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识的创新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60214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的书我读了不少,但这次在读其新著《面向个体的教育》时,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
  虽然书中不少观点颇有新意,比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贵所论述的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或者说,他让我们的教育眼光投回到了教育的起点,让我们思考一个朴素但又被许多教育人忘记了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为了谁?
  其实,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诸如“办学目标”“教育目的”之类话题的讨论,而且答案好像越来越“明确”了——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呀,“为了一切学生”呀,等等。但我总觉得这些写在许多学校墙上的醒目标语似是而非——“人民满意”中的“人民”又是谁?大家约定俗成或者说心照不宣地认定就是家长,还有各级领导,所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其实是“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办局长满意的学校”;“为了一切学生”好像指向很明确,但实际上也很模糊甚至空洞,因为“一切学生”在这里是一个集合概念,这个“一切”让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失落了。
  李希贵则认为,我们不应该让一个个孩子消失在“人民”和“一切学生”的概念中,我们应该追求“面向个体的教育”!
  有句话流传很广:“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如果要问教育最早的出发点是什么,答案不正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吗?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眼花缭乱,越来越高瞻远瞩,而“人”却湮灭了。谈到办学,不少校长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宏大词汇:“理念”“规模”“模式”“打造名校”“国际理解”“走向世界”……唯独忽略了每天面对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孩子。李希贵所倡导的并践行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正是要把“这一个”“每一位”“你”“你”“你”“还有你”……重新置于教育目的和办学目标的首位。
  这个主张好像并非李希贵的原创。我们的老祖宗不早就说过“因材施教”吗?所以他所呼吁的“面对个体的教育”似乎并不新。但是,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通过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针对当今中国教育无视个体的现实而提出“面向个体的教育”,便显示出了它的改革新意。而且李希贵不光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书中展示了李希贵无声无息但有声有色的实践。这是该书让我震撼的真正原因。
  我越来越感到,在理念层面,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教育者没多大差距,都主张教育要“目中有人”,要尊重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唤醒学生的潜能,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要激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那么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主要在“说”和“做”是否统一上。他们是既说也做,我们更多的是只说不做——许多年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只体现在汇报材料上,体现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体现在“迎检”“验收”“评比”的展板上。
  我想到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说的就是实践的力量。希贵之可贵,就在于他不仅以“面向个体”来解释“世界”(教育),而且已经并将继续用实践“改变”着他的“世界”——北京十一学校。他将“面向个体”的教育观实实在在地化作了北京十一学校常态的教育生活: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与需求设计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因此全校每一个学生,毫无例外地都拥有一张只属于自己的课表;也就是说,在拥有4174名学生的北京十一学校,就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当然,所谓“面向个体的教育”远不止是每人一张课程表,课程表背后还有他们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他们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包括专门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私人定制”的一对一课程……关于李希贵所领导的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探索,有关报道已经铺天盖地,这里我不再赘述。我只想补充一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常识的改革。
  李希贵的思考与实践当然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农业学大寨”式的强行推广什么“典型”的时代已经过去。李希贵自己也真诚希望“教育生态应该多元化”。北京十一学校的探索在赢得如潮好评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我听到这样一种“质疑”的声音,说李希贵的理念都是“西方那一套”因而其改革是“全盘西化”云云。对此我想反质疑:是否承认爱心、尊重、平等、理解、个性、创造等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教育追求?只要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利,管他“西化”“东化”!难道在这个问题上,也要来问一个姓“社”姓“资”吗?
  我一直很欣赏李希贵的教育思考,也欣赏他对自己思考的文字表达。《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主要是理念阐述,但这些阐述并不枯燥乏味,相反,因为作者夹叙夹议的行文风格,将其富有深度的思考与学校鲜活的案例融为一体。思考深刻而不咄咄逼人,观点新颖而不花里胡哨;于温文尔雅的行文中显示思想的力度,在落地生根的实践中展示教育的力量。读者在轻松惬意的同时,往往情不自禁、浮想联翩。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将李希贵的文字与我同样喜欢的吴非的文风作比较,同时也和我的文字作比较。
  我感觉希贵和吴非同样富有思想,却不如吴非犀利,但文字和他一样深刻;希贵和我同样心灵赤诚,却不像我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同样散发着对教育的一往情深。他语言内敛而有教育的亮色,行文理性而有人性温度,且不乏活泼机智,常有出其不意而又妥帖准确有时还不乏诗意的比喻,比如:“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所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校园里小池塘的水温、水深与将来那个社会大海里的水温、水深越是接近,我们的孩子便越容易生存,也更可能有顺畅的人生。”这样的句子,在书中俯拾皆是。
其他文献
春光烂漫的3月,沿着212国道向南驱车3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福和希望小学。  坐落在海拔2450米的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福和希望小学的师生们,已经告别了过去破烂的教室。崭新的教学楼、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新建的学生食堂整洁干净。行走在校园,随时都能看到师生们快活的身影,以及坐拥在师生脸庞上惬意的微笑。“教学楼及食堂都是近年来通过希望工程捐建的,他们每年还定期来学校慰问教师。”
期刊
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摘自老舍《艺术与木匠》)  摘录者言:世人若都如老舍,教育业不会走得那般功利和畸形。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
期刊
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了大部分校园,并设置了心理课,很多学校也相应设置了心理咨询师,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老师,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稳定、经费没有保障和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形式化  各种原因导致了心理教育还没能真正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没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期刊
学者简介:  杨川林,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美国麻省大学教育领导力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新教育改革试验、教育哲学与国际比较教育。  Q1你认为学校品牌是什么?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从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
期刊
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人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均衡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并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教育均衡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线性的工业思维。简单的“均衡化”导致的恶性竞争,是一种以物格化取代人格化、以机械性取代人文性、以单维选择取代多样共生的无情绞杀。  因此,真正站在“存异”的基础上,思考不同教育的共性和规律,既是教育民主时代来临的征兆,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为此,本期
期刊
2009年7月的一天,龙绍明站在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汶川中学(原四川省威州中学)前面百感交集。作为新组建的汶川中学副校长的他,当时刚从成都龙泉驿区的汶川中学“过渡期办学点”风尘仆仆地赶回汶川县。看着广东省江门市斥资2.4亿元援建的汶中新校舍,龙绍明的心沉了下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历经一年多“灾后自救”的辛劳和“异地复课”的奔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要回到正轨了。然而,他敏锐地意识到,
期刊
77年历史源远流长,古典文蕴浸染多少心灵。自1937年创办以来,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辉煌的教学成绩,含英挺秀于巴蜀大地,成为广汉教育星空的一颗璀璨辰星。  作为广汉小学教育的一种符号、一面旗帜,广汉市实验小学从历史深处一路追赶而来:在积淀、传承中不断开拓进取,特别是1989年更名为“广汉市实验小学”后,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新一代实小人大胆创新、勇于
期刊
5月29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四川省广汉市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并将提请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公布。同时,充分肯定了广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亮点:广汉市适应城镇化进程,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留足学校建设用地,以保障城区学校未来扩容之需;构建起了“专家引领、集体讨论、自身反思”的教育科研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建好第二课堂”,着力打造特色校园。 
期刊
又是一年七月季,幼童入幼儿园、适龄儿童上学、小升初等关系孩子终生的大事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家长,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让孩子上一所“心中的好学校”。然而传统的“优质学校”毕竟是少数,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尽管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新优质学校”,但它们还不能完全被家长们所认可和接受。  于是,“品牌”与“学校”再次相遇了,并产生了化学反应。有部分教育界人
期刊
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我眼中的教育不只是奉献,而是享受;不只是重复,而是创造;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我相信人的快乐取决于心态,所以我微笑着享受身边的点点滴滴。  我曾接到一个“学困班”,这个班属于八年级,这个年龄属于最叛逆的年龄。因此,接班的困难不言而喻。在大家看来“学困班”是由一群学习成绩很差,组织纪律性很差,品德不良,各方面活动不积极,集体荣誉感差等多方面皆差的“学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