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引出要培养学生作文水平,克服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摆正学生在习作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审题——交流写作思路——如何展开想象——写后要修改等四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习作课堂各个环节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习作课堂;写作能力;审题;说话权;想象;修改
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目前,农村小学在校生中,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加上家长对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的过分溺爱,致使部分小学生生活小事依赖父母,写作依靠智能手机,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严重依赖作业帮……孩子们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让孩子们独立习作时,他们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有话写不具体……针对这种现象,一些教师往往以为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观察力不强、想象力太差所致。他们期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立即学会习作,往往从审题到选材、谋篇布局、修改等方面不厌其烦地“导”,教师往往累得苦不堪言。这种只片面注重教师作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确实有效,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往往收效甚微。学生的思维被严重束缚了,他们只感到老师“要我写”,只好勉为其难、敷衍凑数,作文质量始终无法提高。
其实,要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习作课堂也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多提供自我表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让每个孩子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 把审题权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题目是否揣摩透彻,关系到写出来的文章能否“切题”。只有审准了题目,学生才能紧扣题旨作文,否则,就容易跑题或文不对题。因此,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取材范围和内容的重点,写作时才不会没有头绪。
高年级学生在作文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应把审题权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经常下载一些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确每个题目的要求有何不同,确定取材范围和内容的重点有何差异……学生在直观展示中逐渐形成了审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三》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再经过思考与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能审清题意,明确这次习作的文体属于写记叙文,重点要突出相互关爱的这个主题。学生通过试着审题,既明确了写作的要求,又能从中受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的德育教育;教师既省时省力,又能达到目的。
当然,审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习作要求里的中心词,也就是找出题眼。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来审题,是防止出现跑题或文不对题的关键,也是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二》,学生一看到习作要求,反复读题之后,一挖掘出“祖国在我心中”这个重点字眼,就能在脑海里自动搜索出体现爱国这个中心的习作素材。
二、 把说话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習作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许多教师总认为小学生对自己做过的事往往不把它记在心上,对于“平凡”的人往往不留心观察,才造成作文时“无米下炊”的现象。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学生虽然年纪小,好奇心仍然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奇闻怪事经常要探个究竟。有时,由于内心的兴奋与喜悦,他们总爱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所获得的奇闻与同学分享。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由于小学生所获得的“奇闻”多,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又缺乏归类能力,加上教师设定的要求严重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习作时才会经常出现无从下笔的现象。因此,在审题后,根据小学生爱说话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学生畅谈选材与谋篇布局的思路。优秀生在畅谈中,会对那些后进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后进生在听的时候会触类旁通,产生共鸣,自己想象的闸门便会自动打开,一桩桩往事便会历历在目,一件件奇事又会跃然于眼前,此时,他们也会有话可说了,也敢说了。学生在交流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能及时地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纠正,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了,病句少了,逻辑性也逐渐增强,写作能力理所当然能得到提高了。
我教学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时,在学生审完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谈写作思路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居然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这是因为农村孩子参与学习艺术的机会不多,对于艺术欣赏这个话题也较陌生。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我先让优秀生畅谈选材思路——要写什么艺术品或什么艺术欣赏活动,要突出哪些特点。优秀生在谈选材思路过程中,后进生深受启发:自己参观“花博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艺术欣赏活动的过程,每个盆雕就是艺术品。这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开了,他们由一筹莫展变得有话可写了。
三、 把想象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创造出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新形象。学生习作时,凭借自己的阅历和参借影像资料、书籍内容,还原事情的经过、未来新奇的东西……想象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也要把握好尺度。想象确实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想象过去和未来、太空和深海、人间和外星人……但想象应该是一种积极、美好、进步的追求和向往,都要以实在事物为根据,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把有趣的“奇思异想”变成盲目的“胡思乱想”。如:未来的人,应重点突出他们的创新精神的智慧,而不能把未来的人想象成了具有变化无穷那样本领的神仙,因为这种想象已不切实际了。
四、 把修改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
准确、生动、朴实的语言,是作者多写多改、认真加工、不断锤炼出来的。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多写多改”是许多写作人的共同经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生动描绘出长江南岸绚丽的风光。其实,王安石为诗句“绿”的选用也经过反复推敲,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的春意,并成为千古名句。这个例子说明,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多么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学生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因此,学生习作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步骤来改文章。
第一个步骤是引导学生自我修改。自我修改习作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学习活动。首先要把自我修改习作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选材、拟提纲、打草稿等方面反复修改。其次,是把握自己修改的重点,包括内容是否切题、条理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用词及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存有错别字……学生在自我修改过程中,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各种问题并加于更正,这不但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好习惯。
第二个步骤是开展学生间的互评互改。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空间相对狭小,无法面面俱到地挖出自己习作中的种种问题,学生之间彼此修改习作,可以取长补短,对于小作者有好处,对于参与修改的同学也有借鉴作用。平时学生习作完,在学生完成自我修改的基础上,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让学生共同参与到修改同一篇文章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帮助小作者找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并改正,更能对广大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既能使学生提高习作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力,还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习作课堂只有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多提供尝试机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而提高了习作能力,还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作者简介:
曾继冬,福建省漳州市,漳州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
关键词:习作课堂;写作能力;审题;说话权;想象;修改
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目前,农村小学在校生中,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加上家长对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的过分溺爱,致使部分小学生生活小事依赖父母,写作依靠智能手机,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严重依赖作业帮……孩子们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让孩子们独立习作时,他们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有话写不具体……针对这种现象,一些教师往往以为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观察力不强、想象力太差所致。他们期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立即学会习作,往往从审题到选材、谋篇布局、修改等方面不厌其烦地“导”,教师往往累得苦不堪言。这种只片面注重教师作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确实有效,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往往收效甚微。学生的思维被严重束缚了,他们只感到老师“要我写”,只好勉为其难、敷衍凑数,作文质量始终无法提高。
其实,要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习作课堂也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多提供自我表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让每个孩子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 把审题权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题目是否揣摩透彻,关系到写出来的文章能否“切题”。只有审准了题目,学生才能紧扣题旨作文,否则,就容易跑题或文不对题。因此,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取材范围和内容的重点,写作时才不会没有头绪。
高年级学生在作文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应把审题权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经常下载一些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确每个题目的要求有何不同,确定取材范围和内容的重点有何差异……学生在直观展示中逐渐形成了审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三》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再经过思考与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能审清题意,明确这次习作的文体属于写记叙文,重点要突出相互关爱的这个主题。学生通过试着审题,既明确了写作的要求,又能从中受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的德育教育;教师既省时省力,又能达到目的。
当然,审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习作要求里的中心词,也就是找出题眼。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来审题,是防止出现跑题或文不对题的关键,也是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二》,学生一看到习作要求,反复读题之后,一挖掘出“祖国在我心中”这个重点字眼,就能在脑海里自动搜索出体现爱国这个中心的习作素材。
二、 把说话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習作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许多教师总认为小学生对自己做过的事往往不把它记在心上,对于“平凡”的人往往不留心观察,才造成作文时“无米下炊”的现象。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学生虽然年纪小,好奇心仍然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奇闻怪事经常要探个究竟。有时,由于内心的兴奋与喜悦,他们总爱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所获得的奇闻与同学分享。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由于小学生所获得的“奇闻”多,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又缺乏归类能力,加上教师设定的要求严重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习作时才会经常出现无从下笔的现象。因此,在审题后,根据小学生爱说话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学生畅谈选材与谋篇布局的思路。优秀生在畅谈中,会对那些后进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后进生在听的时候会触类旁通,产生共鸣,自己想象的闸门便会自动打开,一桩桩往事便会历历在目,一件件奇事又会跃然于眼前,此时,他们也会有话可说了,也敢说了。学生在交流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能及时地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纠正,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了,病句少了,逻辑性也逐渐增强,写作能力理所当然能得到提高了。
我教学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时,在学生审完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谈写作思路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居然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这是因为农村孩子参与学习艺术的机会不多,对于艺术欣赏这个话题也较陌生。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我先让优秀生畅谈选材思路——要写什么艺术品或什么艺术欣赏活动,要突出哪些特点。优秀生在谈选材思路过程中,后进生深受启发:自己参观“花博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艺术欣赏活动的过程,每个盆雕就是艺术品。这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开了,他们由一筹莫展变得有话可写了。
三、 把想象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创造出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新形象。学生习作时,凭借自己的阅历和参借影像资料、书籍内容,还原事情的经过、未来新奇的东西……想象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也要把握好尺度。想象确实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想象过去和未来、太空和深海、人间和外星人……但想象应该是一种积极、美好、进步的追求和向往,都要以实在事物为根据,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把有趣的“奇思异想”变成盲目的“胡思乱想”。如:未来的人,应重点突出他们的创新精神的智慧,而不能把未来的人想象成了具有变化无穷那样本领的神仙,因为这种想象已不切实际了。
四、 把修改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
准确、生动、朴实的语言,是作者多写多改、认真加工、不断锤炼出来的。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多写多改”是许多写作人的共同经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生动描绘出长江南岸绚丽的风光。其实,王安石为诗句“绿”的选用也经过反复推敲,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的春意,并成为千古名句。这个例子说明,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多么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学生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因此,学生习作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步骤来改文章。
第一个步骤是引导学生自我修改。自我修改习作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学习活动。首先要把自我修改习作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选材、拟提纲、打草稿等方面反复修改。其次,是把握自己修改的重点,包括内容是否切题、条理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用词及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存有错别字……学生在自我修改过程中,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各种问题并加于更正,这不但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好习惯。
第二个步骤是开展学生间的互评互改。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空间相对狭小,无法面面俱到地挖出自己习作中的种种问题,学生之间彼此修改习作,可以取长补短,对于小作者有好处,对于参与修改的同学也有借鉴作用。平时学生习作完,在学生完成自我修改的基础上,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让学生共同参与到修改同一篇文章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帮助小作者找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并改正,更能对广大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既能使学生提高习作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力,还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习作课堂只有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多提供尝试机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而提高了习作能力,还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作者简介:
曾继冬,福建省漳州市,漳州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