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语言并非“金口玉言”,教师语言偶尔不规范或偶尔讲错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知错不改,有时还让学生难堪。实际上这样的教师是受到了心理学上说的“合法化效应”的影响,我们要懂得如何运用“合法化效应”才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学语言 “金口玉言” “合法化效应”
教师上课的语言并非“金口玉言”,不信,请看下列十种教师所讲的话:
第一,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主题无关的废话;
第二,颠三倒四,疙里疙瘩,逻辑混乱的胡话;
第三,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
第四,滥用词藻,花里胡哨,言之无物的空话;
第五,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
第六,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梦话;
第七,挖苦讥笑,言辞尖刻,损人自尊的粗话;
第八,趣味低级,毫不检点,不干不净的脏话;
第九,陈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浓的套话;
第十,地区方言,南腔北调,令人费解的土话。
除此外,还有口头禅,讲错话,读错字等等。这些现象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教师并不承认自己有这些毛病,即使意识到也不肯公开改正。例如有个语文教师在朗读课文时把“烦冗”的“冗”字读成“沉”字,学生给他指出来了,他不但没有虚心听取意见,改正读音,而且还丢出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这个字有几种读法,在这里读‘沉’而不读‘冗’,你懂吗?以后上课不要乱讲话”。把学生弄得很难堪。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被称之为“合法化效应”。
这就是说教师明明知道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但因为他已经公开地向学生读出了这个字的读音,为了不失教师的面子,为了使虚荣心得到满足,他就不顾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固执己见,还故意为难批评学生,使错误的东西合法化。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是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的。
其实,我们教师的语言并非皇帝的“金口玉言”,知道讲错了,完全可以纠正它,而且绝不会因为这样当众认错而降低教师的威信。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这点:有一次,笔者去听初中一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教师共在黑板上板书了八道例题,其中一道由于笔误而错了,当时师生均未发现。讲完课后,还有十多分钟,让学生看书,笔者趁教师走到自己旁边时低声告诉她:“第三题有毛病。”她看后点点头,然后沉着冷静地走上讲台,在离下课还有六分钟的时侯对同学们说:“刚才,你们已经看到了书上的理论,现在再回过头来仔细检查一下,黑板上的这几道题有没有解错的地方呀?”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了黑板上,他们一个一个地观察着、验算着,最后异口同声地说道:“第三道题错了。”接着老师又问学生:“刚才老师多粗心呀,你们说是吗?”学生说:“老师,我们也粗心,下次要仔细地观察和听讲。”这种处理方式比上面的那种受“合法化效应”影响的教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这种“合法化效应”在很多实验中都得到了证实。教师没有公开的观点,要比在学生面前得到的合法化和公开讲出来的观点容易改变。这种公开化、合法化,能使教师的观点更加坚固。因此,我们教师在讲话、讲课之前应该认真地做好准备,防止合法化效应。
顺便带一句,我们教师也可以利用“合法化效应”的功能,让学生把他们的观点公开化(注意,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例如学期前的决心书、班会中的发言等,这样,他们在以后的行动上就会有一种自约力。但是也要防止班级中“顽皮生”的“合法化效应”。一旦发生,那么往往会出现“顶牛”、“下马威”等僵局。所以,教育“皮大王”类型的学生,最好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千万不要在班级或大会上批评,那样,只加重他的“合法化效应”。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能和各位教育界的同仁共享、共同进步。
【关键词】教学语言 “金口玉言” “合法化效应”
教师上课的语言并非“金口玉言”,不信,请看下列十种教师所讲的话:
第一,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主题无关的废话;
第二,颠三倒四,疙里疙瘩,逻辑混乱的胡话;
第三,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
第四,滥用词藻,花里胡哨,言之无物的空话;
第五,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
第六,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梦话;
第七,挖苦讥笑,言辞尖刻,损人自尊的粗话;
第八,趣味低级,毫不检点,不干不净的脏话;
第九,陈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浓的套话;
第十,地区方言,南腔北调,令人费解的土话。
除此外,还有口头禅,讲错话,读错字等等。这些现象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教师并不承认自己有这些毛病,即使意识到也不肯公开改正。例如有个语文教师在朗读课文时把“烦冗”的“冗”字读成“沉”字,学生给他指出来了,他不但没有虚心听取意见,改正读音,而且还丢出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这个字有几种读法,在这里读‘沉’而不读‘冗’,你懂吗?以后上课不要乱讲话”。把学生弄得很难堪。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被称之为“合法化效应”。
这就是说教师明明知道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但因为他已经公开地向学生读出了这个字的读音,为了不失教师的面子,为了使虚荣心得到满足,他就不顾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固执己见,还故意为难批评学生,使错误的东西合法化。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是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的。
其实,我们教师的语言并非皇帝的“金口玉言”,知道讲错了,完全可以纠正它,而且绝不会因为这样当众认错而降低教师的威信。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这点:有一次,笔者去听初中一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教师共在黑板上板书了八道例题,其中一道由于笔误而错了,当时师生均未发现。讲完课后,还有十多分钟,让学生看书,笔者趁教师走到自己旁边时低声告诉她:“第三题有毛病。”她看后点点头,然后沉着冷静地走上讲台,在离下课还有六分钟的时侯对同学们说:“刚才,你们已经看到了书上的理论,现在再回过头来仔细检查一下,黑板上的这几道题有没有解错的地方呀?”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了黑板上,他们一个一个地观察着、验算着,最后异口同声地说道:“第三道题错了。”接着老师又问学生:“刚才老师多粗心呀,你们说是吗?”学生说:“老师,我们也粗心,下次要仔细地观察和听讲。”这种处理方式比上面的那种受“合法化效应”影响的教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这种“合法化效应”在很多实验中都得到了证实。教师没有公开的观点,要比在学生面前得到的合法化和公开讲出来的观点容易改变。这种公开化、合法化,能使教师的观点更加坚固。因此,我们教师在讲话、讲课之前应该认真地做好准备,防止合法化效应。
顺便带一句,我们教师也可以利用“合法化效应”的功能,让学生把他们的观点公开化(注意,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例如学期前的决心书、班会中的发言等,这样,他们在以后的行动上就会有一种自约力。但是也要防止班级中“顽皮生”的“合法化效应”。一旦发生,那么往往会出现“顶牛”、“下马威”等僵局。所以,教育“皮大王”类型的学生,最好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千万不要在班级或大会上批评,那样,只加重他的“合法化效应”。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能和各位教育界的同仁共享、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