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具有战略前瞩性的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求知欲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新激情。笔者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发现学生单纯做加法或减法的简算题正确率能达到98%,而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的正确率却只有75%。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创设“数纸”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几堆白纸,每100张纸中间用一小张纸隔开,先是要求他们从堆纸中拿出98张,再要求从中拿出102张。通过一拿一放,揭示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再用算式表示,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感悟,从而理解这一知识点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运用学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打破以往教学中惯用的模式和思路,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独具一格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动脑,大胆求新。而学具操作的过程正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体验诸多失败最后走向成功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
如《圆的面积》一课,笔者首先请学生观察一个被分成若干份的圆形卡片,要求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亲自动手,把那些近似小三角形的卡片放在桌面上摆来摆去,渐渐地,一个个熟悉的平面图形被放在了实物展台上:有近似的长方形、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面对拼摆出来的图形,学生开始讨论、质疑、再讨论、再质疑它们与圆的面积有关系,并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笔者认为,学具的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认识得更深刻,重要的是通过操作、思考、叙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好的培养。
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科技素质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接受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的纸盒,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矩形;3组相对的面互相平行。为了能让学生更具体、准确地理解长方体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亲自操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指导学生感受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及长方体的整体特点,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学具恰到好处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学具操作,给学生提供感知、思考的空间,在学习抽象的数概念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沙河驿小学)
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求知欲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新激情。笔者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发现学生单纯做加法或减法的简算题正确率能达到98%,而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的正确率却只有75%。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创设“数纸”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几堆白纸,每100张纸中间用一小张纸隔开,先是要求他们从堆纸中拿出98张,再要求从中拿出102张。通过一拿一放,揭示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再用算式表示,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感悟,从而理解这一知识点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运用学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打破以往教学中惯用的模式和思路,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独具一格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动脑,大胆求新。而学具操作的过程正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体验诸多失败最后走向成功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
如《圆的面积》一课,笔者首先请学生观察一个被分成若干份的圆形卡片,要求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亲自动手,把那些近似小三角形的卡片放在桌面上摆来摆去,渐渐地,一个个熟悉的平面图形被放在了实物展台上:有近似的长方形、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面对拼摆出来的图形,学生开始讨论、质疑、再讨论、再质疑它们与圆的面积有关系,并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笔者认为,学具的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认识得更深刻,重要的是通过操作、思考、叙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好的培养。
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科技素质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接受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的纸盒,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矩形;3组相对的面互相平行。为了能让学生更具体、准确地理解长方体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亲自操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指导学生感受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及长方体的整体特点,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学具恰到好处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学具操作,给学生提供感知、思考的空间,在学习抽象的数概念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沙河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