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应用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流程的优化再造。当前,我国学校的基础条件和教育装备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教育界由于保守思维的存在,没能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形成创新的生产力,没能像其它行业一样通过“互联网 ”产生高效率、低成本的效果。但是,互联网技术确实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沖击,并且越来越凸显出其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届的应用,教育、教学流程得到重新塑造,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与教资源等被重新定义,推动着教育的变革。
一、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第一,教学模式冲击。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教育中发生巨大作用,完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创新教育模式与理论。例如,微课教学、慕课教学、依托网络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式学与教等教学模式,无不震撼着教育界。
第二,教学方法的冲击。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日趋成熟和应用,使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颠覆性的改革。例如,计算机多媒体组合教学使情境教学栩栩如生;利用虚拟技术的课堂使学生如亲临其境;物联网在教学的应用使我们可以立体、多维度地感知世界,等等。
第三,教学手段的冲击。先进技术的出现,使教学手段不再只是简单的口讲、写黑板,而是集视听、仿真、感知、远程可视化等于一体。只要是我们想得到的、需要立体展示的,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可以用现代技术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亲临其境。
第四,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改革还是在传统思维下开展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开展多年,各地在不断探索中创建了不少教学模式。但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模式很少,能够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开展的研究更少。根据调研情况反馈,目前大多数的课堂教改模式存在三个不足:一是信息化深度融入学科教学不足。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需要用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采集学生反馈信息。二是优质资源共享不足。资源的设计性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再造不足,系统性少,导致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性低。三是能够支撑开展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足。当前,基本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没有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一体化模式中。所以,大多数学生不能高效率地开展自主学习,导致课堂互动难以真正开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反映与显示技术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课堂概念发生了变革,课堂教学再也不只限于课室,它无围墙、无边界、不受时空限制。正因如此,促进教学模式颠覆性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 ”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2015年初,我们对我国以及广东省课堂改革开展比较深入的地区和学校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认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有些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但当前所有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停留传统教学思维层面,对互联网、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的思维、方法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抓住“互联网 ”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的特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不高,没能产生以“互联网 ”实现学与教“-”的目标。
1.目前解决农村教育公平所采用的方法存在不足
当前,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县都在着力探索如何解决农村教育公平的问题。目前比较认同的模式是采用同步课堂、慕课教学、发达地区开展对口帮扶以及互联网技术直播等方式。认为把中心学校或优质学校的教师课堂讲授通过互联网直接推送到农村和边远山区教学点,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共享这些资源,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方法。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不能解决区域教育学生差异问题。因为直播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以农村或山区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进行教案设计。二是不能解决各个学校或教学点学生个性化差异学习问题。直播过程的学习没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过程性评价,没能找出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针对某些或某个知识学习差异性进行教学。三是解决不了学生作业辅导问题。就算教育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很多作业都是学生带回家由家长指导完成。农村或山区学生家长大多数在外打工,他们不仅没有时间辅导小孩,也缺乏辅导的能力。
2.利用“互联网 ”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教育公平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程》文件,广东省教育厅也随之制定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方案》。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指出,教育改革首先抓两个核心: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必须从学与教资源建设入手,开发优质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 ”资源共享,使到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开展学习。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学”与“教”的各环节,采集反馈数据及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即时指导。此外,通过“互联网 ”信息化融入“学”与“教”资源,设计优化学习方法、学习的流程,实现过程性评价。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学生无论处于在何时何地都能共享。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过程性评价,从而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人施教。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基于四个理论:一是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本研究中所设计的“互联网 ”感知、体验、探究与协同创新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 ”信息技术融入学习、融入课堂互动教学、融入“学”与“教”过程的数据采集与测评,通过各种信息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名教育学者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智慧、潜能的信任。“互联网 ”教育技术的介入使师生能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准备与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四是建构主义理论。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互联网 ”教育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性刺激于多中感觉器官中,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十分重要。 四、实施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培训教师,拓展教师的“互联网 ”教育、教学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互联网 ”课堂教学研究团队,以省厅的“互联网 ”课堂教学试点为契机制订“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经过了两个阶段,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
第一,健全组织,确保有序开展。学校高度重视“爱种子”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研究,精心挑选本校各科教学骨干组成课题研究组,由各大科的科长负责开展各学科的“爱种子”教学模式的具体研究和成果收集。通过任务分工、定人定责,让每一位成员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任务,真正发挥效能。同时,学校还把“爱种子”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第二,加大投入,多方争取,建好应用环境。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学习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努力建设好“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的平台,包括优先为每一位课题组的研究成员配备办公电脑一人一机以及积极争取区、市和省各级电信部门的技术支持等措施。另外,学校邀请有课改经验的省、市级专家团队对学校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互联网 ”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培训和课堂互动教学改革的平台实操培训。
第三,调查分析,结合实际排查问题。在研究进行的初期阶段,我们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师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通过对师生的问卷情况分析,找出学校在开展“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积累研究素材和指明方向。
第四,“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基本理论与方法培训。培训内容:现代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互联网 ”教育相关理论与方法、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模式、“三环四得”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平台使用。“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学”与“教”应用包括:各环节学与教过程的教师作用、各环节学与教过程的学生学习作用、“四得”流程的学与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组织与激励机制。
2.第二阶段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措施。因此,我们收集了许多课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章资料定期学习,并做好专题记录收集存档。此外,在内容上看,我们还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章。还通过学习“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平台的使用比赛和参加区、市级的“一师一优课”的评比活动。
第二,重视课例研讨,及时总结经验。在开展研究时,我们要求每个老师围绕相关研究工作进行课例研讨,通过边教边研、边研边改,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做到一课一得,让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下去。
第三,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研究会议。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主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课题的研究讨论、布置研究任务和及时汇报各阶段课题研究情况。
第四,积极参加课改活动。从2018年3月份开始,学校正式成为广东省教厅“以信息技术推动义务教育改革”的示范校。学校课题组积极利用好这一大好机遇,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活动,重视观摩课题研究团队的磨课示范活动,注意收集和整理课程改革的研究经验。
五、行动研究效果
第一,学生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在农村小学开展“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原来不想学、不愿开口、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平台资源的吸引下也开始跟着平台大声地读,认真观看微课。同时,一部分学生的性格也得到了改善。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课改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通过学生互助学习和协作学习,让课堂由教师带动转变为学生自主学,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老師方面。自从开展课题研究后,学校的老师也在团队的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优化了教师的教:教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尤其是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二是教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以及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对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课改团队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三是是思维的改变。除了课改试验的年级和科目外,学校其余年级的英语、语文、数学甚至品德老师,在“互联网 互动课堂”教改的思想带动下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冲击下,也从原来的怀疑到相信,再到主动大胆地尝试教改思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不断尝试探索。
第三,课题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如下表)。
六、行动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不足方面。一是研究过程不够深入,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今后还需不断加深,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延伸,提高“互联网 ”课堂互动课堂的教学效果。二是多数参与研究教师研究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收集研究成果比较滞后,只有获奖成果和会议交流成果,还缺乏高质量的论文发表。
第二,展望。一是模仿模式的资源样板学习名师团队的“互联网 ”学习资源和互动探究设计方法,自己组团队开展设计。二是结合“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开展边教边研的教研融合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三是基于反馈数据开展因人施教,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主导、指导方法研究;基于学生学习困惑问题的反思式点评、讲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式自我反思方法研究。四是探索和研究“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学与教评价理论和方法。
一、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第一,教学模式冲击。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教育中发生巨大作用,完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创新教育模式与理论。例如,微课教学、慕课教学、依托网络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式学与教等教学模式,无不震撼着教育界。
第二,教学方法的冲击。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日趋成熟和应用,使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颠覆性的改革。例如,计算机多媒体组合教学使情境教学栩栩如生;利用虚拟技术的课堂使学生如亲临其境;物联网在教学的应用使我们可以立体、多维度地感知世界,等等。
第三,教学手段的冲击。先进技术的出现,使教学手段不再只是简单的口讲、写黑板,而是集视听、仿真、感知、远程可视化等于一体。只要是我们想得到的、需要立体展示的,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可以用现代技术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亲临其境。
第四,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改革还是在传统思维下开展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开展多年,各地在不断探索中创建了不少教学模式。但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模式很少,能够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开展的研究更少。根据调研情况反馈,目前大多数的课堂教改模式存在三个不足:一是信息化深度融入学科教学不足。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需要用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采集学生反馈信息。二是优质资源共享不足。资源的设计性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再造不足,系统性少,导致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性低。三是能够支撑开展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足。当前,基本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没有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一体化模式中。所以,大多数学生不能高效率地开展自主学习,导致课堂互动难以真正开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反映与显示技术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课堂概念发生了变革,课堂教学再也不只限于课室,它无围墙、无边界、不受时空限制。正因如此,促进教学模式颠覆性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 ”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2015年初,我们对我国以及广东省课堂改革开展比较深入的地区和学校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认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有些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但当前所有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停留传统教学思维层面,对互联网、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的思维、方法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抓住“互联网 ”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的特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不高,没能产生以“互联网 ”实现学与教“-”的目标。
1.目前解决农村教育公平所采用的方法存在不足
当前,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县都在着力探索如何解决农村教育公平的问题。目前比较认同的模式是采用同步课堂、慕课教学、发达地区开展对口帮扶以及互联网技术直播等方式。认为把中心学校或优质学校的教师课堂讲授通过互联网直接推送到农村和边远山区教学点,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共享这些资源,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方法。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不能解决区域教育学生差异问题。因为直播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以农村或山区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进行教案设计。二是不能解决各个学校或教学点学生个性化差异学习问题。直播过程的学习没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过程性评价,没能找出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针对某些或某个知识学习差异性进行教学。三是解决不了学生作业辅导问题。就算教育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很多作业都是学生带回家由家长指导完成。农村或山区学生家长大多数在外打工,他们不仅没有时间辅导小孩,也缺乏辅导的能力。
2.利用“互联网 ”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教育公平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程》文件,广东省教育厅也随之制定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方案》。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指出,教育改革首先抓两个核心: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必须从学与教资源建设入手,开发优质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 ”资源共享,使到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开展学习。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学”与“教”的各环节,采集反馈数据及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即时指导。此外,通过“互联网 ”信息化融入“学”与“教”资源,设计优化学习方法、学习的流程,实现过程性评价。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学生无论处于在何时何地都能共享。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过程性评价,从而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人施教。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基于四个理论:一是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本研究中所设计的“互联网 ”感知、体验、探究与协同创新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 ”信息技术融入学习、融入课堂互动教学、融入“学”与“教”过程的数据采集与测评,通过各种信息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名教育学者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智慧、潜能的信任。“互联网 ”教育技术的介入使师生能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准备与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四是建构主义理论。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互联网 ”教育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性刺激于多中感觉器官中,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十分重要。 四、实施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培训教师,拓展教师的“互联网 ”教育、教学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互联网 ”课堂教学研究团队,以省厅的“互联网 ”课堂教学试点为契机制订“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经过了两个阶段,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
第一,健全组织,确保有序开展。学校高度重视“爱种子”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研究,精心挑选本校各科教学骨干组成课题研究组,由各大科的科长负责开展各学科的“爱种子”教学模式的具体研究和成果收集。通过任务分工、定人定责,让每一位成员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任务,真正发挥效能。同时,学校还把“爱种子”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第二,加大投入,多方争取,建好应用环境。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学习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努力建设好“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的平台,包括优先为每一位课题组的研究成员配备办公电脑一人一机以及积极争取区、市和省各级电信部门的技术支持等措施。另外,学校邀请有课改经验的省、市级专家团队对学校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互联网 ”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培训和课堂互动教学改革的平台实操培训。
第三,调查分析,结合实际排查问题。在研究进行的初期阶段,我们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师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通过对师生的问卷情况分析,找出学校在开展“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积累研究素材和指明方向。
第四,“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基本理论与方法培训。培训内容:现代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互联网 ”教育相关理论与方法、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模式、“三环四得”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平台使用。“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学”与“教”应用包括:各环节学与教过程的教师作用、各环节学与教过程的学生学习作用、“四得”流程的学与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组织与激励机制。
2.第二阶段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措施。因此,我们收集了许多课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章资料定期学习,并做好专题记录收集存档。此外,在内容上看,我们还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章。还通过学习“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平台的使用比赛和参加区、市级的“一师一优课”的评比活动。
第二,重视课例研讨,及时总结经验。在开展研究时,我们要求每个老师围绕相关研究工作进行课例研讨,通过边教边研、边研边改,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做到一课一得,让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下去。
第三,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研究会议。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主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课题的研究讨论、布置研究任务和及时汇报各阶段课题研究情况。
第四,积极参加课改活动。从2018年3月份开始,学校正式成为广东省教厅“以信息技术推动义务教育改革”的示范校。学校课题组积极利用好这一大好机遇,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活动,重视观摩课题研究团队的磨课示范活动,注意收集和整理课程改革的研究经验。
五、行动研究效果
第一,学生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在农村小学开展“互联网 ”课堂互动教学改革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原来不想学、不愿开口、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平台资源的吸引下也开始跟着平台大声地读,认真观看微课。同时,一部分学生的性格也得到了改善。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课改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通过学生互助学习和协作学习,让课堂由教师带动转变为学生自主学,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老師方面。自从开展课题研究后,学校的老师也在团队的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优化了教师的教:教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尤其是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二是教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以及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对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课改团队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三是是思维的改变。除了课改试验的年级和科目外,学校其余年级的英语、语文、数学甚至品德老师,在“互联网 互动课堂”教改的思想带动下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冲击下,也从原来的怀疑到相信,再到主动大胆地尝试教改思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不断尝试探索。
第三,课题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如下表)。
六、行动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不足方面。一是研究过程不够深入,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今后还需不断加深,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延伸,提高“互联网 ”课堂互动课堂的教学效果。二是多数参与研究教师研究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收集研究成果比较滞后,只有获奖成果和会议交流成果,还缺乏高质量的论文发表。
第二,展望。一是模仿模式的资源样板学习名师团队的“互联网 ”学习资源和互动探究设计方法,自己组团队开展设计。二是结合“三环四得”教学模式开展边教边研的教研融合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三是基于反馈数据开展因人施教,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主导、指导方法研究;基于学生学习困惑问题的反思式点评、讲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式自我反思方法研究。四是探索和研究“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学与教评价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