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育教学关键要素的教育评价,其评价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科学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唯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学生的潜能和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发展,教师的工作才能得到正确的引领和激励,学校的办学才能真正为素质教育和人才战略服务。
一、评价学生要全面,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原则
当前,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当做基本国策。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素质,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发展。柳斌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使学生主动的发展。因此,教育评价的功能应该是“引导、促进”。
要引导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全面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全面评价学生,就是要摒弃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传统观念,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征、交际能力,生活能力等。学校可以对学生实行动态量化积分评价。量化积分应做到条目细化,涉及学生以上诸方面在校、在家、在社区的表现。表现出色可以加分,表现不良就要减分。一学期所得的总分,就是对该生的全面评价。如此,对学生的评价范围扩大了,不再单单以考试成绩论。考试成绩差不一定就是“差生”,相反,考试成绩不错的学生还必须在其他方面付出努力。学校每学期还应结合量化积分情况在各班评选 “学习之星”“文艺之星”“劳动之星”“道德之星”“体育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等 “十佳之星”,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各尽所能,各显所能,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就是要在评价学生时注意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实施新课改后,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奖励机制做了相应的改变。过去学校一学期2次考试,1次期中,1次期末。对学生的评价“一锤定音”。考试成绩好,就是“尖子生”“优秀生”,考试成绩不行就是“差生”,而且主要以学生的数理化英语等主科成绩在全校排名次。现在,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已不再分主辅课。学校在过去只对学生进行综合奖励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分学科奖励和平时奖励机制。分学科奖励是对在教学质量评价考试中各科成绩好的学生分别给予奖励,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如唱得好可以获奖,玩得好可以获奖,画得好也可以获奖。平时奖励主要是对平时做作业认真细心、各方面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同学给予及时奖励。如对能够在校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优秀作文、文学作品、书画作品等的同学给予奖励。学校还成立舞蹈、武术、书画等兴趣小组,为学生发挥特长提供平台,肯定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努力培养特长人才。
二、评价教师要做到公正,坚持“科学引领、激励进取”的原则
构建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引领、激励进取”的原则。对教师的工作考核评价是学校管理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仅通过学生考试就对教师作出评价显然是不公正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有着不同的学业基础和学习习惯,有不同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教学生考出高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实践证明,唯分数论式的教师评价是一种片面的终结性评价。它会引导教师为考试而教,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抛弃教育,只剩下“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在此之下,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专长,让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学校必须在原来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教师的基础上赋予新的考评内容,诸如增加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和所教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情况在评价体系中的份额,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教育情况在评价体系中的份额,增加学生学科创新实践能力和劳动素质的提高在评价体系中的份额,特别是要大幅度增加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份额。教师平时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竞赛获奖、教研成果、课题研究,加班、获优、迟到、请假、旷工以及所教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等等都要记录在册,作为量化评价教师的依据。这种综合评价直接鞭策教师注重自身发展,引导教师自觉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和激励广大教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评价学校要做到合理,坚持“立足实际、综合评价”的原则
受高考和名校择校生考试的引导,以及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把升学看作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的影响,目前人们对教育的评价仍在沿用应试教育的唯数字化考评体系,甚至出现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人数的多少是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片面地将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看成是升入重点大学人数的多少。由此导致的连锁式反应,必然使人们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也变得如此。高中升学率或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成为评判一所初中教育水平高低的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并迫使学校校长把办学的重心倒向追求名校升学人数,办学精力向收集考试信息、提高升学率上集中。为提高升学率,一些高初中学校不惜动用人力物力,争抢所谓的优质生源,跨片招生在初中会考或小学毕业检测考试中考出高分的学生。这样的结果使学校教育内涵受到制约,学校、教师、学生都为应试而忙,一些学校甚至不开设不进行考试的学科,不授不考试的内容。因而,学生的潜能不会激发,特长的得不到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应试教育为造就少数高分数“人才”而牺牲绝大部分学生发展的弊端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不同学校的地域不同,所处区域的经济、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还有历史文化底蕴、办学规模和特色、师资力量、生源情况以及城乡都有很大差别。如果硬要单以学生分数的高低评价学校教育的优劣,这显然不合理。只有立足实际,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对学校作出综合评价,才是合理的,才能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取得了极大成果。但我们的教育评价却相对滞后。我们期待着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期待着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评价学生要全面,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原则
当前,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当做基本国策。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素质,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发展。柳斌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使学生主动的发展。因此,教育评价的功能应该是“引导、促进”。
要引导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全面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全面评价学生,就是要摒弃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传统观念,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征、交际能力,生活能力等。学校可以对学生实行动态量化积分评价。量化积分应做到条目细化,涉及学生以上诸方面在校、在家、在社区的表现。表现出色可以加分,表现不良就要减分。一学期所得的总分,就是对该生的全面评价。如此,对学生的评价范围扩大了,不再单单以考试成绩论。考试成绩差不一定就是“差生”,相反,考试成绩不错的学生还必须在其他方面付出努力。学校每学期还应结合量化积分情况在各班评选 “学习之星”“文艺之星”“劳动之星”“道德之星”“体育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等 “十佳之星”,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各尽所能,各显所能,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就是要在评价学生时注意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实施新课改后,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奖励机制做了相应的改变。过去学校一学期2次考试,1次期中,1次期末。对学生的评价“一锤定音”。考试成绩好,就是“尖子生”“优秀生”,考试成绩不行就是“差生”,而且主要以学生的数理化英语等主科成绩在全校排名次。现在,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已不再分主辅课。学校在过去只对学生进行综合奖励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分学科奖励和平时奖励机制。分学科奖励是对在教学质量评价考试中各科成绩好的学生分别给予奖励,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如唱得好可以获奖,玩得好可以获奖,画得好也可以获奖。平时奖励主要是对平时做作业认真细心、各方面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同学给予及时奖励。如对能够在校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优秀作文、文学作品、书画作品等的同学给予奖励。学校还成立舞蹈、武术、书画等兴趣小组,为学生发挥特长提供平台,肯定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努力培养特长人才。
二、评价教师要做到公正,坚持“科学引领、激励进取”的原则
构建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引领、激励进取”的原则。对教师的工作考核评价是学校管理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仅通过学生考试就对教师作出评价显然是不公正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有着不同的学业基础和学习习惯,有不同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教学生考出高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实践证明,唯分数论式的教师评价是一种片面的终结性评价。它会引导教师为考试而教,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抛弃教育,只剩下“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在此之下,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专长,让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学校必须在原来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教师的基础上赋予新的考评内容,诸如增加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和所教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情况在评价体系中的份额,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教育情况在评价体系中的份额,增加学生学科创新实践能力和劳动素质的提高在评价体系中的份额,特别是要大幅度增加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份额。教师平时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竞赛获奖、教研成果、课题研究,加班、获优、迟到、请假、旷工以及所教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等等都要记录在册,作为量化评价教师的依据。这种综合评价直接鞭策教师注重自身发展,引导教师自觉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和激励广大教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评价学校要做到合理,坚持“立足实际、综合评价”的原则
受高考和名校择校生考试的引导,以及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把升学看作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的影响,目前人们对教育的评价仍在沿用应试教育的唯数字化考评体系,甚至出现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人数的多少是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片面地将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看成是升入重点大学人数的多少。由此导致的连锁式反应,必然使人们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也变得如此。高中升学率或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成为评判一所初中教育水平高低的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并迫使学校校长把办学的重心倒向追求名校升学人数,办学精力向收集考试信息、提高升学率上集中。为提高升学率,一些高初中学校不惜动用人力物力,争抢所谓的优质生源,跨片招生在初中会考或小学毕业检测考试中考出高分的学生。这样的结果使学校教育内涵受到制约,学校、教师、学生都为应试而忙,一些学校甚至不开设不进行考试的学科,不授不考试的内容。因而,学生的潜能不会激发,特长的得不到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应试教育为造就少数高分数“人才”而牺牲绝大部分学生发展的弊端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不同学校的地域不同,所处区域的经济、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还有历史文化底蕴、办学规模和特色、师资力量、生源情况以及城乡都有很大差别。如果硬要单以学生分数的高低评价学校教育的优劣,这显然不合理。只有立足实际,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对学校作出综合评价,才是合理的,才能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取得了极大成果。但我们的教育评价却相对滞后。我们期待着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期待着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