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我,认识自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混乱。本文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从旅行主题出发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期更好理解这一文学时期。
  关键词: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旅行 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则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的混乱,不像欧洲浪漫主义运动那样,有清晰的界限和创作流派。美国浪漫主义的作家和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的特征,又有现代主义的特点,现实主义也能找到它的代言人,浪漫主义还有它的代表者。所以不能像划分欧洲文艺思潮那样,来为美国浪漫主义分期,因为这样就会显得有点牵强。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确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有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共同的特点。美国学者詹姆斯·米勒说:“美国浪漫主义的特点是逃避和旅行……离开和旅行似乎构成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比喻。”旅行就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华盛顿·欧文把他旅欧生涯的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见闻札记》,他笔下的瑞普·凡·温克尔为躲避凶残的老婆而跑入深山;爱默生从欧洲旅行回来后的完成《论自然》、《美国学者》;在《白鲸》中,赫尔曼·麦尔维尔记述了一个惊险的航海故事;埃德加·爱伦·坡,先是在法国成名的,他的一生都过着漂泊的生活;在《皮袜子故事集》中,库柏描写了一个伟大的流浪者——纳蒂·班波。
   其实,作家们不是碰巧采用这些旅行,来作为他们创作和思想的背景的,从深层次的意识来说,他们无一例外地用旅行来释放他们复杂的潜意识。浪漫主义者从旅行经历中,获得了对祖国和自己的认识。同时,他们还把旅行这个文学主题,用一个比喻把自己的这种经历表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补偿作用”。文学艺术的创作,是想象的结果,也就是文学艺术工作,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故事,来满足潜意识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因此,通过分析这些旅行所暗示的心理情形,可以使混乱的美国浪漫主义合理化,以期人们更好的理解它。
   总的来说,这些旅行都是因为一个作为意识核心的心理情结,围绕这个核心个人身份得以构成。这正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类身上所起的作用。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传说,从神话角度来解读俄狄浦斯王的传说,俄狄浦斯是杀死了自己不认识的父亲,又与母亲结婚却不知真相的悲剧人物。从精神分析的本质来说,这个传说向我们展示了“认识你自己”的问题。
   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到俄狄浦斯情结,是在他1900年的《梦的解析》中。他认为,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父亲。如果这对全体人类都是正确的,那对美国浪漫主义者也不例外,他们对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困惑态度,和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谋而合。
   很长一段时间,作家们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学比作孩子。瓦尔特·惠特曼在《亚当的子孙》中写到:“唱着生殖之歌的,唱着超等儿童和其中的超等成人的必要性的。”在这首诗里,他表达出这样的观念,美国人和欧洲人有同样的祖先,只是美国更加年轻,更有活力。爱默生在《论自立》中说:“在我看来未必如此,不过,倘若我是魔鬼之子,就让我靠魔鬼来生活好了。”亨利·沃兹渥斯·朗费罗在《逝去的青春》中写到:“孩子的愿望是风的愿望,青春的怀想,很长,很长。”
   模仿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特点,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美国浪漫主义者模仿英国浪漫主义,欧文有“美国的哥尔斯密”之称,库柏有“美国的司各特”之称。但通过旅行,浪漫主义者逐渐认识到美国广阔的荒野才是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为什么早期许多作家抱怨美国缺少素材,后来又从无限的荒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赞美祖国的原因。这个过程就如同俄狄浦斯潜意识逐步对母亲的认识——从美罗珀(Merope)到伊俄卡斯忒(Jocaste)。
   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可以得出,人类到现在,已经有无数年的历史,每个人都是这历史的继承人,在这无数年中人类所受的环境的影响,所得的印象,所养成的习惯和需要,都是借遗传的影响,储存在个人的心的深处。所以俄狄浦斯情结,不仅广泛存在于个体中,而且作为集体无意识,还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最底层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受力比多或性驱力的驱使,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最高层次是“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在本我要求和超我的现实环境之间,“自我”起着调解作用。也就是说,超越自我总会受到“本我”的制约,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妥协点通常会落在比较现实的“自我”上。所以“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
   俄狄浦斯的旅行也是个悲剧,对原始欲望的释放,最后导致本我和超我的严重冲突,俄狄浦斯盛怒之下杀了父亲,释放了力比多,“自我”平衡机制的失败引起了悲剧。当然潜意识的冲动,不会真的导致现实中的杀父行为。力比多的无理性,只是表现为对外界统治力量的反抗,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也是浪漫主义的精髓。
   在这种矛盾处境中,为了减轻内心的冲突,为了逃避这种无法控制的冲动,为了避免力比多和超我面对面的“争斗”,浪漫主义者都求助于旅行,来释放他们的灵感,或是让他们笔下的人物在冒险中揭露神秘的欲望。旅行为这种欲望的释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没有了束缚,个体的自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在霍桑的《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布朗的旅行更像是个精神之旅,布朗一踏上旅途,便有了些许犹豫和内疚,而他的内心挣扎则贯穿于他森林之旅的始终。布朗的这种内心挣扎,正是他的本我与自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激烈冲突的体现。由于本我中恶的本能的作用,布朗有了赴魔鬼之约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以能量的形式冲击着自我,促使自我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中,布朗苦苦挣扎,心里承受着越来越强烈的痛苦煎熬。只有经历心理旅程才能成为成熟的人。
   梅尔维尔的《白鲸》的旅行背景,是反复无常的黑暗的大海,就如同潜在的、无理性的力比多,皮埃尔的失败象征着软弱的超我对原始能量控制的失败。然而,本我并不总是能得到机会表达欲望,如果超我足够强大,力比多机会被自我压制到某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欲望的表达会掩饰在自我对本我和现实的调解中。所以,这时个体会遵从外界正统的现实;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旅行,浪漫主义者才能保持它正常的心理状态。
   拉康认为生命之初,孩子是某种与母亲不可分离的东西,(至少从婴儿的角度看)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在孩子与母亲之间完全没有区分。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同于父母,必须与它的母亲分离,必须形成一个单独存在的同一性,才能进入文化。当孩子知道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区别,并开始成为一个个体化的存在的时候,它丧失了其原先本来拥有的原始的统一感(和安全感、可靠感)。他们因此会产生对自己身份确定的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在《瑞普·凡·温克尔》中,主人公为了躲避凶悍的妻子逃进山谷,二十年后当他醒来,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有回家的强烈欲望:“天知道,我不是我自己……我变了,我不知道我是谁。”在旅行中,他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在最后,他又在新环境中重新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小说当中,同一个空间、时间里,一个人的三重身分同时出现,互相交替。惧妻的瑞普·凡·温克尔可以看作自我,渴望完全的自由的瑞普·凡·温克尔可以看作本我,最后持猎枪的外父可以看作超我。
   《红字》中的珠儿和母亲海丝特不一样,她到一个新的地方确定了自己身份。这不是力比多胜利的结果,相反,是胜利的超我最后帮助本我形成完整的个体。自我,本我和超我又回到他们自己的位置,但这种平衡只是短暂的,失去平衡又会产生新的焦虑。所以整个旅行犹如成长的过程,“多种变态可能的儿童形成无意识和超我,成为一个文明的、建设性的成年人”。但有时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焦虑也许会使他们永远处于流浪的状态,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或是以悲剧收场。
   比如:《泰比》中的汤姆永远不能使自己归入当地的土著社会文化中。《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布朗开始时,自我在超我的严格监督下,但是经过森林中的旅行,超我将自我拱手让给本我,这时,旧的身份被破坏,新的身份还没建立,他的人格再也无法恢复正常的协调状态,他只能在怀疑、恐惧和苦苦思索中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直到“在忧郁愁闷之中死去”。
   “俄狄浦斯”也是一个关于寻找真理、真相的故事,俄狄浦斯费尽苦心,去寻找关于自己身份和命运的真相。同样,寻找永恒的真理是旅行的另一个任务。所以,浪漫主义者的“旅行”不是无目的潜意识的冲动行为,而是有意的寻求意义的运动。通过旅行,浪漫主义者不仅更加了解了自己的荒原,而且尽力去寻找他们精神之旅的意义。
   一些超验主义者,比如爱默生等,认为永恒的真理存在于自然中,人类通过直觉可以领会。在他们看来,自然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一些浪漫主义者认为真理存在于个体之中,个体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得到它。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恐惧是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通过经历恐惧,人能发现自己真实的一面。《白鲸》中的亚哈,被麦尔维尔描写成那种蔑视上帝与自然的巨人,恰好暗示了麦尔维尔追求完美的心理。
   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隐藏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下的是一个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这其中的爱、恨、恐惧等感受在文学作品中,用象征的手法得以充分表现,虽然它们的对象是变化不定的。是恐惧感促使浪漫主义者投身于他们的旅行之中,并在作品中描写自己的感受。通过旅行他们可以彻底地解放自我、释放个性,使本能不再受压抑。只有通过旅行,浪漫主义者才能逃脱俄狄浦斯情结的魔魇,个体才会和外部环境重新确立关系,脱离母体的影响,独立意识强化,走向成熟。所以只有通过旅行,美国浪漫主义者,才能摆脱旧宗主国的影响,成为真正的美国文学家。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旅行主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03025。
  
   参考文献:
   [1] James E. Miller,Jr,“Uncharted Interiors: The American Romantics Revisited,”[J].The Emerson Society Quarterly,1964.
   [2] 彭祖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介评》,《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3] 弗洛伊德,周艳红、胡惠君译:《梦的解析》,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 陈新选注:《Washington Irving. Rip Van Winkle 英美名家短篇小说精品赏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5] 秦伟译注:《拉康精神分析》。
   [6]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
   刘敏,女,1977—,河北省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荣美,女,1972—,河北省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靳相如,女,1978—,河北省保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山地之子贾平凹,具有乡村出生的文化人较为明显的内心情结,那就是对故乡割舍不了的依恋。本文着重揭示贾平凹小说中对故乡的感情及其对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忧患。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 故乡 感情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贾平凹历时三十年的创作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三十年时间里,我国实施了改革开
期刊
摘要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情感与生命体验的最真实的表达,被后人认为是鲁迅所有文集中最难读懂的一部。本文试图通过对《野草》的解读来探寻鲁迅矛盾与苦闷、坚韧与抗争、绝望与反抗绝望等内心世界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从而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回味。  关键词:《野草》 鲁迅 内心世界 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共24篇,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
期刊
摘要 胡也频是中国现代诗坛一位颇有创作实绩的诗人。沈从文曾称道他的诗歌“作为近代新诗新型之一种”,“以离奇的风格,造成一种新的趣味”。他以真挚的歌喉作了他灵魂的吟唱,在诗篇里塑造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的孤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爱情诗篇香艳而谦卑,别具一格。创作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但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孤傲 香艳 谦卑 象征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胡
期刊
摘要 福克纳的长篇作品是构成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一系列同样背景的中短篇小说。本文着重分析福克纳中短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南方精神、南北方矛盾冲突和南方人物形象几方面问题,从而揭示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丰富的内涵以及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福克纳 南方精神 南北方矛盾冲突 南方人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
期刊
摘要 柏拉图是西方文艺思想的鼻祖,可以说其理念说以及关于迷狂等学说影响力很大。本文从《伊安篇》和《理想国》来分析柏拉图的文艺观念的具体组成。  关键词:理式论 柏拉图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毕达哥拉斯的灵魂不朽的神秘主义,巴门尼德的永恒实在,以及赫拉克利特的感性知识不可靠等观点杂糅起来,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柏拉图的美学、文艺思想又是建立
期刊
摘要 路翎在文本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疯狂而扭曲的世界,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病态的。本文试图从施虐与自虐、人物的歇斯底里和疯狂的报复心理等三方面探讨作家创作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施虐 自虐 歇斯底里 报复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路翎小说对于疯狂和病态形象的描写,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关系到路翎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研究路翎就不能不面
期刊
摘要 人们普遍认为《射雕英雄传》中的女主人公黄蓉非常聪明,很多学者从文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违反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角度来看,根据交际需要,黄蓉非常善于违反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从而使话语产生言外之意。并且她能根据各种语境,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从而显示出她的聪明。  关键词:黄蓉 合作原则 言外之意 聪明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
期刊
摘要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时至今日仍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评论文字之丰富、多变,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究其实,是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期望值。  关键词:《布登勃洛克一家》 读者 接受 期望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成名作,创作于1901年。小说讲述了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德国北部商业城市吕
期刊
摘要 曼斯菲尔德是一位具有独特写作风格的女作家。在短篇小说《苍蝇》中,透过简单平淡的故事情节,她创造性地把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其对细节描写、顿悟和象征等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这足以使她成为英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 《苍蝇》 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被看作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劳伦斯在其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中,通过对保罗与三位女性关系的描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然本性与机械文明之间的冲突导致的人性分裂,认为两性关系中只有做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人性分裂 和谐统一 完美境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提起英国文学,就不能不谈到劳伦斯。作为20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他被称为英国文学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