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学联合办学 在实践中推进中学特色发展

来源 :浦东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创办于1937年,地处浦东中心的北蔡地区,原为新区大型完中,后成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0年,学校成为上海海事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参与优青校长培养工程的校长之一,我基于学校实情,积极探索推进我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策略。《依托大学联合办学,推进中学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优青”工程实施两年多来海大附中围绕创特色高中的办学行为之思考与实践,也是我个人不断成长的见证。
  一、实践项目的背景
  校长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人,是促进教育改革创新的领军人。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校长,必须拥有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以及出色的实践能力。校长如何引领学校的发展?如何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这是每一个参与“优青”工程的校长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其实,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关键在于寻找到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即如何寻找特色,办特色学校的问题。办特色学校,培育特色学生,为社会提供特色教育服务,是每所学校都追求的目标,也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时代对教育的召唤与要求。“优青”工程是一项指向校长、指向实践、指向特色的系统培训工程,它为每位校长基于自身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之路”提供了契机。
  我校作为上海海事大学的附属中学,立足于大浦东航运、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传承学校70多年办学历史,试图在新机遇下抓住学校发展的新契机,探索出一条在高中教育中渗透航海文化精神特色的教育实践之路。高中教育中渗透航海精神文化,符合我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其特色还体现在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紧密结合的维度之上。国家经济建设对浦东新区的发展定位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而上海海事大学作为一所培养高水平航运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服务于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育才功能显而易见。合作办学,探讨高中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之早期作用与影响,将尝试为区域发展找到专业人才培育与储备的新途径,实现中学教育间接为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服务的新功能。两年多来,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以航海精神文化为特色的高中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也为下一步继续探索学校个性化发展积累了基本的经验。
  二、实践项目的推进
  (一) 备航:联合办学的筹备
  上海海事大学是国内航海教育方面的专业院校,学校以航海教育为主要特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联合办学”的思路之下,我校与海事大学成为对接的合作伙伴。学校与上海海事大学在“联合办学”的合作框架下,共同制定了项目推进的方案。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 成立合作机构,形成对接机制。得益于新区政府教育发展举措,签约前,我校就在新区教育局的直接关心下,先后两次在曹锡康局长、杨德妹副局长等领导亲自主持安排下,双方行政班子共同商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签约之后,双方进一步成立合作共建的职能机构、建立定期互访沟通机制与业务对接机制,包括双方相关单位进行对接等,这些机制的建立,事实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2. 签定书面协定,确立合作领域与内容。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出谋划策,讨论与海大的合作领域与形式,并汇成意向书与海大沟通协商,签定书面协议。根据我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目前与海大合作的领域主要在于文化融合、专家讲学、特色课程设计与指导、学生交流、信息资源支持、部分实验室资源与特色场馆开放、部分招生政策倾斜等。
  3. 传承与创新并存,明确特色定位。北中有着70多年的历史积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学校精神已溶入北中人的血液,如今一朝成为海大附中,如何借助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资源突显办学特色,如何传承与发展已有的学校文化,如何创新地找到契合点,如何将要培育的办学特色与自主合作教育的本质融合,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反复研讨与专家的指点,结合以往的学生“自主合作”素养培育成果,我们将新的办学特色定位为“航海文化教育”,并将其培育目标定为四个关键词“身心强健、勇敢进取、合作交流、科技创新”。我们认为“身心健康”是基础、“勇敢进取”是态度、“合作交流”是方法、科技创新”既是知识学习的内容与目标,也是能力培育的内容和目标。同时我们也确定了将办学特色实施的途径与航海文化教育培育的目标重点体现在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
  4. 设计实践项目,统筹组织实施。学校沿用以往大型项目管理的经验组织、实施本项目。首先制定了总的项目实施方案,其次将实践项目按照研究内容与工作条线分解成各级子课题,将项目研究纳入教师校本研修项目,动员教师全员参与,落实项目分工。此外学校还确立部分重点项目,配备较有实力的骨干教师予以攻关。同时,学校也注重对阶段实施工作的总结与展示工作,如邀请教育专家、海大教授予以指导点拨,并将3月的航海文化节设定为航海特色教育全方位总结与展示的契机。
  (二) 起航:特色发展之路的践行
  在“联合办学”框架内,我校项目组全体成员开始按照方案,围绕“航海文化”的中心来统整学校课程体系,突出航海文化教育之特色;开发与整合德育资源,内化博大航海文化之精神;开发网上航海馆,传播航海科学专业之知识;打造校园航海文化节,体味蓝色航海文化之魅力。
  1. 统整学校课程体系,突出航海文化教育之特色
  (1) 解读航海文化内涵,寻找课程开发实施契合点。在细致解读航海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将其四个培养目标“身心强健、勇敢进取、合作交流、科技创新”细化为重点培养内容,寻找契合点,开发对应的课程,或在课程实施中予以渗透落实。我们在“身心健康”、“勇敢进取”、“合作交流”、“科技创新”四个方面确定了一些重点培养项目,比如身心素质、心理素质、爱国精神、探险精神、自信心、意志力、抗挫力、交往能力、语用能力、合作能力、国际视野、科技知识、创新实践等。
  (2) 调整三类课程架构,融入航海文化教育元素。学校调整了原有的以“自主创新,和谐合作”为特色的三类课程架构,将航海文化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并加入航海专题版块“人与海洋”。具体操作如下:   基础型课程。重点选择地理、生物、政治等与航海教育易结合学科加以渗透与延展。各学科分别编写1-2课时本学科与航海文化结合的微型课程。如地理有《航海与地理大发现》,语文有《名著中的航海家》等。
  拓展型课程。我校地理、历史组在海大提供的专业支持和区教研员具体指导下,编写航海文化教育专题校本教材《劈波斩浪话航海》、《海洋研究与开发》、《航海主题介绍》,邀请海大的研究生担纲部分拓展课程的授课任务,并进一步开设“航模制作”、“游泳”等实践性较强的航海特色课程来丰富课程内容。
  研究型课程。在学生的研究型课程指南中加入“航海文化”系列主题,邀请海大研究生作为学生课题组的指导教师。师生通过多样的联系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课题的资料收集、学习、分析、探究,最终合作完成小型的研究报告,在全年级汇报、展示。
  (3) 互补课程实施优势,提升教师航海文化素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本校教师航海专业学科素养缺乏;二是外借的海大专业教师、研究生缺乏对我校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通过鼓励本校教师借阅航海类专业书籍自学、邀请海大教授对相关教师作航海文化类报告、部分课程实施教师接受航海类知识专业培训、协调海大电子图书馆对部分教师开放等举措来提高本校教师航海文化素养;对于海大来我校援助的教师,通过教学基本功的磨练、教学技能方法的研讨等活动以保证课程实施更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
  2. 开发与整合德育资源,内化博大航海文化之精神
  学校于2011年起开设“远航讲坛”,邀请海大著名教授为学生作航海文化类主题讲座,期望海大附中学子通过“远航讲坛”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爱国精神,在厚积薄发中朝着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目前远航讲坛已开设三讲:2月,海大商船学院顾维国院长的《世博励志海大豪情》;4月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首位女驾驶员海大谢洁瑛老师的《穿越南北极天堑》;10月海大教授邬惠国船长的《授命出征亚丁湾》。这些专家报告中蕴含的航海精神使学生深受感触,他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发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团结拼搏、为国奉献的航海精神。
  同时,我们利用各项学校层面的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校主办的上海市、区级别的主体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航海文化知识、丰富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航海事业的兴趣。如开发“航海主题”社会实践线路、承办2011“海大附中杯”上海市校园模型节等。
  3. 开发网上航海馆,传播航海科学专业之知识
  “海大附中网上航海馆”是在海事大学与中国航海馆学者专家的专业支持下,由我校自主开发的网络教育资源。旨在深化我校“自主立身,合作共赢”的办学理念内涵,突出我校作为海大附中的办学特色,丰富学生的航海科普知识,弘扬航海文化的精髓,拓展学校培育学生科学人文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地。我校网上航海馆力图通过整体设计,借助网络平台、影像资料、视觉体验等手段达到传播航海知识与文化的目的。网上航海馆的布局共分成六大分馆:中国航海历史馆、世界航海历史馆、船舶馆、港口与航运馆、航海文化馆、互动体验馆。对于已经建成的前三个展馆,学校陆续组织了学生讲解员志愿者队伍进班级讲解,充分利用这一网络资源实施航海文化教育。
  4. 打造校园航海文化节,体味蓝色航海文化之魅力
  学校将每年的3月定为航海文化节,力图通过精心设计将其打造成突显航海教育的特色品牌,塑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品位,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效;使其成为海大附中师生尽享蓝色文化的盛典,尽展才艺活力的舞台;让其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文化的一部分。2011年3月,主题为“走近航海,畅想未来”的首届航海文化节隆重举办,文化节由四个环节组成:海洋特色课程教学展示、德育实践展示、学科竞赛、大型文艺表演,整场活动组织有序、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获得多方赞誉。
  三、项目的特色初显
  “优青”工程从一开始就给校长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即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找到一个突破点,并且需要把它落实到“一个做事的实践项目上”。在“联合办学”的思路下,我校找到了以“航海文化精神”为特色的突破点,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并且扎扎实实地作为一个“做事的实践项目”来落实。经过“备航”、“起航”阶段,学校的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初显成效。
  1.学校航海文化教育受社会普遍认同与赞誉
  航海文化节作为我校创建办学特色航程中的初次航行,它不仅是我们全体海大附中师生体味蓝色航海文化魅力的盛典,更是我校一年多来创建航海文化特色教育的全方位成效展示。出席首届航海文化节的领导对我校的航海文化教育作了充分肯定:浦东新区教发院程红兵院长评价“海大附中以航海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很有价值和意义,成功的教育是给学生一个梦,而海大附中恰是用航海文化教育、航海文化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梦!”;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安呈瑶先生赞誉“海大附中的航海文化教育在高中教育领域很有特色,学校用独特的办学行为践行着‘敢为人先,不畏艰险’的航海精神”。同时,通过一年多来持续的打造、多渠道的宣传,我校的航海文化教育也逐渐成为学校特色品牌,为周边社区及区域内同行所知晓和传播。
  2.学校决策与执行团队对航海文化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
  随着实践项目的实施推进,学校以校长为核心的决策团队、以教师为主的执行团队对航海文化教育的理解、对特色教育育人目标的定位也更为深入。与海大合作初期,因为只狭隘地关注到海大是一所培育航海专业人才的高校,能提供的只是航海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对于如何借助海大资源培育学校特色,我们都相当困惑。随着合作深入,当我们将培育特色的视角拓展为宏大的航海文化教育,并对其内涵进行解构时,我们才发现其博大精深,几乎与中学各门学科有关联,可以融合至学校目前大多数的德育项目中。实施航海文化特色教育,未必将所有学生培育成航海事业人才,而是期望航海家的精神、航海文化的内涵能在所有海大附中学子身上予以体现,通过提供其丰富的学习经历,积极的价值引领,拓展其视野,激发其志趣,为其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因此我校实施航海文化教育本质还是在基础教育的范畴内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   3. 学生整体航海文化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
  航海文化教育实施一年多来,实际是经历了一场航海文化的“启蒙运动”,大大提升了学生整体的航海文化素养。通过学校提供的丰富的航海类特色课程、专业的网上航海馆知识介绍,航海特色线路考察活动、海大校园的观摩、航海文化节的参与、航海类学科竞赛的参与、航海特色课题的研究、远航讲坛的讲座等,学生得到了航海知识的灌溉、航海精神的引领、航海文化的熏陶、航海志趣的激发,因此对蓝色航海文化探究的兴趣明显提升,整体航海文化素养提高。
  4. 学校的课程门类更为丰富,教师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借助实践项目开展,我校进一步统整课程体系,融入航海元素,开发特色课程,学校的课程门类更为多样,课程开设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逐步形成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北中特色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航海原本是一块很少触及的专业领域,与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几乎没有交集,应该说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与对航海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比学生多多少。通过参与实践项目、解读航海文化内涵、参与航海专题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组织渗透航海文化元素的学科竞赛、听取航海类专业报告、阅读航海文化类专业书籍等,教师的航海文化知识得以丰富,航海文化素养有很大的提高,对航海文化特色教育的理解也更深刻,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也得到长足进步,对学校创建特色高中发展目标也更为认同。
  5. 提升校长统领学校整体发展的能力
  通过历时两年的“优青工程”系统学习培训和持续的学校管理实践,作为校长的我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拓展办学的视野,优化学校管理的策略。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过程中,通过理清思路,把握轻重,摆正主次,找准学校发展的新动力,增强作为校长的思考力与洞察力;在认真落实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通过规划学校发展愿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打造学习共同体、提升学校群体的凝聚力,增强校长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在认真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基础上,通过指导教师设计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机制、打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平台,提升校长的专业引领能力。项目实施的两年,是作为校长的我不断向专业型校长目标成长的两年,也是我的管理智慧、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两年。
  四、学校特色发展之路的进一步思考
  自参与“优青”工程以来,学校的特色实践项目已经积累诸多经验。在本期“优青”工程即将进入尾声之际,回望学校“航海精神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可供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可以说,以“航海精神文化”为学校特色的北蔡中学发展之路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如:在以后的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设计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做好项目成效的反馈工作,为项目的推进与完善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联合办学”机制,找到更好的培育自身特色的方式方法与突破口,充分彰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作效应等。北中的航海之行才刚刚起锚,我们将向着碧波继续前行!
其他文献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愉快而简单的。”这是笔者对好教师最简单的理解。揣摩到初中生正式学习文言文时既好奇又畏惧的心理,笔者在课堂上做了些尝试,努力让学生在每节文言课上都能享受到这些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盛宴,让学生享受课堂,而不是枯燥的“之乎者也”。  虽然文言文的表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觉得生疏甚至别扭,但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在情感上与今天的我们有着相通之处,仍然能让我们产生心灵
期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我校学生总数的58.96%。他们的英语成绩对我校英语教学整体成绩的提高造成巨大的影响,并已经成为阻碍我校教学成绩领先的瓶颈。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缩短和平行班之间的差距,是所有英语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他们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方面: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习惯不好;2.基础总体比较差,有的学生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有的只相当于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3.
期刊
一、单元拓展课的缘起  语文教学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困境:教师的“独角戏”和师生的“二人转”很精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令“听说读写”,可谓训练有素,但很快就会“审美疲劳”,转瞬即忘。一篇课文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被另一篇课文所“覆盖”,同样类型的课文往往教法雷同,周而复始,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能否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给学生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
期刊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二期课改的要求。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课的特点是学生思维活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办法只能是加强教学的预设。本学期我的实践也证实这一点。  下面,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和判定定理2这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计思路 
期刊
一、课程开发背景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它指出了当前一些课程存在的问
期刊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怎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
期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常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赞扬,或指出其价值,或指出思考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便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答问的评价和调控。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堂回答有不少通病:发言条理不清者有之;答不完整,照本宣读者有之;只说大概,缺乏深刻领会者有之;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者有之。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不高。对此情况,教师应及时调控、点拨、指导,加强训练。不要因为回答
期刊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也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它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就列出了汉语拼音的要求:1.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
期刊
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由于受到个人魅力以及性格的影响很难传授。在新课程改革下,在教学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以往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局限,通过关注学生、关注新课引入,关注教学反思
期刊
教师几乎每堂课都要提问,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课堂提问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著名教育家泰德·雷格分析了一千名教师的问题,把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做了三种分类。  第一类是检查知识和理解类问题:对文本进行事实性的表层理解,根据短时记忆或者查看课文找答案。例如:Who found the dinosaur eggs?此类问题占35%。  第二类是管理类问题: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准备和完成情况,发出指令——检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