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测谎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feinsy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测谎技术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已经有所运用。在民事诉讼中,根据测谎鉴定书以及其他证据来定案也是有先例的。测谎技术在民事诉讼中运用对于法官的裁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证据法的角度,来讨论测谎在民事诉讼中应用合法性与正当性,以及测谎结论在我国民事审判中的运用带来了什么问题;测谎结论的采纳对证据制度构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测谎结论为代表的科学证据。
  关键词 测谎 民事诉讼 证据法
  作者简介:沈朝尉,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23-02
  根据我国立法,在刑事诉讼领域,测谎结论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99年9月《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最高检《批复》)中明确规定测谎结论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针对刑事案件所作的上述“批复”,对民事诉讼是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有观点认为,最高检《批复》排除了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可采性,并不涉及民事诉讼领域。测谎结论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应当承认其具有证据能力。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这一批复应当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一样,既然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不能作为鉴定结论使用,自然也不能在民事诉讼中作为鉴定结论使用,而只能起到帮助审查、判断证据的作用。笔者认为,最高检《批复》对于民事诉讼领域是不适用的,测谎结论在民事诉讼领域具有证据能力。理由是:在实践中,虽然没有相关立法对测谎在民事诉讼领域的应用的正当性予以规制,但是往往实践总是走在理论前面,既然测谎在民事诉讼领域的应用已有一定规模的应用,并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如就基于实践去看待这个问题。另外,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低于刑事诉讼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讲究“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所以对测谎的结论毕竟其客观性的要求还达不到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但民事诉讼讲究“优势证据原则”,只要达到高度盖然性即可。所以,笔者认为测谎结论在民事诉讼领域具有证据能力。以上我们是从理论的层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应该从实践的判例中,去分析这个问题将更有说服力。
  一、 测谎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中产生的典型问题
  (一)如果诉讼主体一方同意测谎,其结果与其主张的事实一致,但是另一方拒绝测谎,“拒绝测谎”能否成为证据证明力判断的因素
  实践中,有判例认为“拒绝测谎”可产生对拒绝方在举证上不利的后果,如此一来,测谎就变成变相强制了,这在实体正义方面是说得通的,你既然认为你说的是真的,何怕测谎?但是从程序正义上讲,这侵犯了当事人自由举证的权利。由于举证责任的分配只能法定,例如有些糾纷是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那么这些纠纷的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举证负担是不一致的,往往法律赋予一方更多的举证负担,但是这都是法定的。但是,将“拒绝测谎”让拒绝一方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那就相当于不是“法律”,而是法官赋予一方举证负担了。民事诉讼法学者张卫平教授曾说,“如果当事人是自愿的,那么在民事诉讼中使用测谎就基本上没有合法性的障碍了。”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当事人自愿测谎的,那么在民事诉讼中使用测谎就基本上是否就没有合法性的障碍了
  民事诉讼法领域有“证据契约”理论,该理论是鼓励当事人自行约定确定案件事实的方法。据此,双方当事人同意测谎即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求。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诉讼权利是可以自由处分的,这也是民事诉讼中程序自由意志的体现。《民事证据规定》第28条也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就鉴定问题进行自由约定,这其实也是“证据契约”理论的体现。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当事人用测谎结论不属于是法定证据种类来对抗先前的合意,是否可以推翻测谎结论的效力。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还没有解决的方法。所以,将测谎结论归类于鉴定结论是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民事诉讼中测谎结论的可采性
  可采性是指证据在法律具有证明事实的资格。对于测谎结论的可采性问题,学界基本持肯定观点,提出观点的大前提是实践中,测谎结论已实质地发挥证据作用,可以通过证据规则的完善解决其应用问题。当然很多观点认为,测谎结论的采用还是要谨慎,比如要有双方都同意测谎为前提,测谎结论作为民事证据应该到达高度盖然性。何家弘教授就认为,测谎结论采用要以自愿为前提,另外要“有限采用”, 何家弘教授认为,测谎结论可以作为证据采用,但是只能用来审查当事人或证人陈述的真实性,不能直接用来证明案件的事实。但是,也有学者否定这个观点。其理由是在民事诉讼中,对法官心证的自由裁量权很大,证据对法官自由心证的影响是很难控制的,反而在刑事诉讼中,检方还负有对证据的审查义务,类似于庭前过滤程序,民事诉讼中如果允许法官根据测谎结论对证据进行判断和审查,将对法官的自由心证形成实质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在民事诉讼中,对测谎结论可采性的限制或许应该比刑事诉讼尤甚:既不能以测谎结论作为证据,也不宜借助测谎结论来审查、判断证据。但是,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对测谎结论的“慎用”要通过具体的立法规制来解决,这样简单的把门关上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三、测谎结论对民事判决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法律心理依然是对于实体正义的追求,这是基层司法人员最能体会到的。比如,民事诉讼中对于举证期间的抛弃就是一例。所以,在没有任何立法背景下,测谎结论堂而皇之地实际在运用,关键就在于其能很好的明察秋毫。但是,测谎结论在运用中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一)测谎结论是否属于鉴定结论
  最高检《批复》明确规定,测谎结论不属于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那么其是否属于民事诉讼法上鉴定结论呢?笔者认为否。因为测谎结论只能证明被测试人是否说谎,然后再根据结论来认定事实的真实性。其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所以,赋予测谎结论能力是必然趋势,但是如何规制需要一定立法技术。
  (二)测谎结论的采用无法应对当事人程序性权利的挑战
  比如,法院考虑测谎结论改判,不利一方的当事人可能会觉得法院侵犯了其程序性权利。比如,拒绝测谎一方会认为自己不想测谎,而对方的测谎在程序上不应该有效。因为,程序上的负担不应有法官自由分配。或者,双方是同意测谎的,但结论不利的一方一定会想方设法对结论的正当性提出异议。
  综上,笔者认为,在没有相关立法保障的前提下,将测谎结论肆意应用将造成一定危害。原因如下:
  第一,其将对举证责任严重破坏。我国民事诉讼奉行“谁主张,谁举证”,由举证不能方承担不利后果。法官根据“优势证据原则”通过证明力的比较,来认定事实。但是,有时候证明力无法判断,由此事实无法认定。所以,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举证责任并非都是法定,在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时,法院也有分配举证责任的权力。如果法官在案件真伪不明的情况下主动应用测谎技术,而不是先考虑运用分配举证责任,那就会严重破坏举证责任规则。当然,在事实条件下,法官如何分配举证规则也没有路可循,操作难度较之运用测谎技术要大的多。
  第二,其将弱化当事人取证的积极性。本来在法治建设中,法治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证据意识也是法治意识的一种,这也是商业文明的要求。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充分的证据推翻不了对方的证据,但是却通过测谎胜诉了,会带来一种心理:只要事实存在,没证据官司照样能赢。这种法律心理不利于商业文明的发展。
  所以,在没有相关立法保障的前提下,在民事诉讼中测谎技术依然是不宜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社会敏感问题入手展开对中日生态观的探研。首先,探索总结日本学界有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览;其次,探析归纳中国学界相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精要;再次,对中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比较探研,以此捕捉国内外生态观最新动态;最后,以中国学界生态观的视角,论述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角下的和谐生态观。本文以法哲学视角探索对比中日生态观,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参照价值和借鉴意义
摘 要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管辖以法定管辖为原则,以指定管辖为例外。近年来刑事司法实践中指定管辖被大量适用,特别是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开始实行异地审判,指定管辖几乎趋于常态。本文对R省检察院公诉部门2014年至2016年6月办理的378件指定管辖案件进行梳理,客观分析办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指定管辖 实证分析 检察院  作者简介:周科楠,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法学硕士研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方法、案例效果及案例反思来呈现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的成功案例,通过分析得出:社会工作理念和实务方法对高校辅导员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的学生工作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引导辅导员在应对“问题学生”教育时从学生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帮助“问题学生”走出误区,从而使“问题学生”能真正自觉参与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  关键词 问题学生 案例 辅导员 社
摘 要 《物权法》第74条为处理“车位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充分考虑业主的利益,尊重“意思自治”,但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实践中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并且逃避了约定不明确或者没有约定情况下的车库归属问题,这是它的失误之所在。法律对住宅小区车位归属规定的不明确是引发矛盾纠纷的根源,住宅小区的车位到底是属于开发商、住宅小区业主还是物业公司?法律规定不明确、权利归属不清楚,直
摘 要 本文旨在以上海市为例梳理我国公共场所控烟立法的发展历程,从法律角度分析对比各项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对《送审稿》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公共场所控烟 送审稿 行政法 禁烟标识  作者简介:邱辽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172-02  2003年,我国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
摘 要 真意保留制度作为瑕疵意思表示的一种,规范着特定的意思表示不一致情况,但中国民法对此无相关规定,造成实践中的法律漏洞。本文通过对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等“民法典”关于真意保留制度的比较研究和现实热点案例的分析,将有益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民法典编撰。  关键词 真意保留 瑕疵意思表示 “青岛大虾”事件  作者简介:周希涵,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
摘 要 彝族纠纷解决机制具有权威、便捷、实用、高效的特点,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一些针对性强、又与实际的现实生活接洽、灵活变通性强和行之有效具有特殊性的惩罚措施。  关键词 民事纠纷 解决办法 彝族地区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是2015ZYXS30)。  作者简介:马雪丽,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14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孙子尔撒
摘 要 研究生社团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研究生社团育人功能存在着育人目标不明确、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使得研究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未能较好地发挥出来。本文提出通过构建学习型社团作为实现高校研究生社团育人功能的途径,以期为高校研究生社团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研究生社团 育人功能 学习型社团  作者简介:潘冬荣,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处教师。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 为了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进一步鞭策、驱动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将课堂教学与“问卷星”在线测试系统结合,进行了“互联网 ”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以期转变单纯知识灌输教育为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能力教育,克服传统法学课堂教学的弊端和缺点。  关键词 互联网 法学课堂 教学改革 教育  作者简介:袁青,广州商学院法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
摘 要 国有独资企业因其特殊的出资结构,维权的主体和内涵较一般企业更为多样,时常需要在各种利益中进行平衡。在具体维权活动中,出資者、企业管理者、普通员工依法对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权利与义务。  关键词 国有独资企业 法律 管理  作者简介:郑丽珊,成都铁塔厂。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066-02  1979年,《刑法》、《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