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正处于启蒙时期的他们开始思考社会问题,探究人生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开展有效教学呢?将以人教版下册《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为例展開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有效教学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课本以事例和数字说明了科技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教师应当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文从课堂导入、正式教学、课后作业这三个方面,分别具体谈一谈如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一、有效課堂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教学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小学生年纪小,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应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遵从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课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小学生而言,他们面对这些蚂蚁般的文字,只会生出畏惧之情,无法产生形象理解。教师应当在课堂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设备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在《科技带给我们什么》课堂导入阶段,笔者在课件上展现电视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电冰箱的发明、天然气的利用和汽车的使用等图片资料,并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因此,学生非常热情,叽叽喳喳在下面讨论,很快有学生回答:科学技术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美好,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趁此时机,笔者适时说道:“不错,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外,科技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奇妙变化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一课。”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注意力被集中到课堂上,同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此后再开展课堂教学,他们就配合得多,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相当顺利,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于问题,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完成传承,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效建构,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有效教学的目标也顺利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也要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在思辨中成长,在思辨中升华教学品质。
在《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什么”这一关键问题不断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挖掘“什么”这个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利弊两方面内容,促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首先,笔者抛出一个简单问题:大家喜欢使用汽车、电冰箱这些科技产品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喜欢,特别方便。笔者进一步追问:最近天气好吗?很多北方城市都停课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几位学生看了看教室外面,沉重地说道:有雾霾,空气污染太严重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汽车尾气、氟利昂的排放都会给空气带来污染,但这些都是使用汽车、电冰箱所不能避免的,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科技带给我们的全是好处吗?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
三、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品德与社会有效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以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作业布置情况,笔者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不重视课后作业,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虽然这门课程不是升学考试必考科目,但是为了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后作业布置的认识,利用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增强教学实效性。
在《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200字的学习心得,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并将见解独特、观点新颖的文章拿到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升华情感、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前导入、课上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后作业布置这三个阶段的教学必须紧密配合、层层落实,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教师应当深入解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这样就能演绎精彩课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储启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做法[J].小学教学研究,2015(11).
[2]陈学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5).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有效教学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课本以事例和数字说明了科技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教师应当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文从课堂导入、正式教学、课后作业这三个方面,分别具体谈一谈如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一、有效課堂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教学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小学生年纪小,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应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遵从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课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小学生而言,他们面对这些蚂蚁般的文字,只会生出畏惧之情,无法产生形象理解。教师应当在课堂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设备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在《科技带给我们什么》课堂导入阶段,笔者在课件上展现电视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电冰箱的发明、天然气的利用和汽车的使用等图片资料,并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因此,学生非常热情,叽叽喳喳在下面讨论,很快有学生回答:科学技术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美好,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趁此时机,笔者适时说道:“不错,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外,科技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奇妙变化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一课。”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注意力被集中到课堂上,同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此后再开展课堂教学,他们就配合得多,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相当顺利,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于问题,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完成传承,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效建构,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有效教学的目标也顺利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也要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在思辨中成长,在思辨中升华教学品质。
在《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什么”这一关键问题不断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挖掘“什么”这个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利弊两方面内容,促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首先,笔者抛出一个简单问题:大家喜欢使用汽车、电冰箱这些科技产品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喜欢,特别方便。笔者进一步追问:最近天气好吗?很多北方城市都停课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几位学生看了看教室外面,沉重地说道:有雾霾,空气污染太严重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汽车尾气、氟利昂的排放都会给空气带来污染,但这些都是使用汽车、电冰箱所不能避免的,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科技带给我们的全是好处吗?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
三、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品德与社会有效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以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作业布置情况,笔者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不重视课后作业,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虽然这门课程不是升学考试必考科目,但是为了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后作业布置的认识,利用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增强教学实效性。
在《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200字的学习心得,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并将见解独特、观点新颖的文章拿到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升华情感、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前导入、课上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后作业布置这三个阶段的教学必须紧密配合、层层落实,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教师应当深入解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这样就能演绎精彩课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储启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做法[J].小学教学研究,2015(11).
[2]陈学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