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J605-4
音乐欣赏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往往要付出相当大的劳动力,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但只要方法得当,不断总结欣赏经验,学生的欣赏能力会逐步提高的。
怎样上好音乐欣赏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中学生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开设音乐欣赏课,对其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正确审美观的培养无疑是有正确意义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悟音响艺术的真谛,同时,还应激励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接触了解中外音乐精品,拓宽欣赏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一、熟悉音乐背景,激发音乐兴趣
课堂上教师除激发学生欣赏興趣外,还应向学生讲述作品相关的文字资料,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前,学生对贝多芬的生平一无所知,就无法体会这位“乐圣”的一生是如何坚定地与命运抗争,在他悲剧性的生命中,特别是在他发现自己失去了听觉后,贝多芬依然写出了令人振奋的《命运》,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当学生了解了这位“乐圣”也就更深地了解这部作品,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并指导着自己的行为。正如一位学生在评价《命运》一文中写道“命运并非不可违抗,只要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掌握音乐主题,加深艺术形象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只要把握住主题音乐特征,仔细分析就会将主题辨析出来。如何准确地把握主题,可采用听唱结合。学生将主题学唱达到背唱的程度,如《春江花月夜》主题,学生在整体欣赏以前就应让学生反复聆听,熟悉音乐形象,并将主题在作品中不同的形象作以比较。如《命运》当主题形象确立,再采用完整欣赏与分段欣赏再结合的方法,认真听、反复听,脑海中便会树立起清晰、深刻的艺术形象。
三、明了乐器特色,深入作品内涵
音乐作品中旋律的运动形态是作曲家情感运动形态的音响显示。对于各种乐器特色的把握,可采用录像课形式,学生可从一节课中熟悉中外常用乐器的形状、音色、表现力,因而能较好地把握作品内容。如韦伯管弦乐曲《邀舞》中,大提琴独奏时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一位彬彬有礼、温文而雅的绅士,单簧管、长笛的独奏又使人想到一位衣着华丽的宫廷舞会场面,熟悉各种表现手法,有助于更准确地捕捉乐曲的艺术形象,进一步领会作品的哲理。
四、开拓音乐思维,提高欣赏水平
音乐思维主要包括联想和想象,由于学生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能。只要情感体验基本一致就能达到欣赏目的。如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学生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人们在节日期间热闹的场面,至于场面的大小,什么节日人们如何欢庆都要各自体会,只要感受到这种热烈跳动的旋律勾画出节日场面。应该说欣赏就达到了目的。一般来说,欣赏中国民乐比西洋乐曲更容易理解,因而欣赏要遵循渐进的原则。
五、教学方式恰当,课堂充满活力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初中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还比较接近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很容易疲于机械地听录音,唱旋律,大大影响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予引导。座谈式的课堂教学能改学生们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应付为参与地进行音乐欣赏,使课堂充满活力,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往日的听众座位改为围坐式,好比茶话会。由我在围坐中心随意走动讲课,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方式,拉近了课堂中师生的距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平等”中讨论活跃,畅所欲言。因此,座谈式的课堂教学能改学生们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应付为参与地进行音乐欣赏,使课堂充满活力,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再现式即用简易图画和律动游戏将自己对所欣赏音乐作品的理解再现出来,具体分两类进行。简易图画: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音、美学科相关的内容按一定逻辑巧妙编排,用粉笔或铅笔创作一幅或多幅简单易懂的图画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发展。
律动游戏: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变化变换各种不同的律动:击掌、敲笔杆、跺脚、拍腿、翻手腕、捻指、耸肩、侧身等,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欣赏。例如:《运动员进行曲》是一首轻快活泼、节奏明快的铜管乐曲,表现蓬勃向上、催人奋发的情绪。我作了以下动作安排:第一部分男女各两名作列队正步走,其余的每拍击掌一次;第二部分,女同学边拍边填唱歌词,男同学则原地踏步。听着欢快的音乐,做着不同的律动,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并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体会到了快乐和轻松。
对于音乐家传略、音乐理论、概念等问题的阐述,如用严肃的教习方法,固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但更大的感染力与诱导力,能使人铭心底的却往往是采用像故事一样的饶有兴味的方式。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在不同侧面介绍一种知识或一位音乐家,激发学生对作品产生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音乐欣赏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往往要付出相当大的劳动力,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但只要方法得当,不断总结欣赏经验,学生的欣赏能力会逐步提高的。
怎样上好音乐欣赏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中学生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开设音乐欣赏课,对其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正确审美观的培养无疑是有正确意义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悟音响艺术的真谛,同时,还应激励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接触了解中外音乐精品,拓宽欣赏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一、熟悉音乐背景,激发音乐兴趣
课堂上教师除激发学生欣赏興趣外,还应向学生讲述作品相关的文字资料,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前,学生对贝多芬的生平一无所知,就无法体会这位“乐圣”的一生是如何坚定地与命运抗争,在他悲剧性的生命中,特别是在他发现自己失去了听觉后,贝多芬依然写出了令人振奋的《命运》,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当学生了解了这位“乐圣”也就更深地了解这部作品,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并指导着自己的行为。正如一位学生在评价《命运》一文中写道“命运并非不可违抗,只要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掌握音乐主题,加深艺术形象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只要把握住主题音乐特征,仔细分析就会将主题辨析出来。如何准确地把握主题,可采用听唱结合。学生将主题学唱达到背唱的程度,如《春江花月夜》主题,学生在整体欣赏以前就应让学生反复聆听,熟悉音乐形象,并将主题在作品中不同的形象作以比较。如《命运》当主题形象确立,再采用完整欣赏与分段欣赏再结合的方法,认真听、反复听,脑海中便会树立起清晰、深刻的艺术形象。
三、明了乐器特色,深入作品内涵
音乐作品中旋律的运动形态是作曲家情感运动形态的音响显示。对于各种乐器特色的把握,可采用录像课形式,学生可从一节课中熟悉中外常用乐器的形状、音色、表现力,因而能较好地把握作品内容。如韦伯管弦乐曲《邀舞》中,大提琴独奏时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一位彬彬有礼、温文而雅的绅士,单簧管、长笛的独奏又使人想到一位衣着华丽的宫廷舞会场面,熟悉各种表现手法,有助于更准确地捕捉乐曲的艺术形象,进一步领会作品的哲理。
四、开拓音乐思维,提高欣赏水平
音乐思维主要包括联想和想象,由于学生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能。只要情感体验基本一致就能达到欣赏目的。如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学生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人们在节日期间热闹的场面,至于场面的大小,什么节日人们如何欢庆都要各自体会,只要感受到这种热烈跳动的旋律勾画出节日场面。应该说欣赏就达到了目的。一般来说,欣赏中国民乐比西洋乐曲更容易理解,因而欣赏要遵循渐进的原则。
五、教学方式恰当,课堂充满活力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初中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还比较接近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很容易疲于机械地听录音,唱旋律,大大影响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予引导。座谈式的课堂教学能改学生们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应付为参与地进行音乐欣赏,使课堂充满活力,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往日的听众座位改为围坐式,好比茶话会。由我在围坐中心随意走动讲课,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方式,拉近了课堂中师生的距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平等”中讨论活跃,畅所欲言。因此,座谈式的课堂教学能改学生们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应付为参与地进行音乐欣赏,使课堂充满活力,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再现式即用简易图画和律动游戏将自己对所欣赏音乐作品的理解再现出来,具体分两类进行。简易图画: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音、美学科相关的内容按一定逻辑巧妙编排,用粉笔或铅笔创作一幅或多幅简单易懂的图画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发展。
律动游戏: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变化变换各种不同的律动:击掌、敲笔杆、跺脚、拍腿、翻手腕、捻指、耸肩、侧身等,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欣赏。例如:《运动员进行曲》是一首轻快活泼、节奏明快的铜管乐曲,表现蓬勃向上、催人奋发的情绪。我作了以下动作安排:第一部分男女各两名作列队正步走,其余的每拍击掌一次;第二部分,女同学边拍边填唱歌词,男同学则原地踏步。听着欢快的音乐,做着不同的律动,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并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体会到了快乐和轻松。
对于音乐家传略、音乐理论、概念等问题的阐述,如用严肃的教习方法,固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但更大的感染力与诱导力,能使人铭心底的却往往是采用像故事一样的饶有兴味的方式。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在不同侧面介绍一种知识或一位音乐家,激发学生对作品产生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巩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