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度总结
中国网民的关注热点
在全球经济寒冬中,中国的互联网显得异常火热。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接近4亿,网民的民意指向越来越受到关注。最近,中国互联网数据研究公司万瑞数据依靠其互联网全流量检测平台,公布了《2009年中国网民关注热点研究》。我们挑选出2009年中国网民最关注的财经大事和房地产行业大事等两组数据,尝试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过去的一年。
大家
世界经济LV复苏
新年就像盛了一半的水杯,有人看半满,有人看半空。全球经济将不会出现一致性的走势。欧洲是缓慢L型复苏,中国是快速V型复苏,中国与新兴国家将最富潜力。未来全球所有议题都会出现中国的角色。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人认为中国会跟日本的成长模式相似,面临可能的泡沫化,但未必。中国2009年约有9%的增长,与日本20年前类似。之后,日本再没有超越10%的增长,却进入20年停滞。
中国与日本不一样。今天中国比当时的日本要穷,政府与人民都想富起来。此外,中国土地与人口比日本多很多,需要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其资产泡沫可通过政府干预,能避免日本悲剧。
(作者丹尼尔·富兰克林,原载《中国时报》。本刊有编辑。)
热议
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
日中韩三国贸易关系非常紧密。日中两国互为最大进口对象;中国是韩国最大出口对象。日本则是韩国第二大进口对象。日韩贸易方面韩国存在贸易逆差,日中贸易方面日本存在贸易逆差,韩中贸易方面中国存在逆差。如果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则可实现贸易平衡。
笔者有三点建议:首先,尽快启动产官学共同研讨会;第二,促进日中韩投资协定谈判达成妥协;第三,常设日中韩商务论坛。
(作者渡边赖纯,原载日本《经济学人》周刊)
多哈回合要失败
世界领袖承诺在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现在看,有可能再次以失败告终,那将给全球贸易体制带来致命一击。在过去痛苦的8年里,每次会议只是把难以处理的问题用铲子铲起来,却又扔到了前方的路上。世界贸易组织最起码的信誉正面临威胁。多哈谈判可能于2010年最终彻底崩溃。
(作者保罗·布卢斯坦,布鲁金斯学会,原载《外交政策》)
中国过剩没那么严重
现在普遍认为中国生产力过剩的理由是中国储蓄过剩和汇率估值低,中国公司享有低资本使用成本,从而导致投资过剩。但资本成本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么低。认为过剩的另一个理由是当前商品供应大于需求。这个看法与显示企业利润增加的一系列数据有矛盾。不能否认中国某些行业的过剩事实。由于信贷扩张,中国资本使用成本现在大幅度下降,这最终可能造成生产力过剩。但这并不是眼下的威胁。
(作者保罗·凯维,原载《华尔街日报》,本刊有编辑)
中国网民的关注热点
在全球经济寒冬中,中国的互联网显得异常火热。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接近4亿,网民的民意指向越来越受到关注。最近,中国互联网数据研究公司万瑞数据依靠其互联网全流量检测平台,公布了《2009年中国网民关注热点研究》。我们挑选出2009年中国网民最关注的财经大事和房地产行业大事等两组数据,尝试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过去的一年。
大家
世界经济LV复苏
新年就像盛了一半的水杯,有人看半满,有人看半空。全球经济将不会出现一致性的走势。欧洲是缓慢L型复苏,中国是快速V型复苏,中国与新兴国家将最富潜力。未来全球所有议题都会出现中国的角色。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人认为中国会跟日本的成长模式相似,面临可能的泡沫化,但未必。中国2009年约有9%的增长,与日本20年前类似。之后,日本再没有超越10%的增长,却进入20年停滞。
中国与日本不一样。今天中国比当时的日本要穷,政府与人民都想富起来。此外,中国土地与人口比日本多很多,需要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其资产泡沫可通过政府干预,能避免日本悲剧。
(作者丹尼尔·富兰克林,原载《中国时报》。本刊有编辑。)
热议
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
日中韩三国贸易关系非常紧密。日中两国互为最大进口对象;中国是韩国最大出口对象。日本则是韩国第二大进口对象。日韩贸易方面韩国存在贸易逆差,日中贸易方面日本存在贸易逆差,韩中贸易方面中国存在逆差。如果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则可实现贸易平衡。
笔者有三点建议:首先,尽快启动产官学共同研讨会;第二,促进日中韩投资协定谈判达成妥协;第三,常设日中韩商务论坛。
(作者渡边赖纯,原载日本《经济学人》周刊)
多哈回合要失败
世界领袖承诺在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现在看,有可能再次以失败告终,那将给全球贸易体制带来致命一击。在过去痛苦的8年里,每次会议只是把难以处理的问题用铲子铲起来,却又扔到了前方的路上。世界贸易组织最起码的信誉正面临威胁。多哈谈判可能于2010年最终彻底崩溃。
(作者保罗·布卢斯坦,布鲁金斯学会,原载《外交政策》)
中国过剩没那么严重
现在普遍认为中国生产力过剩的理由是中国储蓄过剩和汇率估值低,中国公司享有低资本使用成本,从而导致投资过剩。但资本成本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么低。认为过剩的另一个理由是当前商品供应大于需求。这个看法与显示企业利润增加的一系列数据有矛盾。不能否认中国某些行业的过剩事实。由于信贷扩张,中国资本使用成本现在大幅度下降,这最终可能造成生产力过剩。但这并不是眼下的威胁。
(作者保罗·凯维,原载《华尔街日报》,本刊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