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音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搞好语音教学是英语入门阶段教学的关键。从七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音知识和读音技巧,就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语音语调,具有单词拼读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语音教学并没有引起所有英语教师足够的重视。且英语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落后于英语字母教学,使学生没能得到入门阶段规范有序的语音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结果是由于语音教学的不好,导致了英语教学后续工作的失败。
入门阶段的学生对学英语是有兴趣的,因为英语对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但英语单词难记、难读,磁带中的录音难听懂、听准,读那些用汉字注音的英语老师、同学又会笑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学英语的兴趣降低,学习劲头也随之减弱了,甚至干脆放弃不学了,从而导致七年级第一学期就出现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因为学了音标,识读、识记能力得到增强,学习成绩优秀;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音标时不感兴趣,加上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成绩则每况愈下。一门课程,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艰难,这说明:在母语环境中学英语,仅靠模仿显然是行不通的,英语语音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了。
有鉴于此,笔者下面,就学生语音学习方面提几个对策
一、音标教学有必要提前到入门初期与字母,单词同步进行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张思中教学法集中识词”得到很大的推广,根据其理念,我们对教材的单词按元音音素归类,实行集中识词教学。在七年级入门教学时,首先运用3个课时集中教学26个字母,这期间穿插教学一些日常交际用语。接着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后面的生词表归类整合练习拼读,掌握音形义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这样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单词,课文学习中能逐渐摆脱依赖教师,死记硬背或用中文注意的不好做法,初期效果凸显。
二、教字母、音素、音标,训练掌握拼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记单词的能力
现行的教材虽是从起始内容编写的,但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英语学习,实践证明,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英语,因为缺乏必要的语音环境。所以不能让初学者只单纯地靠行为习惯、机械模仿,鹦鹉学舌的方式来背诵单词,否则将低估学生的认知能力,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养成有口无心的英语学习习惯。因此,在单词音标语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英语、英汉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和迁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尽快形成见词能拼,能拼会读的能力。教学证明,语音单词不能靠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只有将音形义相结合来学习,并配有一定量的单词发音归类训练才能尽快地学好语音并背好单词。
三、积极创设课堂语言交际环境,强化语音,锻炼听力
英语课堂一定要听说领先,教师一定要创设交流的机会和气氛,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中达到听说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灵敏的听力,标准的语音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首先发音要准,其次要坚持用英语授课,辅以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对单词,对话,课文内容尽量用已学过的单词,句子来解释词义,句义。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充分用课件在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用标准的语音让学生倾听体会,跟读乃至复述,让学生感同身受英语语音语调的独特魅力,乐于模仿,自我纠正发音之欠缺。同时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开口进行语言交际,形式可以是组内俩俩对话,或者是接龙朗读,个人说,组员倾听及时纠正等方式,这样学生的语音表达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口语交际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只有开口,才会发现自己发音之差距,自我纠正提高,才会有意识地向好的同学学习。
四、与课文教学相结合,坚持进行语流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规范、自然流畅的英语,顺利地进行口语语言交流,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践语流教学。如:单音、单词、句子相结合;单词、句子相结合;特别是要将语流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对课文的语流,语调要形成整体的深刻印象。坚持练习,学生才能突破朗读关,朗读时才能表情达意,这对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朗读和背诵是大量输入、积累、储存英语和语言素材的手段,更是在语流中熟悉英语语音语调、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所以把语音语调与朗读、背诵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英语语感,是掌握英语语音语调的最佳手段。另外,教师还可选择一些诗歌,绕口令,歌谣,歌曲等,让学生练习或让学生欣赏学唱,来捕捉语感,体会连读,爆破音等发音。良好的读音习惯和流利的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强化和摸索。
英语语音教学绝不仅限于入门阶段,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初中英语教学全过程之中。语音语调是需要长时间诵读对话实际语言交际的实效训练才能深入骨髓的。所以,英语语音教学绝不是集中教学就“毕一功于一役”后续学习更为重要。只有培养学生长期自觉地结合课文教学有意识地进行语音练习,才能为学生的今后的可持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入门阶段的学生对学英语是有兴趣的,因为英语对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但英语单词难记、难读,磁带中的录音难听懂、听准,读那些用汉字注音的英语老师、同学又会笑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学英语的兴趣降低,学习劲头也随之减弱了,甚至干脆放弃不学了,从而导致七年级第一学期就出现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因为学了音标,识读、识记能力得到增强,学习成绩优秀;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音标时不感兴趣,加上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成绩则每况愈下。一门课程,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艰难,这说明:在母语环境中学英语,仅靠模仿显然是行不通的,英语语音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了。
有鉴于此,笔者下面,就学生语音学习方面提几个对策
一、音标教学有必要提前到入门初期与字母,单词同步进行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张思中教学法集中识词”得到很大的推广,根据其理念,我们对教材的单词按元音音素归类,实行集中识词教学。在七年级入门教学时,首先运用3个课时集中教学26个字母,这期间穿插教学一些日常交际用语。接着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后面的生词表归类整合练习拼读,掌握音形义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这样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单词,课文学习中能逐渐摆脱依赖教师,死记硬背或用中文注意的不好做法,初期效果凸显。
二、教字母、音素、音标,训练掌握拼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记单词的能力
现行的教材虽是从起始内容编写的,但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英语学习,实践证明,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英语,因为缺乏必要的语音环境。所以不能让初学者只单纯地靠行为习惯、机械模仿,鹦鹉学舌的方式来背诵单词,否则将低估学生的认知能力,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养成有口无心的英语学习习惯。因此,在单词音标语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英语、英汉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和迁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尽快形成见词能拼,能拼会读的能力。教学证明,语音单词不能靠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只有将音形义相结合来学习,并配有一定量的单词发音归类训练才能尽快地学好语音并背好单词。
三、积极创设课堂语言交际环境,强化语音,锻炼听力
英语课堂一定要听说领先,教师一定要创设交流的机会和气氛,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中达到听说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灵敏的听力,标准的语音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首先发音要准,其次要坚持用英语授课,辅以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对单词,对话,课文内容尽量用已学过的单词,句子来解释词义,句义。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充分用课件在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用标准的语音让学生倾听体会,跟读乃至复述,让学生感同身受英语语音语调的独特魅力,乐于模仿,自我纠正发音之欠缺。同时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开口进行语言交际,形式可以是组内俩俩对话,或者是接龙朗读,个人说,组员倾听及时纠正等方式,这样学生的语音表达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口语交际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只有开口,才会发现自己发音之差距,自我纠正提高,才会有意识地向好的同学学习。
四、与课文教学相结合,坚持进行语流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规范、自然流畅的英语,顺利地进行口语语言交流,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践语流教学。如:单音、单词、句子相结合;单词、句子相结合;特别是要将语流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对课文的语流,语调要形成整体的深刻印象。坚持练习,学生才能突破朗读关,朗读时才能表情达意,这对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朗读和背诵是大量输入、积累、储存英语和语言素材的手段,更是在语流中熟悉英语语音语调、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所以把语音语调与朗读、背诵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英语语感,是掌握英语语音语调的最佳手段。另外,教师还可选择一些诗歌,绕口令,歌谣,歌曲等,让学生练习或让学生欣赏学唱,来捕捉语感,体会连读,爆破音等发音。良好的读音习惯和流利的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强化和摸索。
英语语音教学绝不仅限于入门阶段,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初中英语教学全过程之中。语音语调是需要长时间诵读对话实际语言交际的实效训练才能深入骨髓的。所以,英语语音教学绝不是集中教学就“毕一功于一役”后续学习更为重要。只有培养学生长期自觉地结合课文教学有意识地进行语音练习,才能为学生的今后的可持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