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实效的现象
1.自由组合流于形式——学生把小组合作当做“课中玩”。许多老师为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追求课堂活跃的效果,一有问题就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结果是:优生往往粘合在一起,学困生被冷落一旁,大部分学生是把小组合作当做了“课中乐一乐”,当检查各小组讨论效果时,结果一问三不知。这样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弊大于利,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是教学上的一大悲哀。
2.分工不科学效率低——学生成为小组活动中的“游离者”。我们发现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时,往往是组长安排同学回答问题,只有组织者和发言人,而组员之间的分工固定不变。这样的分工极不科学且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调动学困生合作的激情。小组里会出现“听者、看者、干者”分离的现象,学生成为小组活动中的“游离者”。
3.任务固化抹杀积极性——学生熟虑的见解往往被老师无情地抹杀。平时,教师喜欢让大家讨论同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把一个中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让不同的组讨论,还有部分教师觉得学生回答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出入,就轻易否定学生在熟虑过的答案。教师经常这样无情地“抹杀”学生的见解,学生怎能畅所欲言和积极思维呢?这种目标任务的僵化不知要抹杀多少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激兴趣,促合作,增自信。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尽量培养学困生“五会”,即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学会倾听。笔者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学会讨论。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学会表达。学困生由于性格原因,比较难融入集体讨论中,因此,除了课堂上,在平时的课余时间,我们鼓励学困生多说话,让他们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什么新闻地理知识等等告诉同桌,或者告诉他最好的朋友开始,渐渐的,他们就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学会组织。小组合作中的组长通常采用轮流制,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来说,是一展身手的舞台,但是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欠缺了,因此我们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学会评价。平时在让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让学生首先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付出给予肯定,然后针对其不足提出建议。这样别人容易接受,更会受到鼓舞,去做得更好。
2.建小组,明职责,显竞争。合理构建学习合作小组是有效合作的保证,让每位学生明确本人和小组的职责任务是决定小组合作质量的前提,让每一位学困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力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先要费心思地划分学习小组,要做到科学合理。我们可以这样构建:小组以4人为单位,搭配比例为一个优生、一个中等生、两个学困生,这样利于同学间的帮助与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合作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小组和学困生头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小组目标任务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如收集处理问题、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参与交流、协同探究等责任。再次,要倡导各组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有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大家在分工的基础上要通力合作、尽力合作,力争以优异的成绩为小组增光添彩,要牢固树立“组胜我荣,组败我耻”的荣辱观。
3.设问题,虑学情,享乐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期”理论注重强调“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设计带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积极性。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教师在设问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按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对中上学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使劲跳才能达到”;对学困生,要设计一些较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达到”。这样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合作问题,就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困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1.自由组合流于形式——学生把小组合作当做“课中玩”。许多老师为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追求课堂活跃的效果,一有问题就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结果是:优生往往粘合在一起,学困生被冷落一旁,大部分学生是把小组合作当做了“课中乐一乐”,当检查各小组讨论效果时,结果一问三不知。这样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弊大于利,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是教学上的一大悲哀。
2.分工不科学效率低——学生成为小组活动中的“游离者”。我们发现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时,往往是组长安排同学回答问题,只有组织者和发言人,而组员之间的分工固定不变。这样的分工极不科学且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调动学困生合作的激情。小组里会出现“听者、看者、干者”分离的现象,学生成为小组活动中的“游离者”。
3.任务固化抹杀积极性——学生熟虑的见解往往被老师无情地抹杀。平时,教师喜欢让大家讨论同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把一个中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让不同的组讨论,还有部分教师觉得学生回答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出入,就轻易否定学生在熟虑过的答案。教师经常这样无情地“抹杀”学生的见解,学生怎能畅所欲言和积极思维呢?这种目标任务的僵化不知要抹杀多少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激兴趣,促合作,增自信。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尽量培养学困生“五会”,即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学会倾听。笔者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学会讨论。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学会表达。学困生由于性格原因,比较难融入集体讨论中,因此,除了课堂上,在平时的课余时间,我们鼓励学困生多说话,让他们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什么新闻地理知识等等告诉同桌,或者告诉他最好的朋友开始,渐渐的,他们就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学会组织。小组合作中的组长通常采用轮流制,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来说,是一展身手的舞台,但是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欠缺了,因此我们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学会评价。平时在让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让学生首先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付出给予肯定,然后针对其不足提出建议。这样别人容易接受,更会受到鼓舞,去做得更好。
2.建小组,明职责,显竞争。合理构建学习合作小组是有效合作的保证,让每位学生明确本人和小组的职责任务是决定小组合作质量的前提,让每一位学困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力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先要费心思地划分学习小组,要做到科学合理。我们可以这样构建:小组以4人为单位,搭配比例为一个优生、一个中等生、两个学困生,这样利于同学间的帮助与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合作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小组和学困生头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小组目标任务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如收集处理问题、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参与交流、协同探究等责任。再次,要倡导各组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有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大家在分工的基础上要通力合作、尽力合作,力争以优异的成绩为小组增光添彩,要牢固树立“组胜我荣,组败我耻”的荣辱观。
3.设问题,虑学情,享乐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期”理论注重强调“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设计带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积极性。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教师在设问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按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对中上学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使劲跳才能达到”;对学困生,要设计一些较浅显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达到”。这样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合作问题,就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困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