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种子生根发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数学课中的“种子课”,其教学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测量长和宽的长度,将它们相乘就是面积”的道理。通过分析教材、解读理论、教学实践等活动,寻找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种子课”;教材分析;理论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28-03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许多“种子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起始课,也是定量刻画图形面积的基础课。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大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测量长和宽的长度,将它们相乘就是面积”的道理。那应如何突破?如何让“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分析教材,寻找突破关键
  人教版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如图1)首先从学习动因入手,直截了当地提出学习主题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用单位面积去测量所求的长方形面积,初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接着又安排了第二次操作,用若干个单位面积拼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规律。
  然而,在第一次操作时,尽管教材呈现了“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这样的提示语;在第二次操作后,也提出了“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这样的思考题,但在体会“长”和“宽”之积与单位面积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并没有给出明显的提示。
  查阅其他版本的教材(如图2)后发现,苏教版、西师版、浙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一样,都从上述两个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两次操作的机会,但苏教版和浙教版教材在操作的顺序上正好相反。记录数据的表格也有一定的差异,西师版、浙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一样,只有三栏(长、宽、面积),苏教版有4栏(长、宽、正方形个数、面积)。
  不难看出,在要求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单位面积个数的关系上,苏教版教材的表格和西师版、浙教版教材中长度与单位面积的对应图示,相较人教版教材具有更明确的建构作用。但说理更加清晰的还数台湾教材。台湾翰林版教材把该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同样安排了两次操作:
  第一次还是用单位面积去测量所求的长方形面积,初步体会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二次则提出“如果没有平方公分板,怎样算长方形卡片的面积?”这一问题。这就势必激发学生想到用尺去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教材也给出了一系列说明:长6公分表示一排有6格;宽4公分表示有3排,共有6×4=24个格子,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公分,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教材中的正方形面积的内容是单独成章的,编排方式基本与长方形的内容一致,有利于再现公式的发现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此,笔者认为,要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建立起长度的数值与单位面积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人教版教材对于面积公式意义的理解和说明是比较模糊的,尤其是缺少一个帮助学生获取“长”和“宽”的积与单位面积总数的对应关系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借鉴各个版本教材的编排优点,找到最佳的契合点进行整合重组,以实现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的目标。
  二、借鉴理论,设计教学流程
  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长期探索,提出了儿童几何思维水平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理论,指出几何教学具有5个阶段:①熟知(学生开始熟悉相关的内容);②受指导的定向(学生逐渐接触、了解形成体系的主要联系点);③描述(学生讨论发现的关系,用相关数学用语表达);④自由定向(学生利用自身固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方法);⑤整合(回顾整理各种思考路径)。基于此理念,进一步分析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计算”一课时各个思维水平的分布情况:
  [思维水平阶段 学生已有水平 通过学习达到的水平 熟知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单位面积。 结合图形,回顾相关概念,提取相关表象(如:面积大小的估计)。 受指导的定向 会根据面积单位的个数比较面积的大小,知道图形的面积就是单位面积“量的积累”。 利用足够的单位面积测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描述 会根据已摆的单位面积的位置推测未摆的单位面积的位置和数量。 利用有限个单位面积测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自由
  定向 会理解长方形或正方形中长宽之积的量与面积的量的对应关系。 根据长和宽的数值与单位面积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算理,发现计算方法。 整合 会运用长和宽的数值与单位面积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引导整合,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思维将会经历以下的过程:
  
  以上就是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5个阶段。因此,基于范·希尔夫妇的几何教学理论,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与思考,不难设计出本课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三、聚集探究,落实教学目标
  从上文中已经了解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经历“估计——测量——推理——关联”的过程。因此,为落实“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教学目标,突破“为什么测量长和宽的长度,将它们相乘就是面积”的教学难点,一系列的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必不可少。由此,让我们聚集课堂(如图4)。
  关于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获得,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中给人这样的感觉:既然已经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通过长方形的来推理,其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其实对小学生而言,把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单列出来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可以再现公式的发现过程,可以再次体味和理解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推理能力。
  特级教师俞正强曾指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谓之“种子课”。因此,作为“种子课”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无论怎样深入讨论都不会过分。只有种好“种子”,让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积聚更多的能量,促进学生后续的“生长”。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知识,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类。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展示流程图和应用流程图进行教学,厘清计算流程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流程图;算法;应用;注意事项;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5-02  由于算法可操作性强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对学生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和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而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集合思想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要]利用来源于现实的主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是促成理性思维与人文底蕴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有温度”的情境,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赛制;自主探究;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24-02  在全国教育
[摘 要]和声课堂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出发点,力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基于差异的探究,教师要打造人人“发声”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和声课堂;主体地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10-0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增内容“利用拼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和其他同类新增内容的编排进行联系,谈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  [关键词]活动;经验;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直观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厘米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测量、估算等操作,逐步深化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关键词]操作;估测;厘米;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3-01  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但
[摘 要]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小宇宙,点燃学生的小宇宙,才能让课堂迸发不一样的能量,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前访谈学生,让学生先带着研究单进行探究后再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前访谈;探究;自主生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07-01  教育只
[摘 要]数学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促进学生的思维;观察,发散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直观 操作 实验 观察 思维 发散 促进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2  数学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加强直观演示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素材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
[摘 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题目的 “别样设计”,追求学生解题方法的“别样训练”。教学创新并非一定要追求与别人不一样的设计,而应跳出原有的固定模式。作为教师,应学会设计好的问题,把“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改为“板块式”的问题教学,从“直白教学”走向“留白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单线和零碎走向多线有系统,从而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留白;别样;课堂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严密的基础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优化设计课堂提问,布置多样化、趣味性强的作业等,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效率;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41-02  宋代朱熹的诗句“问渠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