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新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它一直存活在生活这个大集体,大家庭中。所以说要学好数学,应当让每个学生切实感受着在生活中学数学。
本文重点研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1 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我们这个世界那么大,数学的重要贡献随处都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接触到社会实际,真正地去了解生活,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数学,让他们感知着数学其实就在你的身边,随处可以触及。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空中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提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天气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就会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闪电”。“可能会刮风”。“可能一会儿天晴了”。“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问:“那种现象的可能性大,那种现象的可能性小” 。通过这一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又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先收集一下本班同学住宅情况。上课时,提出问题:“怎样把这些情况整理成平屋的有几人,两层楼的有几人,三层楼的有几人?”学生有的说,住平屋的同学举手,住两层楼的同学再举手……,数一数每种情况各有几人;有的说来排队,住平屋的同学排成一组,住两层楼的同学排成一组……,再数一数各有几人。这时学生已初步理解数据整理的一些方法,对学习内容也产生了兴趣。老师再提出新问题:“如何统计在一定的时间里公路上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这时学生感觉到刚才的方法已经不行,用什么呢?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学习数据收集整理的一般方法。这样把学习内容生活化、游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学习了“圆”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而三角形的为什么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身边常用的事物如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等等,这样用生活中的例子加入到学数学中,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让他们觉得数学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间,一点都不神秘,同时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着数学的真谛,渐渐也就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从小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巧妙用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大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更科学和理性的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也达到了为什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2 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2.1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简笔画,还有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我在教学减法混合运加算时,把讲台当做公共汽车,学生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乘客进行上下车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便于接受,便于理解,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可以把书上离生活较远的知识变为学生现实的生活化问题,使他们能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较多的讲、练、议的机会,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进行了锻炼。
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理解了新知,并对所学的知识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2.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块准备种植花草的正方形花坛边,请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一半种草,一半种花,应该怎样种植最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们将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提交给学校。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着他们投入了绘制活动,学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内动和外动有机地结合,创造的欲望逐步地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厨房的长和宽,再测量地砖的边长,最后算算厨房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六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整个过程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3 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实际测量这一课时,发给学生一个卷尺和三根标杆,让全班学生到操场上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足球场两个球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卷尺只有20米,你怎样保证测量的路线一定是直线的?你能计算出本人一步的距离是多少米吗?你能计算出学校的环形跑道的长度吗?你能计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自觉地看书,对照着书上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加工,说着自己的解决方法,最后一致通过三个人拿着标杆,一个人观察先确定球门之间的直线,再用卷尺在这条直线上测量距离,逐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样把激趣、启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在讲完认识米和厘米这一课后,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长度,使学生体会到1米的实际长度。回家后帮爸爸、妈妈量量他们的身高。通过作业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兴趣非常浓厚。他们乐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我们的生活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阔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让他们感受着数学与他们的生活是同在的,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更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小理论联系实際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更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六册、第八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十二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十七至第三十九章:陶行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新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它一直存活在生活这个大集体,大家庭中。所以说要学好数学,应当让每个学生切实感受着在生活中学数学。
本文重点研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1 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我们这个世界那么大,数学的重要贡献随处都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接触到社会实际,真正地去了解生活,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数学,让他们感知着数学其实就在你的身边,随处可以触及。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空中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提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天气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就会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闪电”。“可能会刮风”。“可能一会儿天晴了”。“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问:“那种现象的可能性大,那种现象的可能性小” 。通过这一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又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先收集一下本班同学住宅情况。上课时,提出问题:“怎样把这些情况整理成平屋的有几人,两层楼的有几人,三层楼的有几人?”学生有的说,住平屋的同学举手,住两层楼的同学再举手……,数一数每种情况各有几人;有的说来排队,住平屋的同学排成一组,住两层楼的同学排成一组……,再数一数各有几人。这时学生已初步理解数据整理的一些方法,对学习内容也产生了兴趣。老师再提出新问题:“如何统计在一定的时间里公路上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这时学生感觉到刚才的方法已经不行,用什么呢?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学习数据收集整理的一般方法。这样把学习内容生活化、游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学习了“圆”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而三角形的为什么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身边常用的事物如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等等,这样用生活中的例子加入到学数学中,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让他们觉得数学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间,一点都不神秘,同时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着数学的真谛,渐渐也就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从小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巧妙用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大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更科学和理性的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也达到了为什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2 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2.1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简笔画,还有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我在教学减法混合运加算时,把讲台当做公共汽车,学生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乘客进行上下车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便于接受,便于理解,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可以把书上离生活较远的知识变为学生现实的生活化问题,使他们能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较多的讲、练、议的机会,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进行了锻炼。
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理解了新知,并对所学的知识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2.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块准备种植花草的正方形花坛边,请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一半种草,一半种花,应该怎样种植最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们将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提交给学校。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着他们投入了绘制活动,学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内动和外动有机地结合,创造的欲望逐步地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厨房的长和宽,再测量地砖的边长,最后算算厨房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六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整个过程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3 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实际测量这一课时,发给学生一个卷尺和三根标杆,让全班学生到操场上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足球场两个球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卷尺只有20米,你怎样保证测量的路线一定是直线的?你能计算出本人一步的距离是多少米吗?你能计算出学校的环形跑道的长度吗?你能计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自觉地看书,对照着书上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加工,说着自己的解决方法,最后一致通过三个人拿着标杆,一个人观察先确定球门之间的直线,再用卷尺在这条直线上测量距离,逐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样把激趣、启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在讲完认识米和厘米这一课后,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长度,使学生体会到1米的实际长度。回家后帮爸爸、妈妈量量他们的身高。通过作业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兴趣非常浓厚。他们乐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我们的生活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阔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让他们感受着数学与他们的生活是同在的,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更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小理论联系实際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更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六册、第八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十二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十七至第三十九章:陶行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