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词史上,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明代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同被称为咏雁名词三鼎足。其中,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又以其独特个性品质践行了作者的词学理论。这里不妨将张炎的这首《解连环·孤雁》摘录于下: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张炎是宋末元初的一位词人,素来以擅长写咏物词著称。他的咏物词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咏物词创作主要在入元以前,多重艺术技巧,描摹物态细腻而生动,以《南浦·春水》词为代表;后期咏物词创作主要是入元以后,作者经历了宋元易代,“眼界始大,感慨遂深”{1},其咏物词也渐渐摆脱技巧有余、内容单薄的弊病,开始走上托物言志的道路,以这首《解连环·孤雁》为代表。
从艺术技巧看,张炎此词堪称咏物典范。“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2},这首词词题为“孤雁”,但是全词没有出现一个“孤”字,而是围绕着这个“孤”字展开,从各个方面描写雁之孤独、寂寞、凄清、寒冷。上片开头着重于环境的描写,“楚江空晚”,“空”字点明空间之辽阔,“晚”字则强调了夜色之静穆。“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时至秋季,枯草连连。一个“平”字和一个“远”字,将水与天连接在一起,使画面愈发辽远而空阔。在这样一个空阔而辽远,暗淡而寂静的大背景下,更加衬托出孤飞之雁的孤独和寂寞。接着正面描写雁之孤单,“离群万里”,“自顾影”,这只雁离开雁群已经很远了,在无穷无尽的旅途中只有形影相吊,顾影自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则是全篇的亮点,也是描写“雁”字的佳句。雁,本是群飞的,有时排成一个“一”字,有时排成一个“人”字,孤飞之雁自然是“写不成书”的。下片着重描写孤雁之心情。“怅旅愁荏苒,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谁怜”两字总领全句,“荏苒”、“夜悄”、“弹怨”则是孤雁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惆怅的心灵再现。雁的愁怨之深之重,以至于看到旅途漫漫,就感到路长愁亦长;想到长门夜悄,就思起自己夜夜孤眠;听到锦筝弹曲,就感觉到曲曲都是弹怨。整句话给人一种缠绵低徊,凄凄惨惨之感。在孤独而漫长的旅途中,它想起了伙伴们,“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它们曾相约春前,去过一种“暮雨相呼”的快乐生活。结尾一句写归来的双雁,侧面反衬出孤雁的形单影只。
从寄托的思想感情看,亦为托物言志之佳作。“黍离、麦秀之悲,明说则浅,暗说则深。”{3}张炎属于南宋婉约派词人,生当宋季,经历了宋元易代的沧桑巨变,在元朝的强制统治之下,有许多话易想而不易直言,于是借助咏物委曲婉转地表达出来,这样便形成了一种词旨隐晦、寄托遥深的词风。这首词名为咏雁,实则咏怀,借孤雁来寄寓张炎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上片“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写孤雁与伴侣的分离。我们不妨将“离群”看作当南宋临安被攻陷时,张炎被迫离开家乡,与亲人朋友失散的写实。而“恍然”一词则写出雁群“惊散”之状,雁之惊慌、惊悸,同时也是词人自己仓皇逃难中的真实感受。“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是孤雁不成书的心灵写照,其中更有词人的情感寄托。昔日旧游已在战乱流离中失散,如今词人孑然一身,在漫漫旅途中,伴随着自己的是对亲人朋友永久的相思和挂念。下片更是直接道出作者寄托的感情。“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写孤雁思念伴侣,渴望相见之情,寄托作者想亲人、朋友,渴望团圆的愿望,身世之感、家国之思隐然可见。■
注 释: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7页.
2.(宋)沈义父.乐府指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8页.
3.(清)陈廷焯.白雨斎词话.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张炎是宋末元初的一位词人,素来以擅长写咏物词著称。他的咏物词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咏物词创作主要在入元以前,多重艺术技巧,描摹物态细腻而生动,以《南浦·春水》词为代表;后期咏物词创作主要是入元以后,作者经历了宋元易代,“眼界始大,感慨遂深”{1},其咏物词也渐渐摆脱技巧有余、内容单薄的弊病,开始走上托物言志的道路,以这首《解连环·孤雁》为代表。
从艺术技巧看,张炎此词堪称咏物典范。“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2},这首词词题为“孤雁”,但是全词没有出现一个“孤”字,而是围绕着这个“孤”字展开,从各个方面描写雁之孤独、寂寞、凄清、寒冷。上片开头着重于环境的描写,“楚江空晚”,“空”字点明空间之辽阔,“晚”字则强调了夜色之静穆。“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时至秋季,枯草连连。一个“平”字和一个“远”字,将水与天连接在一起,使画面愈发辽远而空阔。在这样一个空阔而辽远,暗淡而寂静的大背景下,更加衬托出孤飞之雁的孤独和寂寞。接着正面描写雁之孤单,“离群万里”,“自顾影”,这只雁离开雁群已经很远了,在无穷无尽的旅途中只有形影相吊,顾影自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则是全篇的亮点,也是描写“雁”字的佳句。雁,本是群飞的,有时排成一个“一”字,有时排成一个“人”字,孤飞之雁自然是“写不成书”的。下片着重描写孤雁之心情。“怅旅愁荏苒,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谁怜”两字总领全句,“荏苒”、“夜悄”、“弹怨”则是孤雁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惆怅的心灵再现。雁的愁怨之深之重,以至于看到旅途漫漫,就感到路长愁亦长;想到长门夜悄,就思起自己夜夜孤眠;听到锦筝弹曲,就感觉到曲曲都是弹怨。整句话给人一种缠绵低徊,凄凄惨惨之感。在孤独而漫长的旅途中,它想起了伙伴们,“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它们曾相约春前,去过一种“暮雨相呼”的快乐生活。结尾一句写归来的双雁,侧面反衬出孤雁的形单影只。
从寄托的思想感情看,亦为托物言志之佳作。“黍离、麦秀之悲,明说则浅,暗说则深。”{3}张炎属于南宋婉约派词人,生当宋季,经历了宋元易代的沧桑巨变,在元朝的强制统治之下,有许多话易想而不易直言,于是借助咏物委曲婉转地表达出来,这样便形成了一种词旨隐晦、寄托遥深的词风。这首词名为咏雁,实则咏怀,借孤雁来寄寓张炎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上片“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写孤雁与伴侣的分离。我们不妨将“离群”看作当南宋临安被攻陷时,张炎被迫离开家乡,与亲人朋友失散的写实。而“恍然”一词则写出雁群“惊散”之状,雁之惊慌、惊悸,同时也是词人自己仓皇逃难中的真实感受。“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是孤雁不成书的心灵写照,其中更有词人的情感寄托。昔日旧游已在战乱流离中失散,如今词人孑然一身,在漫漫旅途中,伴随着自己的是对亲人朋友永久的相思和挂念。下片更是直接道出作者寄托的感情。“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写孤雁思念伴侣,渴望相见之情,寄托作者想亲人、朋友,渴望团圆的愿望,身世之感、家国之思隐然可见。■
注 释: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7页.
2.(宋)沈义父.乐府指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8页.
3.(清)陈廷焯.白雨斎词话.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