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培养朗读能力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呢?下面让我来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第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里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富有音韵美,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声像教材语音标准、语言规范,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标准的学习样板,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大有裨益。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就道出了朗读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让学生心灵与语言文字多次“碰撞”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语法分析,而是依靠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我在上《草原》一课时,就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去感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也是通过指导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使学生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有了深刻的理解。小学阶段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了。
第二,朗读在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朗读只有同发展思维和丰富想象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训练。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学生在朗读时,要凭借想象走进课文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嗅其味、闻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但“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需要耳、目、口、脑等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通过朗读,就可以想象出、体会到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焦急痛苦的心情,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坚强的意志。又如在上《小珊迪》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深切体会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坚强意志的钦佩,对小珊迪悲惨命运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也发展了思维,尤其提高了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第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古代文人提倡“涵泳”,把朗读作为学习的重要手段,确实有一定道理。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组织文章内容的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发音能力等。学生朗读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能力。不仅如此,还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古人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揭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其实这也符合记忆规律,外界刺激要通过注意进入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必须通过反复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有通过再反复才能进入长时记忆。所以,要想“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反复朗读,而不能只是“熟看”。因为“读”是前提,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信息,就无信息可处理。我们反复朗读的东西,写文章时若需用到它,就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古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源于此。
第四,朗读可以打开深层神经回路,有利于加强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大脑表层中存在着浅层记忆回路,大脑深层中存在深层记忆回路,大脑细胞受到新的刺激后就开始生长,就会从脑细胞伸出新芽和周围已经存在的芽连接在一起,就打开了新的神经回路。每天重复的次数愈多,回路就变得越宽,从而形成一种优质的传递回路。反复和持续是打开优质回路的必要条件。朗读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能打开深层神经回路,可以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唤起学生的感悟和想象,起到促进联想记忆的作用。朗读还能通过语音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学生大脑深层中。总之,朗读可以通过持续的视听协调活动,把信息输送到大脑的深层,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青少年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文素养,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获得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学生反复朗读一篇优秀作品会心荡神弛、文思泉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那么,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呢?下面让我来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第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里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富有音韵美,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声像教材语音标准、语言规范,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标准的学习样板,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大有裨益。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就道出了朗读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让学生心灵与语言文字多次“碰撞”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语法分析,而是依靠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我在上《草原》一课时,就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去感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也是通过指导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使学生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有了深刻的理解。小学阶段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了。
第二,朗读在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朗读只有同发展思维和丰富想象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训练。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学生在朗读时,要凭借想象走进课文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嗅其味、闻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但“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需要耳、目、口、脑等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通过朗读,就可以想象出、体会到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焦急痛苦的心情,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坚强的意志。又如在上《小珊迪》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深切体会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坚强意志的钦佩,对小珊迪悲惨命运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也发展了思维,尤其提高了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第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古代文人提倡“涵泳”,把朗读作为学习的重要手段,确实有一定道理。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组织文章内容的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发音能力等。学生朗读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能力。不仅如此,还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古人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揭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其实这也符合记忆规律,外界刺激要通过注意进入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必须通过反复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有通过再反复才能进入长时记忆。所以,要想“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反复朗读,而不能只是“熟看”。因为“读”是前提,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信息,就无信息可处理。我们反复朗读的东西,写文章时若需用到它,就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古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源于此。
第四,朗读可以打开深层神经回路,有利于加强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大脑表层中存在着浅层记忆回路,大脑深层中存在深层记忆回路,大脑细胞受到新的刺激后就开始生长,就会从脑细胞伸出新芽和周围已经存在的芽连接在一起,就打开了新的神经回路。每天重复的次数愈多,回路就变得越宽,从而形成一种优质的传递回路。反复和持续是打开优质回路的必要条件。朗读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能打开深层神经回路,可以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唤起学生的感悟和想象,起到促进联想记忆的作用。朗读还能通过语音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学生大脑深层中。总之,朗读可以通过持续的视听协调活动,把信息输送到大脑的深层,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青少年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文素养,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获得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学生反复朗读一篇优秀作品会心荡神弛、文思泉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