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高职院校 “青霉素发酵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教学设计和实施,在“种子罐接种”一课具体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后评估反馈,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出情境教学过程的目标设计、学情与前端分析、技术与方案、教学策略、操作过程和评估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相一致。不仅体现教与学相为呼应、相互映射的关系,也实现了深层次的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关 键 词] 课程与教学设计;六步工作法;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84-0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这次改革的重点。目前,在职业院校中普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其特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原则为基础,不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传递,而把知识的获得视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所倡导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主导—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相一致。双主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思想(理念)是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该设计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对学生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利。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对我校高职生物制药专业“青霉素发酵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教学设计和实施,学习情境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学生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依据,以完整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每一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使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有机结合[2]。在某个具体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后评估反馈,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出情境教学过程的目标设计、学情与前端分析、技术与方案、教学策略、操作过程和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与学生行动导向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相一致,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相为呼应、相互映射的关系,也实现了深层次的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一、目标设计
种子罐接种操作是发酵工厂种子制备车间一项常用接种技术,是学生进厂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能。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和编排时,将其安排在该课程学习情境三“发酵罐的启动与发酵生产实训”任务一项下项目2内容:“种子罐的火焰封口接种技术”[3]。意图利用发酵实训室现有的两套发酵系統,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在4个发酵罐加注液体培养基、完成实消、冷却降温后,拟将三角瓶所盛装种子液,通过无菌操作,安全、规范地接入发酵罐,进行再扩大培养。该技术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该操作技术的成功实施,才能实现由液体摇瓶培养到种子罐深层培养的转化,完成种子罐液体菌种的培养任务。
上课起始,创设工作情境,向学生展示“三角瓶液体菌种→种子罐深层培养”的流程示意图,导入课题:“我们当前要着手的工作是,须将三角瓶中液体菌种转入到种子罐中培养,我们就要实施一项新的操作技術——种子罐接种操作。”
教师发放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并进行讲解。学生听取教师的讲解,分析工作任务单要求,收集相关技术资料。
二、学情与前端分析
笔者在多次实训指导中,观察到大多高职学生在独立操作时,显得准备不足,对操作程序心里没底,不敢主动上手(操作),表现出畏惧、畏难心理;总体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不高,且无菌操作的严谨性欠缺,甚而会出现操作安全隐患。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既往实操经验,有意图突出某些技术信息,作为强调和补充。这也成为学生须获得的重点资讯。
三、技术与方案(背景分析)
向学生展示两个图片特写[①盛装有菌种的三角瓶(带棉塞);②实训室种子罐顶盖及接种口部分]
进行设问:“能否像实消前加入液体培养基一样直接加入液体菌种?”
紧接设问(引导尝试性思考):“能否在打开接种口(时)状态下,绝对保证不会有外界空气入侵,即罐压(表压)不为零?”
引导尝试性思考后,找到解决上述矛盾的尝试性方案。
学生初步计划(综合利用资讯所得到的信息,结合现有条件并发挥制定者自身的才智[4],拟定工作完成方法或步骤):实操时,须执行下面两项操作:
(1)表压控制在0.02MPa(资料查阅)以下时,打开接种口,此时仍然持续向罐内通入无菌空气,保证接种口有空气从罐内持续、微量排出,且操作时间尽可能足够短。
(2)同时采取火焰封口法,作为无菌保证。
四、教学策略(设计指导方案)
有了前面的理论准备,师生开始共同进行方案设计,梳理技术细节,得出完整操作流程。
(一)操作方案设想
继种子罐的实消、冷却、保压之后……
拟写详细工作计划或实施步骤(可能有不止一个方案)。
(二)操作尝试与演练
最终决策(学生确定小组成员分工与任务进度安排,所做出的初步计划要以某种方式确定下来,可集体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1.师生配合,试行演练
火焰封口法接种操作,须多人配合完成,一则分工到位、次序井然,二则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各司其职。所以,操作前首先要进行任务分工,一人负责无菌空气的通入、排放及罐压的动态调节;一人负责接种口螺帽盖的拧取及拧入操作;还需一人持液体菌种瓶完成液体菌种的接入工作。初次演练,教师可指导2~3名学生协助配合,进行尝试性接种操作,验证接种方案的可行性,及时发现疏漏、错误并加以调整。 2.操作尝试出现问题及策略
师生的配合演练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策略。
3.学习策略指导
在演练时学生动作迟疑,对操作顺序感觉不是胸有成竹,所以师生共同作口诀归纳,便于记忆。
4.合作学习(集体讨论、共同决策:经多次模拟演练、操作尝试,师生共同研究、反复推敲、商讨总结比较成熟的接种操作方案)
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和反复练习,将种子罐接种技术单独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操作模拟项目(附带操作技能考核功能)。安排每3个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次接种操作;反复练习,交叉操作,直至熟练为止。
五、操作过程
(一)制订方案并执行(实施)
依据决策所指导操作步骤,制定实训室DS-Y-小型发酵罐火焰封口接种操作方案表,学生根据操作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二)操作过程指导与纠正(检查)
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情况随时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重新调试、运行。
六、操作任务评估及总结(评价)
检查与评价时,必须综合考虑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既要看成果,也要看考核过程。除对其操作的熟练、准确程度外,还要在工作过程中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操作、规范操作、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协作等。建立多元化評价方法,打破过去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法,建立适应情境教学的多元化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考核。
七、教学效果分析及总结
本课程设计根据工厂生产实际需求,确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布置工作任务,并对学生所面临的工作任务作要点分析,以向学生提供相关资讯;同时根据学生学情,对任务内容所涉及知识原理、技术信息作必要阐述和讲解,促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列出初步计划;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设问、剖析,激励学生思考、探究,引导他们进一步推演出更为细致、合理的工作实施计划;工作现场,紧张热烈,师生合作、共同推演、去繁就简,形成最终决策;学生分组实操(任务实施),教师做巡回检查,全过程跟踪学生实施任务情况及自我纠错能力,了解学生工作情感的变化;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适时作出全面评估。
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六步教学设计模式”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六步建构模式的教与学互动、互为基础、相互映射的良性结合,将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高度融合,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教学主战场作用,以期培养出在工作现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也充分诠释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真实内涵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申荣卫.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79-80.
[2][4]代书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发酵技术”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与实施[J].職教通讯,2014(36):66-70.
[3]韩文清,程立坤,孙霞.发酵生产原理及实训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100.
[关 键 词] 课程与教学设计;六步工作法;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84-0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这次改革的重点。目前,在职业院校中普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其特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原则为基础,不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传递,而把知识的获得视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所倡导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主导—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相一致。双主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思想(理念)是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该设计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对学生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利。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对我校高职生物制药专业“青霉素发酵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教学设计和实施,学习情境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学生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依据,以完整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每一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使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有机结合[2]。在某个具体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后评估反馈,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出情境教学过程的目标设计、学情与前端分析、技术与方案、教学策略、操作过程和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与学生行动导向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相一致,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相为呼应、相互映射的关系,也实现了深层次的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一、目标设计
种子罐接种操作是发酵工厂种子制备车间一项常用接种技术,是学生进厂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能。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和编排时,将其安排在该课程学习情境三“发酵罐的启动与发酵生产实训”任务一项下项目2内容:“种子罐的火焰封口接种技术”[3]。意图利用发酵实训室现有的两套发酵系統,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在4个发酵罐加注液体培养基、完成实消、冷却降温后,拟将三角瓶所盛装种子液,通过无菌操作,安全、规范地接入发酵罐,进行再扩大培养。该技术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该操作技术的成功实施,才能实现由液体摇瓶培养到种子罐深层培养的转化,完成种子罐液体菌种的培养任务。
上课起始,创设工作情境,向学生展示“三角瓶液体菌种→种子罐深层培养”的流程示意图,导入课题:“我们当前要着手的工作是,须将三角瓶中液体菌种转入到种子罐中培养,我们就要实施一项新的操作技術——种子罐接种操作。”
教师发放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并进行讲解。学生听取教师的讲解,分析工作任务单要求,收集相关技术资料。
二、学情与前端分析
笔者在多次实训指导中,观察到大多高职学生在独立操作时,显得准备不足,对操作程序心里没底,不敢主动上手(操作),表现出畏惧、畏难心理;总体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不高,且无菌操作的严谨性欠缺,甚而会出现操作安全隐患。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既往实操经验,有意图突出某些技术信息,作为强调和补充。这也成为学生须获得的重点资讯。
三、技术与方案(背景分析)
向学生展示两个图片特写[①盛装有菌种的三角瓶(带棉塞);②实训室种子罐顶盖及接种口部分]
进行设问:“能否像实消前加入液体培养基一样直接加入液体菌种?”
紧接设问(引导尝试性思考):“能否在打开接种口(时)状态下,绝对保证不会有外界空气入侵,即罐压(表压)不为零?”
引导尝试性思考后,找到解决上述矛盾的尝试性方案。
学生初步计划(综合利用资讯所得到的信息,结合现有条件并发挥制定者自身的才智[4],拟定工作完成方法或步骤):实操时,须执行下面两项操作:
(1)表压控制在0.02MPa(资料查阅)以下时,打开接种口,此时仍然持续向罐内通入无菌空气,保证接种口有空气从罐内持续、微量排出,且操作时间尽可能足够短。
(2)同时采取火焰封口法,作为无菌保证。
四、教学策略(设计指导方案)
有了前面的理论准备,师生开始共同进行方案设计,梳理技术细节,得出完整操作流程。
(一)操作方案设想
继种子罐的实消、冷却、保压之后……
拟写详细工作计划或实施步骤(可能有不止一个方案)。
(二)操作尝试与演练
最终决策(学生确定小组成员分工与任务进度安排,所做出的初步计划要以某种方式确定下来,可集体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1.师生配合,试行演练
火焰封口法接种操作,须多人配合完成,一则分工到位、次序井然,二则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各司其职。所以,操作前首先要进行任务分工,一人负责无菌空气的通入、排放及罐压的动态调节;一人负责接种口螺帽盖的拧取及拧入操作;还需一人持液体菌种瓶完成液体菌种的接入工作。初次演练,教师可指导2~3名学生协助配合,进行尝试性接种操作,验证接种方案的可行性,及时发现疏漏、错误并加以调整。 2.操作尝试出现问题及策略
师生的配合演练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策略。
3.学习策略指导
在演练时学生动作迟疑,对操作顺序感觉不是胸有成竹,所以师生共同作口诀归纳,便于记忆。
4.合作学习(集体讨论、共同决策:经多次模拟演练、操作尝试,师生共同研究、反复推敲、商讨总结比较成熟的接种操作方案)
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和反复练习,将种子罐接种技术单独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操作模拟项目(附带操作技能考核功能)。安排每3个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次接种操作;反复练习,交叉操作,直至熟练为止。
五、操作过程
(一)制订方案并执行(实施)
依据决策所指导操作步骤,制定实训室DS-Y-小型发酵罐火焰封口接种操作方案表,学生根据操作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二)操作过程指导与纠正(检查)
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情况随时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重新调试、运行。
六、操作任务评估及总结(评价)
检查与评价时,必须综合考虑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既要看成果,也要看考核过程。除对其操作的熟练、准确程度外,还要在工作过程中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操作、规范操作、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协作等。建立多元化評价方法,打破过去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法,建立适应情境教学的多元化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考核。
七、教学效果分析及总结
本课程设计根据工厂生产实际需求,确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布置工作任务,并对学生所面临的工作任务作要点分析,以向学生提供相关资讯;同时根据学生学情,对任务内容所涉及知识原理、技术信息作必要阐述和讲解,促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列出初步计划;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设问、剖析,激励学生思考、探究,引导他们进一步推演出更为细致、合理的工作实施计划;工作现场,紧张热烈,师生合作、共同推演、去繁就简,形成最终决策;学生分组实操(任务实施),教师做巡回检查,全过程跟踪学生实施任务情况及自我纠错能力,了解学生工作情感的变化;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适时作出全面评估。
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六步教学设计模式”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六步建构模式的教与学互动、互为基础、相互映射的良性结合,将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高度融合,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教学主战场作用,以期培养出在工作现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也充分诠释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真实内涵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申荣卫.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79-80.
[2][4]代书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发酵技术”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与实施[J].職教通讯,2014(36):66-70.
[3]韩文清,程立坤,孙霞.发酵生产原理及实训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