。
(2)设定不可建设区域。环境伦理学主张敬畏自然、生态优先,在城市物质空间规划方面,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前进行规划设计。针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强调生命土地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真实性,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
(3)保护城市生态机能。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无法逆转。因此增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注重保护其自然生态机能,以在时空维度上与城市快速扩张相协调。
1.2为“美丽西安”建设设定下限
城市发展以更高效率、更大规模、更人工方式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意味着人工组分增加、自然要素减少。这种改变虽然可能在没有突破环境承载力底线的条件下使人获得更好的居住、生活、工作条件,但如果付出了较大代价,就可能会损害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利益。
(1)生态系统的极限——最小代价原则。环境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承认非人类存在物与生俱来的内在价值,主张人类对环境的看护责任,人的发展要基于环境的最小代价,更不可突破其极限阈值。在近现代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城市与自的隔绝,导致一系列环境危机。因此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需要通过在城市中引入自然、重建自然,使城市重归自然。
(2)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指当代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发展上权利均等。即当代人应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城市生态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在时空上的配置,必须兼顾代内、代际公平,才能使城市的发展可持续。
(3)寄居共生——互利合作原则。人对自然环境的价值极小,而反之则不然,但如果人类肩负起看护地球的责任,则可能产生寄居共生之关系。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体现在人为生存与发展保护自然,同时自然保护反过来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二者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
(4)重建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维持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保护栖息地多样性,它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城市自然化——将自然引入城市,即在城市中引入自然群落结构机制或建立相似结构的人工群落。对退化生境的恢复和重建,这是人类看护地球的具体体现之一。
2环境伦理在旅游发展中的指导
环境伦理学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1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学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各种需要,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关系,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统一。人们在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过程中调整好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这三对关系也是环境伦理学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关系的纽带。
2.2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价值及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我们既可以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看作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
2.3旅游环境伦理建设策略
(1)加强环境伦理观念的教育,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爱护旅游生态自然环境,把道德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界,承认自然界和人有同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以“人与自然”共同体协调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给自然赋予道德地位,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德规范,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功能,合理协调旅游者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
(2)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为准则,在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维,人与人、人与自然、当前与未来的协调。
(3)发展生态旅游,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生态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4)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立法,对旅游环境伦理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作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健全执法机构,壮大执法队伍,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规范执法程序,明确管辖权限;赋予环保执法主体相应的强制执法手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坚持以环境影响评价在先,开发建设在后;通过有效监督尽量减小人为开发对生态环境损害。
参考文献
[1]魏利,岳秀丽,马放等.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定位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武才娃.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代际公平问题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
[3]陈也奔,马虹.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关系.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
关键词:环境伦理;美丽西安;环境伦理意识;环境伦理责任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西安”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篇章,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1结合环境伦理学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规划设计,修复与重建城市发展生态基础,协同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达到共同发展。
1.1为“美丽西安”建设设定上限
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城市生态承载力的“供”与人不断增加的物质欲望的“需”两个方面。人的欲望“需”的无限和快速增长和城市生态承载力“供”的有限和相对稳定的矛盾要求必须对城市发展设定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大到人口、土地、资源等宏观尺度,小到绿地率、容积率等具体指标,这既满足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留足充分余地。城市发展用地的“天花板”设定能引导城市规模和发展范围。
(1)生态规划前置。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作用是为城市的发展设定一个生态策略,引导城市用地、空间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在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预先把生态因素前置,把公共空间、绿地、设施留出来,将城市景观更健康地演进。
(2)设定不可建设区域。环境伦理学主张敬畏自然、生态优先,在城市物质空间规划方面,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前进行规划设计。针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强调生命土地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真实性,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
(3)保护城市生态机能。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无法逆转。因此增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注重保护其自然生态机能,以在时空维度上与城市快速扩张相协调。
1.2为“美丽西安”建设设定下限
城市发展以更高效率、更大规模、更人工方式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意味着人工组分增加、自然要素减少。这种改变虽然可能在没有突破环境承载力底线的条件下使人获得更好的居住、生活、工作条件,但如果付出了较大代价,就可能会损害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利益。
(1)生态系统的极限——最小代价原则。环境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承认非人类存在物与生俱来的内在价值,主张人类对环境的看护责任,人的发展要基于环境的最小代价,更不可突破其极限阈值。在近现代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城市与自的隔绝,导致一系列环境危机。因此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需要通过在城市中引入自然、重建自然,使城市重归自然。
(2)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指当代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发展上权利均等。即当代人应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城市生态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在时空上的配置,必须兼顾代内、代际公平,才能使城市的发展可持续。
(3)寄居共生——互利合作原则。人对自然环境的价值极小,而反之则不然,但如果人类肩负起看护地球的责任,则可能产生寄居共生之关系。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体现在人为生存与发展保护自然,同时自然保护反过来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二者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
(4)重建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维持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保护栖息地多样性,它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城市自然化——将自然引入城市,即在城市中引入自然群落结构机制或建立相似结构的人工群落。对退化生境的恢复和重建,这是人类看护地球的具体体现之一。
2环境伦理在旅游发展中的指导
环境伦理学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1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学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各种需要,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关系,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统一。人们在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过程中调整好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这三对关系也是环境伦理学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关系的纽带。
2.2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价值及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我们既可以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看作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
2.3旅游环境伦理建设策略
(1)加强环境伦理观念的教育,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爱护旅游生态自然环境,把道德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界,承认自然界和人有同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以“人与自然”共同体协调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给自然赋予道德地位,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德规范,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功能,合理协调旅游者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
(2)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为准则,在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维,人与人、人与自然、当前与未来的协调。
(3)发展生态旅游,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生态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4)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立法,对旅游环境伦理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作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健全执法机构,壮大执法队伍,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规范执法程序,明确管辖权限;赋予环保执法主体相应的强制执法手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坚持以环境影响评价在先,开发建设在后;通过有效监督尽量减小人为开发对生态环境损害。
参考文献
[1]魏利,岳秀丽,马放等.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定位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武才娃.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代际公平问题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
[3]陈也奔,马虹.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关系.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