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之感 家国之恨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词史上,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明代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同被称为咏雁名词三鼎足。其中,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又以其独特个性品质践行了作者的词学理论。这里不妨将张炎的这首《解连环·孤雁》摘录于下: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张炎是宋末元初的一位词人,素来以擅长写咏物词著称。他的咏物词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咏物词创作主要在入元以前,多重艺术技巧,描摹物态细腻而生动,以《南浦·春水》词为代表;后期咏物词创作主要是入元以后,作者经历了宋元易代,“眼界始大,感慨遂深”{1},其咏物词也渐渐摆脱技巧有余、内容单薄的弊病,开始走上托物言志的道路,以这首《解连环·孤雁》为代表。
  从艺术技巧看,张炎此词堪称咏物典范。“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2},这首词词题为“孤雁”,但是全词没有出现一个“孤”字,而是围绕着这个“孤”字展开,从各个方面描写雁之孤独、寂寞、凄清、寒冷。上片开头着重于环境的描写,“楚江空晚”,“空”字点明空间之辽阔,“晚”字则强调了夜色之静穆。“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时至秋季,枯草连连。一个“平”字和一个“远”字,将水与天连接在一起,使画面愈发辽远而空阔。在这样一个空阔而辽远,暗淡而寂静的大背景下,更加衬托出孤飞之雁的孤独和寂寞。接着正面描写雁之孤单,“离群万里”,“自顾影”,这只雁离开雁群已经很远了,在无穷无尽的旅途中只有形影相吊,顾影自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则是全篇的亮点,也是描写“雁”字的佳句。雁,本是群飞的,有时排成一个“一”字,有时排成一个“人”字,孤飞之雁自然是“写不成书”的。下片着重描写孤雁之心情。“怅旅愁荏苒,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谁怜”两字总领全句,“荏苒”、“夜悄”、“弹怨”则是孤雁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惆怅的心灵再现。雁的愁怨之深之重,以至于看到旅途漫漫,就感到路长愁亦长;想到长门夜悄,就思起自己夜夜孤眠;听到锦筝弹曲,就感觉到曲曲都是弹怨。整句话给人一种缠绵低徊,凄凄惨惨之感。在孤独而漫长的旅途中,它想起了伙伴们,“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它们曾相约春前,去过一种“暮雨相呼”的快乐生活。结尾一句写归来的双雁,侧面反衬出孤雁的形单影只。
  从寄托的思想感情看,亦为托物言志之佳作。“黍离、麦秀之悲,明说则浅,暗说则深。”{3}张炎属于南宋婉约派词人,生当宋季,经历了宋元易代的沧桑巨变,在元朝的强制统治之下,有许多话易想而不易直言,于是借助咏物委曲婉转地表达出来,这样便形成了一种词旨隐晦、寄托遥深的词风。这首词名为咏雁,实则咏怀,借孤雁来寄寓张炎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上片“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写孤雁与伴侣的分离。我们不妨将“离群”看作当南宋临安被攻陷时,张炎被迫离开家乡,与亲人朋友失散的写实。而“恍然”一词则写出雁群“惊散”之状,雁之惊慌、惊悸,同时也是词人自己仓皇逃难中的真实感受。“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是孤雁不成书的心灵写照,其中更有词人的情感寄托。昔日旧游已在战乱流离中失散,如今词人孑然一身,在漫漫旅途中,伴随着自己的是对亲人朋友永久的相思和挂念。下片更是直接道出作者寄托的感情。“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写孤雁思念伴侣,渴望相见之情,寄托作者想亲人、朋友,渴望团圆的愿望,身世之感、家国之思隐然可见。■
  
  注 释: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7页.
  2.(宋)沈义父.乐府指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8页.
  3.(清)陈廷焯.白雨斎词话.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其他文献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作品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胜利归来后拒绝受官职,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纯朴、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操。  (一)这首叙事诗,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品中的木兰,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写实人物,又是
期刊
“被自杀”意味着自杀行为另有原因,文中萨姆沙·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深爱和回忆,在无限空洞与平和的状态中又痛又饿,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孤独绝望地死去。表面看来他是绝食而死,主动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实际上他的死另有原因,本文试图从格里高尔的几次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他的死因。  萨姆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是有几次愉快的情感体验的,让我们从这几次情感体验中去探究作品主题。第一次感到“适意”
期刊
这首诗是席慕蓉作品中的名篇,曾经被灌制成录音磁带广为流传。文学作品中咏青春的篇什不胜枚举,其中的名篇也成千累万,但是席慕蓉的这首诗还是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一见难忘。  所谓青春易逝,节序如流,人的一生中,真正属于青春的那一段时光确实是十分短暂的。当我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岁月早已从你的身边悄悄滑过了。所以,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如本诗所感叹的:“青春”实在“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当我们不知不觉走过,当
期刊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编撰而成。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分类记事,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轶闻隽语,从中可以体察到那个时代的政风俗尚和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极具文学价值,其创作成就代表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下面仅就其人物刻画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善于借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典型事件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可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文章才会获得生命。那么,在中考时,怎样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文章充满真情,做到以情动人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演练。  技法之一:描摹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  世间也许存在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感,但更多却是那么细微平凡、具体真切。其实,我们身边,真情无处不在: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
期刊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有一些抱怨说日子过得平淡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当我们静下心的时候就会发现,平淡最真,本色最美。那些经典的作品,总能以不同的视角表现平凡中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借以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拓宽写作之路。    一、以物写理    林清玄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以一株百合花努力成长的历程告诉我们一个朴实而真挚的人生哲理:“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
期刊
一、利用三种思维方式,寻求三种立论方法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三位诗人对项羽的评价。  杜诗: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王诗: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人贵有自知之明。  李诗:描绘了一代英雄西楚霸王的高大形象,展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提出人生在世,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呢?人应该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论1:正反褒贬角度立论  例如:一条淡水用
期刊
如何进行《项脊轩志》教学?魏华中老师曾经提出“先让学生从文章内容推知作者身世,以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老师再适时补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构想。但读其教学实录《推知作者的生平》(原载《语文学习》2003年第6期第28页),我却发现:魏老师的教学构想善则善矣,但其实际操作过程,却可套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话来说,是未曾“潜心会本文”,从而难免“疏狂不可循”之讥。  魏老师的“疏狂”主要表现在
期刊
摘 要:唐之盛从诗歌的创作便可窥见一斑,诗的内容与形式可谓纷繁多姿。从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孟浩然《春晓》一诗,来探讨其诗作的风格。  关键词:陶熔气质 清真蕴藉 艺术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则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作为我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唐代诗歌,无论从题材、体裁、形式、流派、风格和手法上均呈现繁荣的景象。盛唐冲淡即清澹之风虽由张九龄发起,然而却由王维、孟浩然引领。孟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希望上好每一堂课,但一个老师教学方法很丰富,如果所教内容是错误的,那么这堂课的教学还有何意义呢?所以,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才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  关键词:教学内容 反思 合理确定    背景:一次语文组教研活动中,本人借了一个班上了一堂曹文轩先生的《前方》。  教学情景经典再现:    一、创设情境,介绍文本导入    上课时我由一张月饼的照片切入,问学生:由这张照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