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验的基础上,新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新的教材也已经诞生,对照人教版(1993年4月第一版)三年制课本第二册《一面》这篇文章课后练习和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一面》这篇文章的课后练习,你会惊奇地发现,后者的课后练习明显减少了,在练习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降低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练出成效,那才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下面就结合课文《一面》和《驿路梨花》,谈一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保留了课后练习的主体性
我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时,从阅读课文开始,到课后作业的处理,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进行的,那是因为:⒈刚参加工作,没有教学经验。⒉那时的考试也经常出课后的练习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偶尔产生了一些想法,在教研活动时就提出来了,双方往往会发生激烈的争论,处理的办法归结为一句话:咱们不要争论了,回去看一看教学参考书上对这个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大胆的人会说:参考书上的说法,也不是全对。反对的人会说:改考卷的时候,还是以参考书上说的内容为依据。在那个时候,惟参考书是从,是常有的事情,这也是迷信专家的标志。
人教版(1993年4月第一版)三年制课本第二册第50页分三个层面(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共设置了7个问题,学生要做大量的练习;新课本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第三册第46页,共设置了四个问题,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吸收了原来教材课后练习中最精华的部分:例如有关外貌描写的部分(阅读课文,填写下表),口头介绍“镜头”的部分(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揣摩语言运用好处(回忆性文章常常蕴含作者的深情,仔细阅读课文,体会加点的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共设置了四个问题,比原来课本多了三个问题)的部分,都留下来了,学生不用在大量的练习题中纠缠,这样可以腾出时间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把握课文,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注重了课后练习的整体性
从练习上看,增加了口头表达的内容,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第46页第一题为“阅读全文,简要复述‘我’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上“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精神,实际上,编书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个要素进行复述,只要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行了,这个问题,比原来设置的第一题“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⒈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⒉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词语。⒊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科学一些,它要求学生从一个整体角度上来审视这篇文章,如果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那么在自己的脑海里,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不至于形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以上是从整体上进行训练,下面是从点的深入方面进行训练的,例如,“口头介绍下列‘镜头’(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这样的好题,实质上训练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语言积累的路径,如此点面结合,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能力肯定会上升一个台阶。
三、降低了课后练习的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有关“标点符号”的论述是“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使用,而不是机械地去背诵一些规则、用法。
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课后练习删掉了原来困难的部分,即人教版(1993年4月第一版)三年制课本第二册第52页的破折号的用法,设置这样的题目,教师的争议最大,难度也最高,对于一个13、14岁的孩子,给他们讲解这些内容,他们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导致的结果是仅仅让他们记住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到考试的时候,比赛的内容实质是看谁的记忆力最好。其实学生不理解这些内容,记忆的时间肯定就短暂,回答不出来,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语文的难度,别的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新课本编纂者删去了这个练习,删得好,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应用的精神。
四、建议增加课后练习的开放性
建议这套教材的编纂者,留下人教版(1993年4月第一版)三年制课本第二册第52页上“试用由远到近,从粗到细的写法写一位老师和同学的肖像”。学生做这个试题,最好能够像书上那样,也分三次去描写。
因为在整个初中语文课文体系中,《一面》这篇文章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外貌描写更是有独到之处,第一次是远距离观察,看得粗糙,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第二次是近距离精雕细刻,当然看得就清楚了,印象自然也深刻些;到了第三次那是零距离的工笔细琢,这三次描写是动态的。当读者把作者所提供的内容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先生的形象就丰满厚实起来了,神态就完全矗立在了读者的心目中,那头发“精神抖擞”的直竖,胡须的隶体“一”字,配合到一起,它是那样的打眼,更是那样的传神,先生的形象一下子就冲进了读者的脑海中,想抹也抹不掉。
除了外貌描写外,《一面》文章后半部分,写“一面”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也比较特别,都有学习模仿的必要,如果能够加上这个问题,“写”这个环节就补充上去了,那么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就都落在了实处,这也体现了学习课文的例子,学生跟着模仿写作的一贯做法。
五、关注了课后练习的人文性
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第39页(《驿路梨花》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馆,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像这样的试题就没有标准答案,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只是笼统地说: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这实际上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人性回归的具体表现,“无私奉献”不仅仅应该受到人们的称赞,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推崇,这无可厚非,可是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馆,勤劳致富,也不应该受到人们的诟病,不要忘记小姑娘虽然开起了旅馆,可是,她还是在“勤劳致富”的框架内。
通过对两套教材课后练习的对比发现,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教材课后练习明显是少了,我们怎样利用好这些内容,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
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教材更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训练,人文主义的关怀,处处体现着新的理念,渗透着新的精神,凝聚着编纂者辛勤的汗水,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光环的照耀下,打造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崭新天地来,这才是最高和最好的追求,让我们都行动起来,托起语文教学美好的明天吧!
一、保留了课后练习的主体性
我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时,从阅读课文开始,到课后作业的处理,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进行的,那是因为:⒈刚参加工作,没有教学经验。⒉那时的考试也经常出课后的练习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偶尔产生了一些想法,在教研活动时就提出来了,双方往往会发生激烈的争论,处理的办法归结为一句话:咱们不要争论了,回去看一看教学参考书上对这个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大胆的人会说:参考书上的说法,也不是全对。反对的人会说:改考卷的时候,还是以参考书上说的内容为依据。在那个时候,惟参考书是从,是常有的事情,这也是迷信专家的标志。
人教版(1993年4月第一版)三年制课本第二册第50页分三个层面(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共设置了7个问题,学生要做大量的练习;新课本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第三册第46页,共设置了四个问题,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吸收了原来教材课后练习中最精华的部分:例如有关外貌描写的部分(阅读课文,填写下表),口头介绍“镜头”的部分(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揣摩语言运用好处(回忆性文章常常蕴含作者的深情,仔细阅读课文,体会加点的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共设置了四个问题,比原来课本多了三个问题)的部分,都留下来了,学生不用在大量的练习题中纠缠,这样可以腾出时间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把握课文,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注重了课后练习的整体性
从练习上看,增加了口头表达的内容,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第46页第一题为“阅读全文,简要复述‘我’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上“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精神,实际上,编书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个要素进行复述,只要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行了,这个问题,比原来设置的第一题“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⒈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⒉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词语。⒊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科学一些,它要求学生从一个整体角度上来审视这篇文章,如果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那么在自己的脑海里,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不至于形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以上是从整体上进行训练,下面是从点的深入方面进行训练的,例如,“口头介绍下列‘镜头’(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这样的好题,实质上训练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语言积累的路径,如此点面结合,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能力肯定会上升一个台阶。
三、降低了课后练习的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有关“标点符号”的论述是“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使用,而不是机械地去背诵一些规则、用法。
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课后练习删掉了原来困难的部分,即人教版(1993年4月第一版)三年制课本第二册第52页的破折号的用法,设置这样的题目,教师的争议最大,难度也最高,对于一个13、14岁的孩子,给他们讲解这些内容,他们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导致的结果是仅仅让他们记住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到考试的时候,比赛的内容实质是看谁的记忆力最好。其实学生不理解这些内容,记忆的时间肯定就短暂,回答不出来,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语文的难度,别的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新课本编纂者删去了这个练习,删得好,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应用的精神。
四、建议增加课后练习的开放性
建议这套教材的编纂者,留下人教版(1993年4月第一版)三年制课本第二册第52页上“试用由远到近,从粗到细的写法写一位老师和同学的肖像”。学生做这个试题,最好能够像书上那样,也分三次去描写。
因为在整个初中语文课文体系中,《一面》这篇文章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外貌描写更是有独到之处,第一次是远距离观察,看得粗糙,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第二次是近距离精雕细刻,当然看得就清楚了,印象自然也深刻些;到了第三次那是零距离的工笔细琢,这三次描写是动态的。当读者把作者所提供的内容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先生的形象就丰满厚实起来了,神态就完全矗立在了读者的心目中,那头发“精神抖擞”的直竖,胡须的隶体“一”字,配合到一起,它是那样的打眼,更是那样的传神,先生的形象一下子就冲进了读者的脑海中,想抹也抹不掉。
除了外貌描写外,《一面》文章后半部分,写“一面”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也比较特别,都有学习模仿的必要,如果能够加上这个问题,“写”这个环节就补充上去了,那么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就都落在了实处,这也体现了学习课文的例子,学生跟着模仿写作的一贯做法。
五、关注了课后练习的人文性
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第39页(《驿路梨花》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馆,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像这样的试题就没有标准答案,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只是笼统地说: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这实际上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人性回归的具体表现,“无私奉献”不仅仅应该受到人们的称赞,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推崇,这无可厚非,可是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馆,勤劳致富,也不应该受到人们的诟病,不要忘记小姑娘虽然开起了旅馆,可是,她还是在“勤劳致富”的框架内。
通过对两套教材课后练习的对比发现,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教材课后练习明显是少了,我们怎样利用好这些内容,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
人教版(2001年3月第一版)四年制课本第三册教材更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训练,人文主义的关怀,处处体现着新的理念,渗透着新的精神,凝聚着编纂者辛勤的汗水,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光环的照耀下,打造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崭新天地来,这才是最高和最好的追求,让我们都行动起来,托起语文教学美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