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当下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行为状态,大致有这样两种状态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不作为”,出示作文题、概述作文要求后即让学生动笔,教师作壁上观,清闲自在;另一种则是“过度作为”,教学环节繁琐,教学内容复杂,要么传授大量的写作知识信息,要么钟情于应试作文独门密笈的演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全盘记录所谓的要领,但实效性不大。如何把握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行为的“度”,我们不妨剖析一下教师作文指导过程中的“过度作为”迹象,进而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现象透视: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过度作为”的几种迹象
1.重静态的写作知识传授,挤兑了学生的写作时间与空间。
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指导只需要把写作的知识点罗列给学生。于是,他们有的照搬教科书的写作知识短文,有的则借助媒体搜集相关的写作知识,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运用的任务则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如在一节题为《细节描写凸现人物个性》的作文指导课上,一位教师采用了下列环节:
①齐读训练目标,了解训练重点为细节描写;
②阅读两篇短文,讨论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③讨论细节描写的概念,为其下定义;
④结合学过的课文,研讨细节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⑤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细化动作、运用修辞、情景交融等);
⑥实践演练,进行细节描写片断训练。
一堂课的大半时间花在细节描写的概念、作用及方式阐述上,学生真正进行写作的时间所剩无几。实际上,学生真正需要指导的是细节描写的方式以及注意的问题,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须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寻求相关的案例,有针对性地研讨探究。上述案例中精心传授所谓的知识,显然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重动态的情感活动演练,忽视了过程中的写作能力训练。
作文课容易沉闷,一些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动脑筋,如在一节“感悟亲情”的话题作文指导课上,一位教师开展了下列活动:
①感悟亲情:讲述故事,并播放韩红歌曲《天亮了》;
②赏析亲情:朗诵相关诗歌《父爱如山》,讨论品味;
③体验亲情:播放视频《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片断);
④歌唱亲情:齐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课堂上学生情绪激动,气氛活跃,但最后学生动笔写作时大都一片茫然。虽然有了写作素材,但怎样选择切入角度,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等实际的方法指导却知之甚少。这样的指导课已异化为班会课、综合实践课。新课程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有的教材将“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编排,但“写作”不同于“综合性学习”,作文指导应该注重在具体的写作能力训练上下功夫。
3.重机械的模式化技法学习,束缚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张扬。
为了提高作文训练的“实效”,不少教师热心于写作技法的研究学习:有的归纳考场“满分作文”的诀窍,有的探究“创新作文”的亮点,有的梳理“情感美文”、“文化散文”的招数,然后悉心传授,强化训练。某位名师在指导学生写好生活美文时,要求学生“亮出你的感悟”,通过练习给四篇短文结尾处加上“道理”,证明“感悟”对于作文档次提升的作用。最后建议学生多观察生活现象,多积累富有哲理的语言,并指导方法:叙说一个简短而又生动的故事,突现一个精美的道理;再提出语言要求:①要有一点理性色彩;②要有一点情感抒发;③要有一点语言特色。这样的“技巧”学习已演变为“小散文”模式的习得,学生习得的“套路”,多了匠气,少了灵气;多了矫情,少了真情;多了做作,少了质朴。如此指导,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其只能邯郸学步,无法率性为文。
4.重单篇的综合写作技能训练,弱化了单项的写作技能提升。
有些教师以为作文指导应着力于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每次训练贪多求全,期望每作一篇文章,学生都能在选材、立意、表达等方面有所得。如在《怎样凸现作文的闪光点》一课指导过程中,一位教师围绕文题讨论,“你的作文用什么能打动读者的心”。通过讨论,归纳出可以用“情感”、“文采”、“构思”、“思想”等来打动读者的心。接着让学生从上述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学生泛泛而谈,不得要领。这种面面俱到的训练蜻蜓点水,学生仅能懂得一些名词术语,但可操作的技能却没有习得。写作技能具有整体性特点,一方面依靠感悟揣摩练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序的单项写作技能的练习得以提升,教师每次指导要选准要点,定点训练,形成系列,自然会取得实效。
二、应对策略:走简约化道路,提高作文指导的实效
应对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过度作为”,需要教师走简约化路线,精选教学内容,精炼教学环节,在作文指导环节中倡导对话与发现,注重体验与感悟,开展思维体操与语言训练,不断积累作文教学的智慧。
1.简约:做一点减法,删繁就简,别有洞天。
“多则惑,少则明”,作文教学的高效不在于环节的多重复杂,而在于如何去芜存菁,在“简笔”处重笔细描,才能呈现精彩。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细致地描摹人物动作”这一专题训练时(《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没有在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方式上下多少功夫,而是采取了现场写作实践,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训练,在口语表达时,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①放一段罗纳尔多精彩进球的视频,老师对进球过程作简略解说;
②学生点评老师解说的优劣并阐述理由;
③再指名两个学生尝试解说,但解说效果仍不佳;
④再次播放视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罗纳尔多的动作,讨论罗纳尔多进球的动作过程;
⑤第三次播放视频,学生各自随着视频同步解说;
⑥推选二三名学生随视频同步解说,其中一位学生作精彩解说,赢得师生高度评价。
此外,教师没有纠缠于写作知识的悉心传授,而是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视频材料播放三次,第一次播放后,教师呈现错误案例让学生评价领悟方法;第二次播放后,让学生尝试解说抓住过程;第三次播放后,让学生自主合作解说,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次播放,三次操练,三次评价,三次合作,这样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切合写作训练的科学程序。事实上,只要教师学会取舍,抓住学生写作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训练,就一定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2.丰富:做一点加法,关注生成,渐入佳境。
“简约,而不简单”,写作指导课需要课前的精心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过程合理,但也应关注学情,对于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情节,需要教师做一些加法,处理好这些细节,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如在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场地震让数万人失去了生命,昔日的绿水青山变得满目疮痍,安定温馨的家园化为废墟,灾后的许多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间饱含浓浓的真情,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以‘汶川地震,我明白了 的含义’为题作文。”由于汶川地震是学生当时一直关注的重大时事,文题一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从“生命、幸福、色彩、草根、承诺、珍重、相思、勇者、存在、携手、天使……”等角度将标题补充完整。接着,笔者把训练重点放在采用发散思维安排文章结构上,让学生列一个简要提纲。学生经过思考后,围绕所填的关键词,列出的提纲如下:
①“永别”的含义:永别是一种残缺/永别是一种异样的美/永别是重振的力量……
②“生命”的含义:生命之素/生命之华/生命之韧……
③“天使”的含义:白色天使,生之幸福/红色天使,生之奉献/绿色天使,生之伟力……
④“草根”的含义:用草根的力量搭建起生命的桥梁/用亿万草根的力量编织起全人类的团结/用草根的力量编织起爱国的心……
学生编写的提纲显示了思想的深度和结构的严谨性,于是笔者让学生动笔写作。笔者在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虽拟好了提纲,但在表达方式上又犯难了,于是,笔者决定加上一个片断练习,通过描写穿插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构成一个段落。经过一刻钟的练习,学生交流片断习作,集体讨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刻画场面或者人物,如何运用抒情、议论的语言突出主题。这种点(片断练习)面(结构安排)结合式的综合训练取得的实效更加显著。如一位同学在《汶川地震,我明白了生命的含义》中第二个片断“生命之华”的描写:
生命是一场华丽的舞蹈,在废墟上,在烟尘中,我看见那些穿梭的人影,他们舞得那样美,那样华丽。难忘那飞机上满载的伞兵,他们微笑着露出军人特有的洁白的牙齿,眼中却泛着泪光,他们要空降到与外界失去联系的震中汶川。这曾经巍峨雄伟的崇山峻岭,此刻却如同恶魔,令人恐惧。这纵身一跃,生死便都掌握在飘忽不定的风的手中。那个孩子模样的战士噙着泪笑着,告诉父母放心,那一刻,我潸然泪下,这淡淡的话语却有一股力量,激荡着我的心灵。舱门打开,风声呼啸,这是壮士出征的鼓声,是生命的绝响。那毫不犹豫的纵身一跃,成就了一批英雄——我们的中国伞兵。从不知道,生命可以如此壮烈,如此可歌可泣。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否对死亡有过恐惧,但我知道他们就是英雄。当跳伞打开的那一刹那,我看见他们在空中飘飞,用责任与勇气舞出生命的壮烈,舞出了生命的华丽,舞出了生命的绝美。
3.适度:有所为有所不为,积累作文教学的智慧。
“取舍之间,彰显智慧”,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何为”、“何不为”是一个智慧含量极高的话题。下面结合一位老师调整前后的课例加以思考:
【课例1】
(一)展示数幅08奥运图片,导入文题:《08奥运,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明确选材的要求,结合投影讲解
1.得分点概述;2.得分点策略;3.失分会诊(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4.提升要诀;5.选材的三条标准(小且要典型;真且有意义;新而合情理)。
(三)学生动笔作文
【课例2】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二)指导选择材料
1.明确选材要求(小且要典型;真且有意义;新而合情理)
2.结合08奥运,讨论选择哪一件典型小事、借这件小事传达怎样的意义、你的视角有何新意等。
3.结合两幅图片训练:给两幅图(《伊拉克运动员的旧跑鞋》、《刘翔退出的背影》)分别拟一个标题;发挥想象,描述画面,抒发情感。
(三)学生动笔作文
比较前后两个课例,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做了哪些取舍与调整。删去的主要是选材得分点、失分会诊、提升要诀的讲解,增加了如何根据选材要求结合本次作文采取的应对方案;十多幅奥运图片不再是作为引子导入使用,而是精选两幅作为指导“用件”,简明实用。指导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同样的时间,前者是教者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后者则采用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训练重点进行选材探究,接着通过片断写作训练习得的写作方法,方法具体,易于操作,成效明显。
我们强调“有所作为”,要求教师能合理安排作文教学的序列,明确每次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教学设计关注作文前学情的预估,课堂指导过程中着力于学生的疑难处、困惑处,作文评讲过程应具有针对性。同时切忌“过度作为”,还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表达,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教师还须“有所不为”,课堂上留给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充裕的写作时间,因为写作是一项私密性较强的思维活动过程,留一段静寂的时光,让学生沉浸在自我表达的空间里,他们往往能够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智慧都是一个挑战。
[作者通联: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一、现象透视: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过度作为”的几种迹象
1.重静态的写作知识传授,挤兑了学生的写作时间与空间。
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指导只需要把写作的知识点罗列给学生。于是,他们有的照搬教科书的写作知识短文,有的则借助媒体搜集相关的写作知识,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运用的任务则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如在一节题为《细节描写凸现人物个性》的作文指导课上,一位教师采用了下列环节:
①齐读训练目标,了解训练重点为细节描写;
②阅读两篇短文,讨论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③讨论细节描写的概念,为其下定义;
④结合学过的课文,研讨细节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⑤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细化动作、运用修辞、情景交融等);
⑥实践演练,进行细节描写片断训练。
一堂课的大半时间花在细节描写的概念、作用及方式阐述上,学生真正进行写作的时间所剩无几。实际上,学生真正需要指导的是细节描写的方式以及注意的问题,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须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寻求相关的案例,有针对性地研讨探究。上述案例中精心传授所谓的知识,显然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重动态的情感活动演练,忽视了过程中的写作能力训练。
作文课容易沉闷,一些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动脑筋,如在一节“感悟亲情”的话题作文指导课上,一位教师开展了下列活动:
①感悟亲情:讲述故事,并播放韩红歌曲《天亮了》;
②赏析亲情:朗诵相关诗歌《父爱如山》,讨论品味;
③体验亲情:播放视频《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片断);
④歌唱亲情:齐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课堂上学生情绪激动,气氛活跃,但最后学生动笔写作时大都一片茫然。虽然有了写作素材,但怎样选择切入角度,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等实际的方法指导却知之甚少。这样的指导课已异化为班会课、综合实践课。新课程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有的教材将“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编排,但“写作”不同于“综合性学习”,作文指导应该注重在具体的写作能力训练上下功夫。
3.重机械的模式化技法学习,束缚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张扬。
为了提高作文训练的“实效”,不少教师热心于写作技法的研究学习:有的归纳考场“满分作文”的诀窍,有的探究“创新作文”的亮点,有的梳理“情感美文”、“文化散文”的招数,然后悉心传授,强化训练。某位名师在指导学生写好生活美文时,要求学生“亮出你的感悟”,通过练习给四篇短文结尾处加上“道理”,证明“感悟”对于作文档次提升的作用。最后建议学生多观察生活现象,多积累富有哲理的语言,并指导方法:叙说一个简短而又生动的故事,突现一个精美的道理;再提出语言要求:①要有一点理性色彩;②要有一点情感抒发;③要有一点语言特色。这样的“技巧”学习已演变为“小散文”模式的习得,学生习得的“套路”,多了匠气,少了灵气;多了矫情,少了真情;多了做作,少了质朴。如此指导,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其只能邯郸学步,无法率性为文。
4.重单篇的综合写作技能训练,弱化了单项的写作技能提升。
有些教师以为作文指导应着力于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每次训练贪多求全,期望每作一篇文章,学生都能在选材、立意、表达等方面有所得。如在《怎样凸现作文的闪光点》一课指导过程中,一位教师围绕文题讨论,“你的作文用什么能打动读者的心”。通过讨论,归纳出可以用“情感”、“文采”、“构思”、“思想”等来打动读者的心。接着让学生从上述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学生泛泛而谈,不得要领。这种面面俱到的训练蜻蜓点水,学生仅能懂得一些名词术语,但可操作的技能却没有习得。写作技能具有整体性特点,一方面依靠感悟揣摩练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序的单项写作技能的练习得以提升,教师每次指导要选准要点,定点训练,形成系列,自然会取得实效。
二、应对策略:走简约化道路,提高作文指导的实效
应对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过度作为”,需要教师走简约化路线,精选教学内容,精炼教学环节,在作文指导环节中倡导对话与发现,注重体验与感悟,开展思维体操与语言训练,不断积累作文教学的智慧。
1.简约:做一点减法,删繁就简,别有洞天。
“多则惑,少则明”,作文教学的高效不在于环节的多重复杂,而在于如何去芜存菁,在“简笔”处重笔细描,才能呈现精彩。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细致地描摹人物动作”这一专题训练时(《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没有在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方式上下多少功夫,而是采取了现场写作实践,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训练,在口语表达时,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①放一段罗纳尔多精彩进球的视频,老师对进球过程作简略解说;
②学生点评老师解说的优劣并阐述理由;
③再指名两个学生尝试解说,但解说效果仍不佳;
④再次播放视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罗纳尔多的动作,讨论罗纳尔多进球的动作过程;
⑤第三次播放视频,学生各自随着视频同步解说;
⑥推选二三名学生随视频同步解说,其中一位学生作精彩解说,赢得师生高度评价。
此外,教师没有纠缠于写作知识的悉心传授,而是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视频材料播放三次,第一次播放后,教师呈现错误案例让学生评价领悟方法;第二次播放后,让学生尝试解说抓住过程;第三次播放后,让学生自主合作解说,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次播放,三次操练,三次评价,三次合作,这样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切合写作训练的科学程序。事实上,只要教师学会取舍,抓住学生写作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训练,就一定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2.丰富:做一点加法,关注生成,渐入佳境。
“简约,而不简单”,写作指导课需要课前的精心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过程合理,但也应关注学情,对于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情节,需要教师做一些加法,处理好这些细节,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如在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场地震让数万人失去了生命,昔日的绿水青山变得满目疮痍,安定温馨的家园化为废墟,灾后的许多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间饱含浓浓的真情,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以‘汶川地震,我明白了 的含义’为题作文。”由于汶川地震是学生当时一直关注的重大时事,文题一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从“生命、幸福、色彩、草根、承诺、珍重、相思、勇者、存在、携手、天使……”等角度将标题补充完整。接着,笔者把训练重点放在采用发散思维安排文章结构上,让学生列一个简要提纲。学生经过思考后,围绕所填的关键词,列出的提纲如下:
①“永别”的含义:永别是一种残缺/永别是一种异样的美/永别是重振的力量……
②“生命”的含义:生命之素/生命之华/生命之韧……
③“天使”的含义:白色天使,生之幸福/红色天使,生之奉献/绿色天使,生之伟力……
④“草根”的含义:用草根的力量搭建起生命的桥梁/用亿万草根的力量编织起全人类的团结/用草根的力量编织起爱国的心……
学生编写的提纲显示了思想的深度和结构的严谨性,于是笔者让学生动笔写作。笔者在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虽拟好了提纲,但在表达方式上又犯难了,于是,笔者决定加上一个片断练习,通过描写穿插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构成一个段落。经过一刻钟的练习,学生交流片断习作,集体讨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刻画场面或者人物,如何运用抒情、议论的语言突出主题。这种点(片断练习)面(结构安排)结合式的综合训练取得的实效更加显著。如一位同学在《汶川地震,我明白了生命的含义》中第二个片断“生命之华”的描写:
生命是一场华丽的舞蹈,在废墟上,在烟尘中,我看见那些穿梭的人影,他们舞得那样美,那样华丽。难忘那飞机上满载的伞兵,他们微笑着露出军人特有的洁白的牙齿,眼中却泛着泪光,他们要空降到与外界失去联系的震中汶川。这曾经巍峨雄伟的崇山峻岭,此刻却如同恶魔,令人恐惧。这纵身一跃,生死便都掌握在飘忽不定的风的手中。那个孩子模样的战士噙着泪笑着,告诉父母放心,那一刻,我潸然泪下,这淡淡的话语却有一股力量,激荡着我的心灵。舱门打开,风声呼啸,这是壮士出征的鼓声,是生命的绝响。那毫不犹豫的纵身一跃,成就了一批英雄——我们的中国伞兵。从不知道,生命可以如此壮烈,如此可歌可泣。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否对死亡有过恐惧,但我知道他们就是英雄。当跳伞打开的那一刹那,我看见他们在空中飘飞,用责任与勇气舞出生命的壮烈,舞出了生命的华丽,舞出了生命的绝美。
3.适度:有所为有所不为,积累作文教学的智慧。
“取舍之间,彰显智慧”,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何为”、“何不为”是一个智慧含量极高的话题。下面结合一位老师调整前后的课例加以思考:
【课例1】
(一)展示数幅08奥运图片,导入文题:《08奥运,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明确选材的要求,结合投影讲解
1.得分点概述;2.得分点策略;3.失分会诊(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4.提升要诀;5.选材的三条标准(小且要典型;真且有意义;新而合情理)。
(三)学生动笔作文
【课例2】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二)指导选择材料
1.明确选材要求(小且要典型;真且有意义;新而合情理)
2.结合08奥运,讨论选择哪一件典型小事、借这件小事传达怎样的意义、你的视角有何新意等。
3.结合两幅图片训练:给两幅图(《伊拉克运动员的旧跑鞋》、《刘翔退出的背影》)分别拟一个标题;发挥想象,描述画面,抒发情感。
(三)学生动笔作文
比较前后两个课例,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做了哪些取舍与调整。删去的主要是选材得分点、失分会诊、提升要诀的讲解,增加了如何根据选材要求结合本次作文采取的应对方案;十多幅奥运图片不再是作为引子导入使用,而是精选两幅作为指导“用件”,简明实用。指导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同样的时间,前者是教者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后者则采用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训练重点进行选材探究,接着通过片断写作训练习得的写作方法,方法具体,易于操作,成效明显。
我们强调“有所作为”,要求教师能合理安排作文教学的序列,明确每次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教学设计关注作文前学情的预估,课堂指导过程中着力于学生的疑难处、困惑处,作文评讲过程应具有针对性。同时切忌“过度作为”,还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表达,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教师还须“有所不为”,课堂上留给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充裕的写作时间,因为写作是一项私密性较强的思维活动过程,留一段静寂的时光,让学生沉浸在自我表达的空间里,他们往往能够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智慧都是一个挑战。
[作者通联: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