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枝江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4万亩,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0.8万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争当宜昌沿江突破排头兵、建设湖北新兴工业强市”为目标,依托农业资源,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市跨越的发展道路,被新华社誉为“枝江模式”。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3亿元,增长17.4%;实现全地域财政收入8.8亿元,增长45.7%;规模工业总产值94亿元,增长29.5%。我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前10位。
一、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大市”,构建工业强市产业支撑
思路决定出路。与全省大多数农业县(市)一样,枝江既无矿产资源禀赋,又无城郊发展之利,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我们曾经面临农业县(市)要不要发展工业、如何发展工业的困惑。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的指导思想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农业资源优势,破除“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不把农业当包袱,而是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和举措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了工业与农业互补互动,变资源的短缺性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增强龙头牵引力。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大市目标,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并举,枝江酒业、华润雪花、香港奥美、湘宜水产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粮食、油脂、棉花、果蔬、水产五大产业群,规模企业达到70家,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枝江酒业集团集聚规模企业16家,集生产、包装、销售于一体,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收1.6亿元,产销规模连续八年位居湖北第一,销售额连续六年蝉联中国白酒十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产销规模将达到50亿元。奥美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卫材出口龙头企业,先后投资5亿元进行三次扩规,今年销售收入可达4亿元、创汇1500万美元,三期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10亿元、利税8000万元、创汇3000万美元。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龙头企业完成产值52.5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企业的60%、65.7%。
2、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增强龙头竞争力。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实施技改贴息等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争创精品名牌。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不断增强龙头竞争力。枝江酒业集团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枝江”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内第一大啤酒公司华润雪花啤酒落户我市后,三年三大步,每年新上10万吨,今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万吨,可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过亿元。“今贝”牌花生奶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税收600万元,仅湖南市场就销售1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
3、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龙头带动力。围绕龙头企业生产需求,突出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建好企业“第一车间”。全市建成优质粮棉油、水产、水果等五大产业基地近100万亩。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33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合同,带动市内外基地80多万亩。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生产出口企业鸿新公司年加工果蔬10万吨,带动安福寺镇人均增收108元。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0个,培育农村经纪人1万多人,辐射带动9万多农户。其中水产品协会网络渔民8000多户、3万多人,带动全市11万亩基地及周边渔民生产,协会组织鲜鱼销往全国22个省市和港澳地区,已占有重庆市90%的市场份额。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万余人;带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达到5143元,居全省前列。
二、创新招商方法,着力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壮大工业强市发展主体
开放是区域发展的先导。大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培育引进大企业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紧紧围绕“12166”(到2011年培育1家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6家税收过亿元的企业、6家上市企业)目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借助外力求发展。
1、建立“三项制度”,多元立体招商。一是建立招商引资和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招商引资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12名市“四大家”领导任副主任,市直经济主管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四大家”班子成员投身招商引资第一线,实行“一岗双责”,既抓统筹协调,又抓具体项目,始终保持一个声音,一门心思、一股干劲抓招商。二是建立招管分离制度。招商局集中精力抓招商,开发区全力以赴搞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市级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既让项目引得来,又让项目建得快。励创化工、海吉食品等一批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开工、当年竣工投产。三是建立督办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各镇及市直部门的招商积极性,对项目建设实行一月一督办、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年终结硬账。坚持“地方发展靠招商,干部评价看发展”,重奖重用招商功臣。近年来,全市提拔重用招商引资实绩突出的干部20余名,其中推荐进市级领导班子的5名,提拔担任市直部门及乡镇党政一把手的11名。
2、实现“四大转变”,坚持标准选商。一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主攻“好、大、中、外”项目,着力引进税收贡献率高和效益好的大企业、中字头企业,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严格项目准入,对环保要求不达标的一律拒之门外。近年来先后谢绝7个环评不达标的亿元投资项目。通过招商“选”资,培育了工业骨干,增强了发展后劲。迅达科技、南辉电子、浩博特墙纸、旺家纺织、万联人造板等一批企业落户枝江后,成为市域工业的骨干支撑。三宁与晋煤合作投资12亿元的煤化工项目,今年10月建成投产。明年,三宁公司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税收突破1亿元;投资58亿元的100万吨二甲醚项目正式启动,建成后销售收入将过百亿元、利税20亿元。迅达公司年产沼气灶具300万套,销售收入8亿元、税收30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是全国最大的沼气灶具生产企业。浩博特墙纸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墙纸生产企业。2007年,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年税收过100万元的37家,枝江酒业、三宁化工、迅达科技等6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二是由遍地开花向重点区域转变。建立上海、绍兴、温州、东莞四大招商窗口,每个窗口由1名市领导带队,1名科级干部负责,组建3-4人工作专班,划拨专项经费,长年驻守招商。每个窗口每年引进1个投资过亿元、2个投资过5000万元、3个投资过3000万元的项目。积极探索代理招商,与美国亚利桑那州驻香港办事处林肯先生、香港华南财富集团、北京陈香梅贸易促进会等签订委托招商协议。三年来,全市共引进项目173个,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7个,一批“港商群”、“浙商群”、“台商群”、“湘商群”企业相继落户枝江,仅温州在我市投资的企业就有20多家。三是由粗放发展向集约节约用地转变。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实现零地招商。华润啤酒通过技改扩规、建设多层厂房,产能由3万吨扩大到30万吨,没有新增一寸土地。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招商。近年来共盘活闲置土地近2000亩。加强土地整理,造地招商。通过“迁村腾地”等措施,全市新增建设用地3000多亩,提高了集约用地水平。四是由招单个企业向产业链招商转变。彻底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作法,围绕食品酿造等四大产业,对接优质资产和核心企业,全力推进产业集聚。组建服装、新能源、化工、市场流通及境外招商五大专班,专题策划、定位招商,先后引进了一批产业带动型项目,产生了葡萄串效应。投资12亿元的山水树脂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税收2.5亿元、利润1亿元。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正抓紧征地拆迁工作,建成后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7亿元。全市已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纺织产业成为全省最大的卫材产业集群。
3、建好“三大园区”,打造平台聚商。近年来,我市改变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做法,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向关联产业延伸,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已建成枝江经济开发区、安福寺工业园两大省级工业园区,姚家港化工园正加速扩张,三大园区为项目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同时采取向开行贷款、市场融资、业主投资、滚动开发等措施,近两年来共筹集2.4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功能更趋完善。按照“谁引进、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全市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枝江开发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35个,完成投资102.8亿元。
三、创新统筹方式,着力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夯实工业强市发展根基
城乡统筹是促进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按照“1+9”(1个中心城区,9个镇、街办)的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均衡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镇域经济体系。
1、突出特色,产业兴镇。按照“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引导各镇(街办)打优势牌、走特色路,错位发展支柱产业。安福寺果蔬、七星台油脂、马店纺织、董市化工、白洋建材、问安化纤等工业板块初具规模,其中安福寺累计引进9家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完成投资8.3亿元;七星台及周边地区聚集规模以上油脂加工企业16家,形成年加工油脂6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油脂行情定点观测点。2007年,各镇(街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73.6%、43.9%;镇级全地域财政收入2.1亿元,占全市全地域财政收入的23.8%。
2、创优环境,政策活镇。围绕“保障、扶持、激励”做文章,坚持财力下移、缺口上移,不断增强乡镇“造血”功能。一是全额配置保运转。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经费参照市直部门标准全额纳入预算,差额部分由市财政补足。市财政每年给乡镇的体制补助2300万元以上。二是政策倾斜促发展。打破区域界限,各镇项目均可进园区发展。对各镇引进园区的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市级税收分成部分全部留存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由市统一配套、市财政对实力弱的乡镇垫支项目配套资金。仙女镇引进今贝饮料落户开发区后,市政府一次性落实政策资金1400多万元。近年来,市财政共为乡镇配套、垫付项目资金1.5亿元。三是强化激励争先进。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建立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各镇加快发展。2007年,省级贫困镇顾家店税收增幅达66%,获得奖励305万元。
3、配好干部,人才强镇。不断创新干部培养方式,在乡镇及市直部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培训。不断加大市直、乡镇干部交流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地位和待遇,使乡镇干部政治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奔头。结合省、宜昌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对政绩突出的乡镇负责人优先提拔重用。近年来,从乡镇提拔优秀年轻干部60多名,其中进市级领导班子3人,充分调动了各镇抢前争先、加快发展的积极性。2007年,马店街办财政收入达到8300万元,今年将达到1.1亿元;董市、白洋等4个镇财政收入近3000万元。
一、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大市”,构建工业强市产业支撑
思路决定出路。与全省大多数农业县(市)一样,枝江既无矿产资源禀赋,又无城郊发展之利,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我们曾经面临农业县(市)要不要发展工业、如何发展工业的困惑。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的指导思想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农业资源优势,破除“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不把农业当包袱,而是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和举措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了工业与农业互补互动,变资源的短缺性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增强龙头牵引力。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大市目标,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并举,枝江酒业、华润雪花、香港奥美、湘宜水产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粮食、油脂、棉花、果蔬、水产五大产业群,规模企业达到70家,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枝江酒业集团集聚规模企业16家,集生产、包装、销售于一体,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收1.6亿元,产销规模连续八年位居湖北第一,销售额连续六年蝉联中国白酒十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产销规模将达到50亿元。奥美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卫材出口龙头企业,先后投资5亿元进行三次扩规,今年销售收入可达4亿元、创汇1500万美元,三期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10亿元、利税8000万元、创汇3000万美元。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龙头企业完成产值52.5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企业的60%、65.7%。
2、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增强龙头竞争力。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实施技改贴息等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争创精品名牌。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不断增强龙头竞争力。枝江酒业集团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枝江”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内第一大啤酒公司华润雪花啤酒落户我市后,三年三大步,每年新上10万吨,今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万吨,可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过亿元。“今贝”牌花生奶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税收600万元,仅湖南市场就销售1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
3、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龙头带动力。围绕龙头企业生产需求,突出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建好企业“第一车间”。全市建成优质粮棉油、水产、水果等五大产业基地近100万亩。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33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合同,带动市内外基地80多万亩。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生产出口企业鸿新公司年加工果蔬10万吨,带动安福寺镇人均增收108元。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0个,培育农村经纪人1万多人,辐射带动9万多农户。其中水产品协会网络渔民8000多户、3万多人,带动全市11万亩基地及周边渔民生产,协会组织鲜鱼销往全国22个省市和港澳地区,已占有重庆市90%的市场份额。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万余人;带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达到5143元,居全省前列。
二、创新招商方法,着力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壮大工业强市发展主体
开放是区域发展的先导。大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培育引进大企业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紧紧围绕“12166”(到2011年培育1家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6家税收过亿元的企业、6家上市企业)目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借助外力求发展。
1、建立“三项制度”,多元立体招商。一是建立招商引资和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招商引资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12名市“四大家”领导任副主任,市直经济主管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四大家”班子成员投身招商引资第一线,实行“一岗双责”,既抓统筹协调,又抓具体项目,始终保持一个声音,一门心思、一股干劲抓招商。二是建立招管分离制度。招商局集中精力抓招商,开发区全力以赴搞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市级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既让项目引得来,又让项目建得快。励创化工、海吉食品等一批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开工、当年竣工投产。三是建立督办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各镇及市直部门的招商积极性,对项目建设实行一月一督办、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年终结硬账。坚持“地方发展靠招商,干部评价看发展”,重奖重用招商功臣。近年来,全市提拔重用招商引资实绩突出的干部20余名,其中推荐进市级领导班子的5名,提拔担任市直部门及乡镇党政一把手的11名。
2、实现“四大转变”,坚持标准选商。一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主攻“好、大、中、外”项目,着力引进税收贡献率高和效益好的大企业、中字头企业,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严格项目准入,对环保要求不达标的一律拒之门外。近年来先后谢绝7个环评不达标的亿元投资项目。通过招商“选”资,培育了工业骨干,增强了发展后劲。迅达科技、南辉电子、浩博特墙纸、旺家纺织、万联人造板等一批企业落户枝江后,成为市域工业的骨干支撑。三宁与晋煤合作投资12亿元的煤化工项目,今年10月建成投产。明年,三宁公司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税收突破1亿元;投资58亿元的100万吨二甲醚项目正式启动,建成后销售收入将过百亿元、利税20亿元。迅达公司年产沼气灶具300万套,销售收入8亿元、税收30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是全国最大的沼气灶具生产企业。浩博特墙纸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墙纸生产企业。2007年,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年税收过100万元的37家,枝江酒业、三宁化工、迅达科技等6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二是由遍地开花向重点区域转变。建立上海、绍兴、温州、东莞四大招商窗口,每个窗口由1名市领导带队,1名科级干部负责,组建3-4人工作专班,划拨专项经费,长年驻守招商。每个窗口每年引进1个投资过亿元、2个投资过5000万元、3个投资过3000万元的项目。积极探索代理招商,与美国亚利桑那州驻香港办事处林肯先生、香港华南财富集团、北京陈香梅贸易促进会等签订委托招商协议。三年来,全市共引进项目173个,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7个,一批“港商群”、“浙商群”、“台商群”、“湘商群”企业相继落户枝江,仅温州在我市投资的企业就有20多家。三是由粗放发展向集约节约用地转变。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实现零地招商。华润啤酒通过技改扩规、建设多层厂房,产能由3万吨扩大到30万吨,没有新增一寸土地。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招商。近年来共盘活闲置土地近2000亩。加强土地整理,造地招商。通过“迁村腾地”等措施,全市新增建设用地3000多亩,提高了集约用地水平。四是由招单个企业向产业链招商转变。彻底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作法,围绕食品酿造等四大产业,对接优质资产和核心企业,全力推进产业集聚。组建服装、新能源、化工、市场流通及境外招商五大专班,专题策划、定位招商,先后引进了一批产业带动型项目,产生了葡萄串效应。投资12亿元的山水树脂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税收2.5亿元、利润1亿元。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正抓紧征地拆迁工作,建成后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7亿元。全市已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纺织产业成为全省最大的卫材产业集群。
3、建好“三大园区”,打造平台聚商。近年来,我市改变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做法,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向关联产业延伸,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已建成枝江经济开发区、安福寺工业园两大省级工业园区,姚家港化工园正加速扩张,三大园区为项目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同时采取向开行贷款、市场融资、业主投资、滚动开发等措施,近两年来共筹集2.4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功能更趋完善。按照“谁引进、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全市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枝江开发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35个,完成投资102.8亿元。
三、创新统筹方式,着力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夯实工业强市发展根基
城乡统筹是促进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按照“1+9”(1个中心城区,9个镇、街办)的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均衡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镇域经济体系。
1、突出特色,产业兴镇。按照“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引导各镇(街办)打优势牌、走特色路,错位发展支柱产业。安福寺果蔬、七星台油脂、马店纺织、董市化工、白洋建材、问安化纤等工业板块初具规模,其中安福寺累计引进9家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完成投资8.3亿元;七星台及周边地区聚集规模以上油脂加工企业16家,形成年加工油脂6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油脂行情定点观测点。2007年,各镇(街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73.6%、43.9%;镇级全地域财政收入2.1亿元,占全市全地域财政收入的23.8%。
2、创优环境,政策活镇。围绕“保障、扶持、激励”做文章,坚持财力下移、缺口上移,不断增强乡镇“造血”功能。一是全额配置保运转。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经费参照市直部门标准全额纳入预算,差额部分由市财政补足。市财政每年给乡镇的体制补助2300万元以上。二是政策倾斜促发展。打破区域界限,各镇项目均可进园区发展。对各镇引进园区的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市级税收分成部分全部留存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由市统一配套、市财政对实力弱的乡镇垫支项目配套资金。仙女镇引进今贝饮料落户开发区后,市政府一次性落实政策资金1400多万元。近年来,市财政共为乡镇配套、垫付项目资金1.5亿元。三是强化激励争先进。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建立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各镇加快发展。2007年,省级贫困镇顾家店税收增幅达66%,获得奖励305万元。
3、配好干部,人才强镇。不断创新干部培养方式,在乡镇及市直部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培训。不断加大市直、乡镇干部交流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地位和待遇,使乡镇干部政治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奔头。结合省、宜昌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对政绩突出的乡镇负责人优先提拔重用。近年来,从乡镇提拔优秀年轻干部60多名,其中进市级领导班子3人,充分调动了各镇抢前争先、加快发展的积极性。2007年,马店街办财政收入达到8300万元,今年将达到1.1亿元;董市、白洋等4个镇财政收入近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