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通过阐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几点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包括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探索体育精神、加强相应体育设施投入建设、提高体育锻炼的技巧性,旨在推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现代教育的重要维度中,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但是其发展形势与预期效果并不相符。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愈演愈烈,社会与高校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再加上缺少完善的课余体育训练保障体系,很难有效提高我国高校体育业余训练水平。基于此,必须要采取可行合理的完善对策,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保持高度一致与协调。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将学生体育能力提升上来
借助体育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品质具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训练,将学生自身的身体机能提升上来,为学生亚健康生活状态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学生体重指数极容易出现超标现象,既而影响到学生个人的身体状况。此外,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可以对当前运动规律和运动技巧有所了解,从自身身体状况出发,实现技巧性调节,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首先,在体系化体育训练的影响下,可以使高校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方法技巧形成正确认知,如认识到预防训练拉伤等方法等。借助多方面制度创新,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当前体育训练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可与对应的训练项目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田径、体操等技法的思想认知,从而将自己的BMI指标数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出现各类疾病。其次,通常来说,体育训练和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1】,应对训练的规律进行分析,加强发展蓝图的构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精神,为学生就业规划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实践“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有利于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均比较大,在课余训练的带动下,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如在训练后,可以使学生个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功能得到改善,并将个人学习和生活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自觉抵制各类风险,对外在潜在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根据多项问题,满足自我调节和控制需求。
二、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对策
(一)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高校應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引导普通体育教师提高对“再学习”的重视程度,将学习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定期开展外出学习和培训,对同类学校的先进训练方法进行汲取,将其教学水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整合,实现由兼任的角色向高素质教练角色的顺利过渡。同时,对于担任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来说,应加强训练模式的创新,根据自身特色,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本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水平,基于多样化体育活动,维护学生良好参与热情。
如某一大学的“体育超市”项目就属于成功案例之一,该学校积极创建“体育超市”,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构建了一股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校园风。其中,不仅对传统项目进行继承与发扬,而且也提供了个性化训练【2】,丰富了学生的选择渠道,如攀岩、越野等,同时相应的防护措施也比较齐全,实现了传统体育、形体塑身以及户外拓展等整合目标,确保一体化课余体育训练模式的顺利构建,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将课余体育训练开放为选修课。
(二)创新探索体育精神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应不断优化教学思想,根据当前“体育强国梦”思想,积极探索体育精神和体育思想。比如在训练模式中,应积极融合不同时代下中国奥运精神,基于图文并茂形式,对各位奥运健儿的奥运精神进行播放,确保学生高度理解内在的奥运精神。其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渗透团队精神和个人价值观念,系统化探索学科内容和学生个人身心特点,从而为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教师应将健康指标的课程内容与训练过程结合在一起,推动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相应体育设施投入建设
在构建校园特色体育项目过程中,完善的课余体育设施和设备为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如攀岩项目等,需要对相应的基地进行建设,将篮球和排球场的使用效率提升上来,并注重夜间灯光的配备。此外,应对文化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效仿与借鉴,在课余体育教学上,加强导师制的实施,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社团,并安排优秀体育教师【3】,发挥出自身驻团指导角色,在指导范围中,既涵盖日常活动的编排,也包括运动安全指导等。校运动队的选拔也要尽量开放化,对特长的普通学生实施优先选拔,不断壮大校运动队,通过专项体育导师的指导,在高水平的体育运动中进行学习与锻炼。
(四)提高体育训练的技巧性
体育训练的美观性特点显著,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探索求知形体美学和体育方面的审美美学,为学生美学感知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应对动静结合的体育训练模式进行积极宣传、推广,根据合理的训练规则展开实践,从而对各个技法步骤的要求进行明确化。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技巧和体育技能进行学习,再借助有效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体育训练模式的认知水平。如教师应详细讲述“击剑”的技巧,通过对骨骼组织、肌肉伸缩拉伸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高度明确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课余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要想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加强体育精神的融合与探索,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学生个人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峰,张德利,王雪梅. 业余体育训练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036(003):76-79.
[2]李崇敏.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13(013):124-125.
[3]姜鑫,姜立嘉. 高校田径队业余化训练可持续化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039(003):122-124,121.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关键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现代教育的重要维度中,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但是其发展形势与预期效果并不相符。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愈演愈烈,社会与高校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再加上缺少完善的课余体育训练保障体系,很难有效提高我国高校体育业余训练水平。基于此,必须要采取可行合理的完善对策,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保持高度一致与协调。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将学生体育能力提升上来
借助体育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品质具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训练,将学生自身的身体机能提升上来,为学生亚健康生活状态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学生体重指数极容易出现超标现象,既而影响到学生个人的身体状况。此外,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可以对当前运动规律和运动技巧有所了解,从自身身体状况出发,实现技巧性调节,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首先,在体系化体育训练的影响下,可以使高校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方法技巧形成正确认知,如认识到预防训练拉伤等方法等。借助多方面制度创新,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当前体育训练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可与对应的训练项目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田径、体操等技法的思想认知,从而将自己的BMI指标数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出现各类疾病。其次,通常来说,体育训练和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1】,应对训练的规律进行分析,加强发展蓝图的构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精神,为学生就业规划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实践“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有利于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均比较大,在课余训练的带动下,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如在训练后,可以使学生个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功能得到改善,并将个人学习和生活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自觉抵制各类风险,对外在潜在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根据多项问题,满足自我调节和控制需求。
二、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对策
(一)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高校應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引导普通体育教师提高对“再学习”的重视程度,将学习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定期开展外出学习和培训,对同类学校的先进训练方法进行汲取,将其教学水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整合,实现由兼任的角色向高素质教练角色的顺利过渡。同时,对于担任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来说,应加强训练模式的创新,根据自身特色,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本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水平,基于多样化体育活动,维护学生良好参与热情。
如某一大学的“体育超市”项目就属于成功案例之一,该学校积极创建“体育超市”,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构建了一股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校园风。其中,不仅对传统项目进行继承与发扬,而且也提供了个性化训练【2】,丰富了学生的选择渠道,如攀岩、越野等,同时相应的防护措施也比较齐全,实现了传统体育、形体塑身以及户外拓展等整合目标,确保一体化课余体育训练模式的顺利构建,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将课余体育训练开放为选修课。
(二)创新探索体育精神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应不断优化教学思想,根据当前“体育强国梦”思想,积极探索体育精神和体育思想。比如在训练模式中,应积极融合不同时代下中国奥运精神,基于图文并茂形式,对各位奥运健儿的奥运精神进行播放,确保学生高度理解内在的奥运精神。其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渗透团队精神和个人价值观念,系统化探索学科内容和学生个人身心特点,从而为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教师应将健康指标的课程内容与训练过程结合在一起,推动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相应体育设施投入建设
在构建校园特色体育项目过程中,完善的课余体育设施和设备为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如攀岩项目等,需要对相应的基地进行建设,将篮球和排球场的使用效率提升上来,并注重夜间灯光的配备。此外,应对文化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效仿与借鉴,在课余体育教学上,加强导师制的实施,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社团,并安排优秀体育教师【3】,发挥出自身驻团指导角色,在指导范围中,既涵盖日常活动的编排,也包括运动安全指导等。校运动队的选拔也要尽量开放化,对特长的普通学生实施优先选拔,不断壮大校运动队,通过专项体育导师的指导,在高水平的体育运动中进行学习与锻炼。
(四)提高体育训练的技巧性
体育训练的美观性特点显著,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探索求知形体美学和体育方面的审美美学,为学生美学感知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应对动静结合的体育训练模式进行积极宣传、推广,根据合理的训练规则展开实践,从而对各个技法步骤的要求进行明确化。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技巧和体育技能进行学习,再借助有效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体育训练模式的认知水平。如教师应详细讲述“击剑”的技巧,通过对骨骼组织、肌肉伸缩拉伸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高度明确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课余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要想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加强体育精神的融合与探索,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学生个人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峰,张德利,王雪梅. 业余体育训练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036(003):76-79.
[2]李崇敏.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13(013):124-125.
[3]姜鑫,姜立嘉. 高校田径队业余化训练可持续化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039(003):122-124,121.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