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化繁为简。所有人都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的事就想放弃,而学生在操作上也是这样的,这题操作步骤多了,他就不想做了。那我们在设计题时要能分步完成。多激励少批斥。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吝啬手中的“高帽子”,多给学生些鼓励少些指斥。“掌声”与“鲜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宝。
关键词 计算机 操作课 教学质量
一、先动脑后动手(教师)
(一)钻研教材。这么多年教学下来,作为教师,要对教材熟读、通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设计出流畅、简洁,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无论做什么,你总要对这个感兴趣,才会去做。精心准备每节课是前提。每节课上要完成些什么,你要想好,并把这些操作连接起来。
(三)考虑好这些之后,那就要开始动手了。通过各种渠道(教材/网上/老教师)找到符合你设计的索材通过操作做出成品。这个成品最好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操作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即所谓的理实一体化。大家都是一样的,和自己无关的事一般引不起你的兴趣,只有当和自身相关才会重视。
例:在WORD的教学中,有对段落格式的设置及修改。
前2届学生,我都是安照教材上的教授一步步,一個个例题教下来的。但从反映上来看学生的兴趣不浓厚,她们觉得这个只是上课的需要,和实际生活或他们的生活是没有太多联系的,会这样操作就行,反正考试时会。
后来经过精心设计,自己拼凑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基本上包括了所以的段落格式。并把整篇文章的效果做好,改成图片格式,无法对之修改。
上课后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问他们是否喜欢看小说,杂志等报刊书籍?为什么会喜欢?
接着我把精心准备好的成品A,及没有经过排版的文档B同时给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用WORD输入的文档是什么样子的?像A还是像B啊?”“那你平时输入的是没有排版过的文档,为什么你会喜欢排版过的文档啊?”
经过这样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挑起他们的好奇心。那么接下来就简单多了。
二、先动手再动脑(学生)
这之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的准备,但到了上课时,那就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状况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会操作比不会操作强,懂操作比会操作好”。就是说,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而后再来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一)化繁为简。所有人都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的事就想放弃,而学生在操作上也是这样的,这题操作步骤多了,他就不想做了。那我们在设计题时要能分步完成。
(二)多激励少批斥。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吝啬手中的“高帽子”,多给学生些鼓励少些指斥。“掌声”与“鲜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宝。
(三)力求完美。同学们在做事的时候如果带着这样的精神,那么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了。任何操作都有好几种方法,你虽然会了这种,那另一种会不会更好用更方便呢?
(四)留有操作余地,留下想像空间。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存在一点让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那就是个性,不因千篇一律,要在共性中存在着个性。
例:就之前的上课继续下去。
之前的是整节课的引入,但之后怎么办呢?我把A和B给他们看了之后,又接着问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看出这两篇文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同学们回答了很多,且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但如果我这时就让他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而进行操作,那就是一个大错误了,同学们虽然看出来了很多地方的不同,但也正是这么多的不同点让他们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考虑到这点,我又把文档分成3部分:
1.段落对话框中的“常规”项
2.段落对话框中的“缩进”项
3.段落对话框中的“间距”项
每一次只完成一个项目。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是否有同学会做,是否有同学做错。等学生做了一会后,我会叫一位学生上来演示,上来演示的这位同学其实是做错的,但他做出来的效果和老师给的成品图从效果上看是一样的。这时我会表扬这位同学做的非常好,但之后我会说,如果你能照老师的方法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且会对他提出他的做法存在的弊端,而老师的做法就不会。
就像“居中对齐”,同学们用“空格”键同样可以达到居中效果。但如果纸张大小改变了,或文字大小改变了,还会是居中的效果吗?
每一次学生上去演示时我都给以肯定,并提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节课下来后,我看了一下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做且都做得挺好。但在这基础上,我还发现有几个学生还在做,看能否做得比老师的更好看。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及时给予表扬,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做到精益求精,并灌输他们力求完美的精神。
学生在“先动手后动脑”的学习中,首先是掌握了操作的方法,但还是没有了解操作的原因。但我认为这正是学习操作课的最好的方法。我们学校的学生动手还可以,但是你一旦让他们思考他们就不行了。所以通过这种“任务驱动”法,他们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再去理解就简单多了。
(编辑 郑云东)
关键词 计算机 操作课 教学质量
一、先动脑后动手(教师)
(一)钻研教材。这么多年教学下来,作为教师,要对教材熟读、通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设计出流畅、简洁,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兴趣。无论做什么,你总要对这个感兴趣,才会去做。精心准备每节课是前提。每节课上要完成些什么,你要想好,并把这些操作连接起来。
(三)考虑好这些之后,那就要开始动手了。通过各种渠道(教材/网上/老教师)找到符合你设计的索材通过操作做出成品。这个成品最好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操作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即所谓的理实一体化。大家都是一样的,和自己无关的事一般引不起你的兴趣,只有当和自身相关才会重视。
例:在WORD的教学中,有对段落格式的设置及修改。
前2届学生,我都是安照教材上的教授一步步,一個个例题教下来的。但从反映上来看学生的兴趣不浓厚,她们觉得这个只是上课的需要,和实际生活或他们的生活是没有太多联系的,会这样操作就行,反正考试时会。
后来经过精心设计,自己拼凑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基本上包括了所以的段落格式。并把整篇文章的效果做好,改成图片格式,无法对之修改。
上课后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问他们是否喜欢看小说,杂志等报刊书籍?为什么会喜欢?
接着我把精心准备好的成品A,及没有经过排版的文档B同时给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用WORD输入的文档是什么样子的?像A还是像B啊?”“那你平时输入的是没有排版过的文档,为什么你会喜欢排版过的文档啊?”
经过这样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挑起他们的好奇心。那么接下来就简单多了。
二、先动手再动脑(学生)
这之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的准备,但到了上课时,那就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状况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会操作比不会操作强,懂操作比会操作好”。就是说,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而后再来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一)化繁为简。所有人都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的事就想放弃,而学生在操作上也是这样的,这题操作步骤多了,他就不想做了。那我们在设计题时要能分步完成。
(二)多激励少批斥。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吝啬手中的“高帽子”,多给学生些鼓励少些指斥。“掌声”与“鲜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宝。
(三)力求完美。同学们在做事的时候如果带着这样的精神,那么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了。任何操作都有好几种方法,你虽然会了这种,那另一种会不会更好用更方便呢?
(四)留有操作余地,留下想像空间。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存在一点让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那就是个性,不因千篇一律,要在共性中存在着个性。
例:就之前的上课继续下去。
之前的是整节课的引入,但之后怎么办呢?我把A和B给他们看了之后,又接着问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看出这两篇文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同学们回答了很多,且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但如果我这时就让他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而进行操作,那就是一个大错误了,同学们虽然看出来了很多地方的不同,但也正是这么多的不同点让他们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考虑到这点,我又把文档分成3部分:
1.段落对话框中的“常规”项
2.段落对话框中的“缩进”项
3.段落对话框中的“间距”项
每一次只完成一个项目。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是否有同学会做,是否有同学做错。等学生做了一会后,我会叫一位学生上来演示,上来演示的这位同学其实是做错的,但他做出来的效果和老师给的成品图从效果上看是一样的。这时我会表扬这位同学做的非常好,但之后我会说,如果你能照老师的方法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且会对他提出他的做法存在的弊端,而老师的做法就不会。
就像“居中对齐”,同学们用“空格”键同样可以达到居中效果。但如果纸张大小改变了,或文字大小改变了,还会是居中的效果吗?
每一次学生上去演示时我都给以肯定,并提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节课下来后,我看了一下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做且都做得挺好。但在这基础上,我还发现有几个学生还在做,看能否做得比老师的更好看。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及时给予表扬,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做到精益求精,并灌输他们力求完美的精神。
学生在“先动手后动脑”的学习中,首先是掌握了操作的方法,但还是没有了解操作的原因。但我认为这正是学习操作课的最好的方法。我们学校的学生动手还可以,但是你一旦让他们思考他们就不行了。所以通过这种“任务驱动”法,他们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再去理解就简单多了。
(编辑 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