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下的“语用”观念下的语文低年段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低年段教学就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那么简单,至于文本独特的语用价值发掘与使用,基本上是中高年段的学习任务,低年段文本因简单而不易操作。在低年级尝试的学生当“小老师”的“生本课堂”,以生为本,让思于生,注重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以学为中心”“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孩子的学习潜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关键词]生本课堂;以生为本;让思于生;言语实践;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59-03
最近,有位青年教师在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了解到这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她认为除了朗读感悟文本内涵、识字写字及背诵课文外,几乎没有什么可教的,更谈不上“语用”的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
于是她找到了我,诚恳地请教我—— 一名长期执教中高年段的语文教师。实话说,虽然我经常深入低年段语文课堂听课、调研或被选为教学竞赛评委,但我并未直接从事低年段的语文教学。
在深入钻研过教材之后,我就到她班上了一堂课。沒想到,这节课,给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当“小老师”——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教学伊始,我板书好题目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疑问吗?”很快,学生就有了“谁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两个主要问题。
接着,我笑着问:“下面,你们的语文老师一般教什么?”孩子们抢着说:“老师教我们生字词。”“教我们写字。”“让我们读书。”
我肯定孩子们平时观察仔细、记忆力好。孩子们那天真烂漫、清澈如水般的眼睛,注视着我。看着孩子们兴奋激动的神情,突然,我话锋一转,对孩子们说:“你们想当语文老师吗?”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当语文老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会教给同学们不一样的有用的‘语文’。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我进一步激励。
“敢!”话音未落,孩子们小手如林。
“现在你们就是小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我在课文中有什么新发现?并且是我们语文学习有用的内容。比一比,哪位小老师眼睛最亮、教得最好!”
孩子们边读边画,时而托腮作沉思状,时而用笔写着什么。
时间不长,小手陆续举起,于是有了以下的交流:
生1:老师我发现,“问、变、睡在、游入、穿梭、歌唱、眨眼、举着、嬉戏......”这些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我大声鼓励他:“你第一个发言,真勇敢!你的发现有价值,的确有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纷纷发言。
生2:我发现有一些数量词,如,一片绿叶,一条小鱼,一只蝴蝶,一只蝈蝈,一柄大伞。这些数量词应该记牢。
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生3:我发现了和“透明的雨滴”类似的词语,如:清凌凌的小河、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小小的荷塘,大大的荷叶。
我向他竖起大拇指。
生4:课文把夏天当作小姐姐,还把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荷叶当作人来写。他们和我说话,感到亲切自然。
“你真了不起!你真的有一双慧眼!”我不禁赞叹道。
生5: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我发现,都是“我想变 , 。”
生6赶紧补充: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和前面不一样,是“我想变 ”。
“你观察得真仔细,真会发现。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你会用‘我想变 , 。’说几句话吗?”我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在运用“我想变 , 。”说话的言语实践中,引导孩子在用中积累典型语言表达句式。
孩子们交流(略)。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还有新发现吗?”我环顾左右。
孩子们互相对视,一言不发。
“不着急,再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会有新的发现!”我继续鼓励孩子们。
只一小会儿,就有人举起了手。
“我发现,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等,说明我喜爱夏天,热爱大自然。”
“课文最后两段告诉我们,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原因,我变成大大的荷叶像一柄大伞举着,小鱼在荷叶下嬉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
“课文前面,说我想变透明的雨滴、小雨、蝴蝶等表现自己的快乐和自由自在,写得不多。后面写得具体,不但说我变成大大的荷叶像一柄大伞,还说了大大的荷叶给小鱼和雨点带来快乐。我明白了,不仅自己快乐,还给别人带来快乐!”
话音未落,我情不自禁鼓掌,在我的带动下,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刚才几个发言的孩子,小脸因激动而泛出红晕。
“我还发现,大大的荷叶不仅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还给他人带来快乐,因为最后是......”孩子的话让那位青年教师显露出目瞪口呆,显露出不敢相信的神情。
我就坡下驴,及时拓展,决定围绕课文最后“......”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话,要求尽量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典型句式。
“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我深情地诵读着。
孩子们接龙游戏般,边想象,边叙说着:
“小虾来了,在荷叶下捉迷藏,” “青蛙来了,蹲在荷叶上唱歌,”
“蜻蜓来了,在荷叶上舞蹈,”
......
“我想变成挺拔的大树,为人类遮阳避雨,带给人们清新的空气,美化环境,让人类生活美好、幸福!”
和青年教师同感,我不禁惊叹于孩子们的表现。我知道,此时此刻,任何语言也无法形容内心的感触。我激动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真的很棒!你们个个都是小老师!请为自己大声点赞!‘我真棒’!”
“我真棒!”“我真棒!”“我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
我知道,今天这一课,将铭刻在孩子内心深处;我也明白,今天这一课,不仅震撼着那位青年教师的心灵,带给我深深地感动,还给予了我们深层次地思考。
孩子是为师者的小老师——孩子的学习潜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1.生本课堂——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做到四突出:.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纵观整节课,不难看出,笔者始终将学生推向学习前台,变教师费力“教”为学生主动“学”(自学、互学即集体交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当然学得“高效”——超乎教师想象。
2.让思于生——发展学生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中思,思中学”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合作中交流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关键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超越教师,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善于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课堂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上教学中,我先后两次启发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首先,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疑问吗?很快,学生就有了“谁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两个主要问题。
接着,我利用孩子想当小老师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激励学生:“当语文老师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会教给同学们不一样的有用的‘语文’。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现在你们就是小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我在课文中有什么新发现?并且是我们语文学习有用的内容。比一比,哪位小老师眼睛最亮、教得最好!”
当小老师的内驱力促使孩子深入研读文本,并积极思考,认真仔细地“发现”文本中“有用”的语文(即语用价值)。在文本“语用”价值不断被发掘的进程中,孩子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3.聚焦语用——重视言语实践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踐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主要有“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做中学”“教别人”等学习方式。其中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语文学习,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语用),是学中用,是用中学。简言之,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同理,只有在言语(语文)实践中才能学会言语(语文)。
以上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创设“争当小老师”课堂言语实践活动,围绕“发现文本中‘有用’的语文”这一话题,在自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孩子们对话交流,在思维火花的激烈迸射中,孩子们一面展示着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同时,认真倾听同伴们的思维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中,有选择性的重构、内化语言(包括具体文本语言,特殊的表达句式及语言表达规律),同时还共享学习同伴们的思维方式与成果,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4.教师角色华丽转身——不是演员,而是幕后导演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人类五种需求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出色的导演”,需要教师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不但将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上,而且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合理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有效组织言语实践活动,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演员,不再是“我教你学”,更不会有“同学们要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而应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给他一个舞台,还你一个惊喜。”
没想到,一个看似无意的“当小老师”“教别人”的言语实践安排,竟生成如此的精彩!
“以学为中心”,“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孩子的学习潜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生本课堂;以生为本;让思于生;言语实践;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59-03
最近,有位青年教师在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了解到这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她认为除了朗读感悟文本内涵、识字写字及背诵课文外,几乎没有什么可教的,更谈不上“语用”的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
于是她找到了我,诚恳地请教我—— 一名长期执教中高年段的语文教师。实话说,虽然我经常深入低年段语文课堂听课、调研或被选为教学竞赛评委,但我并未直接从事低年段的语文教学。
在深入钻研过教材之后,我就到她班上了一堂课。沒想到,这节课,给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当“小老师”——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教学伊始,我板书好题目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疑问吗?”很快,学生就有了“谁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两个主要问题。
接着,我笑着问:“下面,你们的语文老师一般教什么?”孩子们抢着说:“老师教我们生字词。”“教我们写字。”“让我们读书。”
我肯定孩子们平时观察仔细、记忆力好。孩子们那天真烂漫、清澈如水般的眼睛,注视着我。看着孩子们兴奋激动的神情,突然,我话锋一转,对孩子们说:“你们想当语文老师吗?”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当语文老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会教给同学们不一样的有用的‘语文’。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我进一步激励。
“敢!”话音未落,孩子们小手如林。
“现在你们就是小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我在课文中有什么新发现?并且是我们语文学习有用的内容。比一比,哪位小老师眼睛最亮、教得最好!”
孩子们边读边画,时而托腮作沉思状,时而用笔写着什么。
时间不长,小手陆续举起,于是有了以下的交流:
生1:老师我发现,“问、变、睡在、游入、穿梭、歌唱、眨眼、举着、嬉戏......”这些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我大声鼓励他:“你第一个发言,真勇敢!你的发现有价值,的确有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纷纷发言。
生2:我发现有一些数量词,如,一片绿叶,一条小鱼,一只蝴蝶,一只蝈蝈,一柄大伞。这些数量词应该记牢。
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生3:我发现了和“透明的雨滴”类似的词语,如:清凌凌的小河、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小小的荷塘,大大的荷叶。
我向他竖起大拇指。
生4:课文把夏天当作小姐姐,还把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荷叶当作人来写。他们和我说话,感到亲切自然。
“你真了不起!你真的有一双慧眼!”我不禁赞叹道。
生5: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我发现,都是“我想变 , 。”
生6赶紧补充: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和前面不一样,是“我想变 ”。
“你观察得真仔细,真会发现。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你会用‘我想变 , 。’说几句话吗?”我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在运用“我想变 , 。”说话的言语实践中,引导孩子在用中积累典型语言表达句式。
孩子们交流(略)。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还有新发现吗?”我环顾左右。
孩子们互相对视,一言不发。
“不着急,再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会有新的发现!”我继续鼓励孩子们。
只一小会儿,就有人举起了手。
“我发现,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等,说明我喜爱夏天,热爱大自然。”
“课文最后两段告诉我们,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原因,我变成大大的荷叶像一柄大伞举着,小鱼在荷叶下嬉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
“课文前面,说我想变透明的雨滴、小雨、蝴蝶等表现自己的快乐和自由自在,写得不多。后面写得具体,不但说我变成大大的荷叶像一柄大伞,还说了大大的荷叶给小鱼和雨点带来快乐。我明白了,不仅自己快乐,还给别人带来快乐!”
话音未落,我情不自禁鼓掌,在我的带动下,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刚才几个发言的孩子,小脸因激动而泛出红晕。
“我还发现,大大的荷叶不仅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还给他人带来快乐,因为最后是......”孩子的话让那位青年教师显露出目瞪口呆,显露出不敢相信的神情。
我就坡下驴,及时拓展,决定围绕课文最后“......”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话,要求尽量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典型句式。
“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我深情地诵读着。
孩子们接龙游戏般,边想象,边叙说着:
“小虾来了,在荷叶下捉迷藏,” “青蛙来了,蹲在荷叶上唱歌,”
“蜻蜓来了,在荷叶上舞蹈,”
......
“我想变成挺拔的大树,为人类遮阳避雨,带给人们清新的空气,美化环境,让人类生活美好、幸福!”
和青年教师同感,我不禁惊叹于孩子们的表现。我知道,此时此刻,任何语言也无法形容内心的感触。我激动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真的很棒!你们个个都是小老师!请为自己大声点赞!‘我真棒’!”
“我真棒!”“我真棒!”“我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
我知道,今天这一课,将铭刻在孩子内心深处;我也明白,今天这一课,不仅震撼着那位青年教师的心灵,带给我深深地感动,还给予了我们深层次地思考。
孩子是为师者的小老师——孩子的学习潜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1.生本课堂——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做到四突出:.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纵观整节课,不难看出,笔者始终将学生推向学习前台,变教师费力“教”为学生主动“学”(自学、互学即集体交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当然学得“高效”——超乎教师想象。
2.让思于生——发展学生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中思,思中学”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合作中交流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关键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超越教师,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善于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课堂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上教学中,我先后两次启发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首先,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疑问吗?很快,学生就有了“谁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两个主要问题。
接着,我利用孩子想当小老师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激励学生:“当语文老师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会教给同学们不一样的有用的‘语文’。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现在你们就是小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我在课文中有什么新发现?并且是我们语文学习有用的内容。比一比,哪位小老师眼睛最亮、教得最好!”
当小老师的内驱力促使孩子深入研读文本,并积极思考,认真仔细地“发现”文本中“有用”的语文(即语用价值)。在文本“语用”价值不断被发掘的进程中,孩子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3.聚焦语用——重视言语实践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踐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主要有“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做中学”“教别人”等学习方式。其中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语文学习,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语用),是学中用,是用中学。简言之,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同理,只有在言语(语文)实践中才能学会言语(语文)。
以上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创设“争当小老师”课堂言语实践活动,围绕“发现文本中‘有用’的语文”这一话题,在自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孩子们对话交流,在思维火花的激烈迸射中,孩子们一面展示着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同时,认真倾听同伴们的思维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中,有选择性的重构、内化语言(包括具体文本语言,特殊的表达句式及语言表达规律),同时还共享学习同伴们的思维方式与成果,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4.教师角色华丽转身——不是演员,而是幕后导演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人类五种需求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出色的导演”,需要教师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不但将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上,而且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合理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有效组织言语实践活动,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演员,不再是“我教你学”,更不会有“同学们要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而应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给他一个舞台,还你一个惊喜。”
没想到,一个看似无意的“当小老师”“教别人”的言语实践安排,竟生成如此的精彩!
“以学为中心”,“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孩子的学习潜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