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自主;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实现“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课程总目标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课堂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是学生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感悟新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支撑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仅供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不仅具有建构性、社会性,还具有情境性、默会性.只有贯穿情境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任何数学理念的提出都不是凭空出现强加于人的,刘绍学教授指出“数学是自然的”,“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还很有人情味”.细细品味之下,通过问题、活动、游戏、典故结合声光图像等多种形式,“自然”和有“人情味”地构建新的有趣背景或展现其原有历史风貌,可将学生较好地引入数学殿堂,使其自然地接受和消化新知.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趣”是尽可能将数学的“双基”镶嵌在现实的生活情景或数学问题之中,以激活学生的心理结构;“情”是教师应把数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与自身所体验到的情感因素融合起来,使教学的内容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体现教学的情意原理.
(二)明确师生关系,履行首席职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另一种异化的现象,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往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因此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课堂的实效性是我们的标准之一.
(三)重视基础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统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追求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数学知识似乎没有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新课程教学中,因倡导师生互动,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参与,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也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因此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知识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是重起炉灶,而是继承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更加重视知识,大家知道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教材中知识如果不经过打开.简化等一系列内化、外化工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是不易为学生掌握并促进他们的发展的.正是有了已有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事实上,新教材更加强调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突出知识对科学的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知识与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例如在公式、定理、法则等概念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握公式、定理、法则的基本特征,强调这些基础知识的应用方法、步骤,通过简单应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意在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中展开思维,使学生在严格要求、循序渐进中练好基本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注意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目标单一,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但是容易造成优、困生的严重分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名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学困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如何使“学困生”转变?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是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这就需要我们如何更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失败中再次获得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把转化后进生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在后进生中开展了以自信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的主要做法是:
1.用尊重愈合心理创伤
后进生学习基础不太好,学习能力较差,他们都有一种“不如人”或“比不上别人”的自卑心理,我首先合理平衡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让后进学生获得了与优先学生平等的地位,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消除后进学生自卑心理,使其振作起精神,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然后实施“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异步课堂教学新模式,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吃不了”而掉队.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保护和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用赞美激发心理潜能
我把在课堂表现有所进步的后进生改称“奋进生”,对奋进生在班上进行表彰,并设立“奋进奖”,对学习进步较大的后进生予以奖励.还在学校评优评奖中,推荐介绍后进生奋发进取的事迹.这一举措对后进生及家长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激励了一大批后进生奋发进取,追赶先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不要固守一两种方法,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才是教学的唯一出发点.新课程改革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活动平台,创设了莫大的改革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选择,需要我们以理智、勇气、信心来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广大教师应深入领会,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告别“华而不实”,切实追求既“活”又“实”的新型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树成.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中学数学月刊.
[2]潘波.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
[3]冷卫.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中数学教与学.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自主;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实现“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课程总目标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课堂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是学生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感悟新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支撑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仅供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不仅具有建构性、社会性,还具有情境性、默会性.只有贯穿情境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任何数学理念的提出都不是凭空出现强加于人的,刘绍学教授指出“数学是自然的”,“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还很有人情味”.细细品味之下,通过问题、活动、游戏、典故结合声光图像等多种形式,“自然”和有“人情味”地构建新的有趣背景或展现其原有历史风貌,可将学生较好地引入数学殿堂,使其自然地接受和消化新知.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趣”是尽可能将数学的“双基”镶嵌在现实的生活情景或数学问题之中,以激活学生的心理结构;“情”是教师应把数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与自身所体验到的情感因素融合起来,使教学的内容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体现教学的情意原理.
(二)明确师生关系,履行首席职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另一种异化的现象,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往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因此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课堂的实效性是我们的标准之一.
(三)重视基础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统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追求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数学知识似乎没有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新课程教学中,因倡导师生互动,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参与,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也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因此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知识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是重起炉灶,而是继承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更加重视知识,大家知道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教材中知识如果不经过打开.简化等一系列内化、外化工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是不易为学生掌握并促进他们的发展的.正是有了已有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事实上,新教材更加强调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突出知识对科学的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知识与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例如在公式、定理、法则等概念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握公式、定理、法则的基本特征,强调这些基础知识的应用方法、步骤,通过简单应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意在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中展开思维,使学生在严格要求、循序渐进中练好基本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注意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目标单一,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但是容易造成优、困生的严重分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名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学困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如何使“学困生”转变?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是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这就需要我们如何更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失败中再次获得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把转化后进生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在后进生中开展了以自信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的主要做法是:
1.用尊重愈合心理创伤
后进生学习基础不太好,学习能力较差,他们都有一种“不如人”或“比不上别人”的自卑心理,我首先合理平衡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让后进学生获得了与优先学生平等的地位,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消除后进学生自卑心理,使其振作起精神,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然后实施“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异步课堂教学新模式,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吃不了”而掉队.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保护和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用赞美激发心理潜能
我把在课堂表现有所进步的后进生改称“奋进生”,对奋进生在班上进行表彰,并设立“奋进奖”,对学习进步较大的后进生予以奖励.还在学校评优评奖中,推荐介绍后进生奋发进取的事迹.这一举措对后进生及家长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激励了一大批后进生奋发进取,追赶先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不要固守一两种方法,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才是教学的唯一出发点.新课程改革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活动平台,创设了莫大的改革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选择,需要我们以理智、勇气、信心来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广大教师应深入领会,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告别“华而不实”,切实追求既“活”又“实”的新型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树成.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中学数学月刊.
[2]潘波.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
[3]冷卫.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中数学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