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诚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學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有效性达到最高化。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 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 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这样的语文教学毋庸置疑也是高效的。
  
  
其他文献
摘要:低年级孩子缺乏理性思维,他们爱活动、坐不住,纪律性不强。通过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及研究发现,根据他们生理、心理特点把纪律意识融进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培养,效果很好。同时,树立多种榜样,形成评价机制,注重家校沟通都是培养学生纪律性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一年级—纪律—调查分析—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他们记忆力好,形象思维能力强。
品德课程有三大特点:即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其中活动性就是一大特点。课程还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也都在努力通过展开活动来实施教学。因为活动能比较容易、顺利地让学生融入情境,真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与他人(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并产生思考,获得认知;进行积极的反思,提高道德素质,收获
摘要: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情感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效率,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做?一、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和民主的氛围;二、积极开展情景教学;三、增强课堂互动;四、因材施教、因生施教。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感价值; 情
為了便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的更新,按照学校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期末测试卷,进行分析,找准学生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能力方面有哪些欠缺,以便调整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语文试卷分析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日趋科学规范,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每次学生的语文考试答卷中,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学生学
内容摘要:“五环”语文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探疑,整个课堂做到最大优化,活而不乱,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关键词 :新课改 “五环”语文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课改新气象,广大语文教师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之中,各种新教法应运而生。摒
摘要:新课改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做了重大调整,对思品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分析目前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在“新课改”形式下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思品教学,方法改革    “新课改”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这个大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也越来越倍受关注。众所周知,初中思品课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教师的角色地位由课堂的“霸主
许多高一新生刚到高中时会认为自己在初中的英语还不错,稍微一用心就能考八九十分。然而,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有举步维艰、无所适从的感觉。显然这是没处理好初、高中英语衔接造成的。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否处理好初、高中衔接直接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影响高一新生英语学习过渡的原因  1.学
【摘要】选好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现在小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米下锅。本文便是根据这个现象分析了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枯燥,没有生活积累;二是积累素材不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今日发现,今日感悟;三是孩子对生活缺乏好奇心;四是学生缺乏批判思维。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语文教材、关注时事新闻、关注阅读几个方面去积累素材。  【关键词】素材积累素材缺乏原因解决办法    
所谓“前理解”,是指学生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给学生对话造成困难。学生个体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将有力地影响着当前“对话”的进行,因此阅读对话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充实“前理解”。  一、扩充背景资料,美在对话有深度。   “前理解”构成了理解者的视野,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其“前理解”。教材中,有很多古诗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诗意,课堂教学更加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资源的开掘更深更广,课堂容量更大,教学形式更趋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也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现象,使语文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与新课程貌合神离,课堂教学实效性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无效语文课堂教学之现象  (一)课堂内容过“全”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