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应然性”因素初探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求宪法的“应然性”因素,实质上是探求宪法合理、有效存在的支撑力量。对宪法的“应然性”,也就是宪法应有状态的判断在于:保证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过程的宪法制定,避免对宪法的频繁修改,宪法的内容要体现民主、权利、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宪法应表现为一种可操作实施的程序。宪法的正当性必然以“应然性”因素为基础,唯如此,才能保证宪法的正当发展。
  【关键词】宪法;宪法的发展;应然性因素
  按照把法划分为“实然”的法和“应然”的法的一般理论分析,宪法也存在着“实然”的宪法和“应然”的宪法两种形态。“实然”的宪法就是实际存在的宪法;而“应然”的宪法,依“应然的意蕴为阐述事物依据其自身的特性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样,属人们基于理性对事物本身满足人类的客观需求的应有状态的判断”[1]的一般理解,就是人们基于理性对宪法应有状态的判断。因此,“应然”的宪法是一种宪法理想的追求。
  然而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否定“实然”的宪法而去追求“应然”的宪法。因为这种分类并非相互对立的。从宪法的运动过程来看,“实然”的宪法中亦包含着“应然性”因素,而且这种“应然性”因素自宪法产生时起就成为宪法的支配力量,并决定了“实然”的宪法本身就是“应然”的宪法的产物。而“应然”的宪法的“应然性”问题也是一个须待考证的问题。因此,宪法研究不应是在分类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应探求宪法的“应然性”因素,以适应宪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从实证角度考虑,由于宪法是支撑法网的权利框架,[2]如何进行框架的搭建,以保证法网的适度,进而实现法追求自由的价值,也需要审视宪法的应然性。
  探求宪法的“应然性”因素,实质上是探求宪法合理、有效存在的支撑力量。作为宪法运动的整个过程,从宪法原型到模范宪法实质上都是“应然性”因素支配的结果。基于此,通过对宪法的“应然性”因素进行梳理,确定支撑宪法发展的合理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宪法,并进一步追求宪政的理想效果。本文拟通过“应然性”因素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外国宪法的实证,来达成对宪法的“应然性”因素的一种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宪法作出评判。一、宪法制定的应然性规则: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过程
  现代社会追求的是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强调的是对法律的尊重。并且首先尊重的是宪法。宪法怎样才能被人们尊重?其前提之一应该是宪法具有权威性。而权威性的取得则是人们都认同宪法的内容和宪法所蕴含的理念。如果某些人不认同宪法,他就会不尊重宪法、不遵守宪法,甚至出现宪法危机。
  那么宪法怎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呢?则必须是不同利益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都得到尊重,共同参与宪法的制定,并就宪法的内容通过一种妥协、博弈甚至斗争,形成一种合意。只有这样的宪法,才能够照顾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也才能够被不同利益主体所遵守和尊重。
  因为,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利益主体。必然或者存在不同的阶级、或者存在同一阶级的不同利益集团。如果宪法的制定仅由一个或几个利益主体所决定,那么,他们就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时他们为了社会的稳定可能会考虑其他利益主体甚至反对者的少许利益,但绝不会公正地考虑他者的利益)。这样的宪法,被损害或者未被照顾到利益的主体必然不会虔诚地尊重宪法。宪法的权威性也就大打折扣,法治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旋律。
  从世界宪政国家制定宪法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被人们推崇的宪政体制都存在着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制定的宪法。具体表现为:作为近代宪法先驱的英国,其《权利法案》是代表市民议会和封建贵族及王权通过斗争,在与国王妥协并分享政权的基础上通过的;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则是美国十一州的55名代表,经过激烈的争吵、讨价还价、妥协而制定的;而二战后日本的宪法,亦是经过议会、各在朝在野党派及公众,通过自由媒体的长期充分辩论,再由超过三分之二公民投票通过的。
  由此可见,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制定的宪法基于各方的认同能被各方遵守,因而也就能保持宪法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并且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宪法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性,即基于主权在民的理念由人民决定国家治理规则,并保障人民的权利。总之,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宪法是人民管理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人民能够尊重宪法权威的依据。
  而在我国先后制定的几部宪法中,尽管有全民讨论宪法草案的迹象,但讨论宪法草案的并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而是利益共同体,并且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这些宪法的最终通过并不是履行公民批准的程序。因此,我国宪法一直被看作纸面上的宪法,一直不能发挥宪法的作用、体现宪法的权威。可见,我国宪法的制定要考虑多方力量的参加,体现多方的利益。二、宪法修改的应然性:不宜频繁启动的一个宪法程序
  宪法的权威性还在于宪法的稳定性,不被频繁修改。因为频繁修改的宪法会导致宪法内容的不确定性,人们就无法遵从宪法,宪法的权威性自然受到损害。因此,宪法一旦制定,就不要轻易修改。即使修改也要遵循严格的修改程序。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通过后,一直到现在仍是美国政府职能运作和人民权利保护的依据。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了一些修正案。这也成为美国宪政被人们热衷研究和借鉴的原因之一。而法国自1791年第一部宪法起到1875年共颁布了十余部宪法,这一方面反映了阶级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宪法只是当权者为其合法执政披上一层民主的外衣。而宪法的这种频繁的更替,并不能保证哪一部宪法被全国人民真正地遵守。可见,稳定的宪法是树立宪法权威的基础,而频繁变化的宪法只会降低宪法的权威。
  我国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开始,到1982年也经历了4部宪法的制定过程。而1982年宪法作为现行宪法还不断被修正。按照宪法不宜频繁修改的应然判断,我国对宪法的态度实际影响了人们对宪法的一种尊重,导致人们想对宪法形成一种信仰都难。因此,在我国宪政进行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宪法的稳定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宪法内容的应然性:体现民主、权利、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
  民主、权利、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封建君主专制而提出的一些思想口号,并得到普遍认可,成为支撑现代国家的价值理念。而宪法的存在则必然受这些价值观念的支配,即: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后,基于其政权的稳定及上述价值观念的现代性决定了宪法的内容必然要体现这些价值观念。因此,这些价值观念实质上是支配宪法存在的“应然性因素”,并被学者称之为前宪法现象。[3]
  正是这些应然性因素决定了现代宪法的正当性存在。即:基于君主专制而提出的人民主权成为宪法不得不依据的正当性来源。基于人民主权则必须保障人权、保护人民的正当权利,包括保障人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权利;而人民权利的保护则必然避免政府权力的扩张,而应限制政府权力;对政府权力的限制,防止专权则需要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国家治理模式,这也是现代宪政国家的统一认识;而宪法依据上述因素所规定的内容要想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则必须在法治的观念支撑下才能实现。因此,现代宪政国家必然通过宪法确定法治原则,在宪法中规定体现民主、权利、人权、主权、分权与制衡价值观念的内容。
  现代宪政国家宪法运动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首先,资产阶级宪法都确立了民主制度,使宪法成为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其次,资产阶级国家都强调人权,保障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第三,英、法、美等国家都通过分权与制衡的模式治理国家;最后,资产阶级国家都尊重法律,把一切行为纳入法律运行的轨途中。总之,支配宪法存在的上述价值观念至少从形式上在资产阶级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坚持民主与法制。在经济转型时期还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特别是我国现行宪法经过修订增加了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条款,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最基本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我国政府的权限受到限制和监督的可能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于当政府行使合法伤害权时,作为弱势的公民、团体往往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作为公民的权利极其有限。我国现行宪法总共规定了十八种权利,即使这很少的公民权利在行使起来也是极其困难的,有些甚至不可能行使,致使这些权利形同虚设。因此,由于我国宪法缺乏一些支配宪法存在的价值观念,导致我国宪法并不符合宪政的要求。基于此,我国宪法应进一步作出修正,并贯彻、体现法治观念。四、宪法实施的应然性:宪法应表现为一种可操作的程序
  法治国家,首先应尊重和遵守宪法。怎样尊重和遵守宪法,应当表现为宪法的可操作性。因此,宪法的内容并不当然体现在实体的权利和权力上。宪法的实施和其他法律的实施一样,应配置相应的程序。“程序”成为发动宪法的必要机制。不论是宪法权利,还是宪法权力。其配置离开了程序的保障,都是不可能付诸实施的。[3]同样,宪法责任的承担也依赖于程序的保障。如果宪法没有确立相应的程序来使宪法责任成为一种实际上可以承担的责任,那么,宪法责任确定的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3]因此,宪法程序应当成为宪法实施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宪法实施将会因为宪法程序的完善而得到保障。
  为宪法实施提供程序保障,在实施宪政的国家是存在的,如美国。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和第14条修正案所确立的“正当法律程序”就是把宪法价值的核心立足在“程序”上,这也应该成为美国宪法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一个因素。
  我国宪法由于长期受重实体轻程序的法理倾向的影响,导致在宪法程序设置上几乎是空白的。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诸多权力,但因缺乏程序的保障导致这些权力被弱化。主要表现在:1、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但怎样监督?如出现了违宪案件如何处理?2、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通过怎样的程序来解释?解释宪法的文件具有何种效力,与宪法的关系如何确定?3、全国人大享有罢免权。但全国人大如何审理罢免案,通过何种形式来作出对罢免案有效的决定?罢免后如何使被罢免者承担宪法责任?等等。所有这些,因缺乏程序的保障,致使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权力无法实现:违宪审查案件几乎没有、不存在对宪法的解释、对代表进行罢免的权力无法彻底实施。不过上述应然性因素为我国宪法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的途径:如何通过宪法程序的规定来达到对我国宪法有效的实施。五、结语
  现代宪政国家之所以能实行宪政,从宪法的制定、修改、反映的内容到实施,无不体现着一种“应然性”的决定因素。作为宪政国家,宪法的正当性也必然以这些“应然性”因素为基础,并进一步吸收合理的因素,才能保证宪法的正当发展,并促进宪政的建设。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考虑宪法的应然性因素,并使宪法的存在成为我国实施宪政、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因此,我国宪法应尽快摆脱只是纸面宪法的局面,在应然性因素的支配下,进一步完善宪法。使我国宪法真正成为治国依据。使我国宪法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呈现一种与社会现实“共同栖息”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千帆.宪法学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亦逐步得到改善。一个突显的社会问题随着引起社会的关注——房价。随着房价的水涨船高而引起的一场“买房热”也席卷而来。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了质量上乘的楼房后却也因为“法盲”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这样房地产项目在销售及过户手续办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便成了值得关注的课题。  【关键
期刊
【摘要】目前,世界各国的检警关系模式主要分为三类:检察指挥侦查、检警分离、检察监督侦查。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入手,在对这三种模式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排除了检察指挥侦查和检警分离在我国的适用可行性,得出检察监督侦查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国情这一论点,进而推断出我国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权性质。  【关键词】检警模式;检察权性质;法律监督权  一、检察指挥侦查模式概述与评析  检察指挥侦查模式又称检警一体化模式,
期刊
【摘要】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尤其是其中关于婚后房产所有权归属等相关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这究竟是对女性保护的缺失还是社会公平理念的进化,争议的各方都以各自的角度进行解读。本文试图以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理论为出发点,结合知名博主陆琪的《就是这么欺负你!——新婚姻法实战推演》一文,做出自己的解读。  【关键词】新婚姻法;社会学的想象力;平等  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
期刊
【摘要】随着国际商业贷款业务惯例的引入,为预防银行信贷风险,加速到期条款已被金融借贷合同普遍采用。对于加速到期条款的法律性质、法律效力以及基于此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无定论。本文以三鹿破产案件为例,认为合同意思自治原则下的加速到期条款,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其法律效力应给予肯定。但对于基于此条款而为的清偿是否属于偏颇性清偿,是否属于破产撤销的范围还
期刊
【摘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了信托模式作为特殊目的机构的设立形式,结合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与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的要求,信托模式是我国目前的最优选择。但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试点方案中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时间与交易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法律问题,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为此,结合信托基本理论分析已有方案中的交易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证据规则对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诉讼活动中,完善的证据规则对正确查明案件事实、保障人权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证据规则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其加以完善很有必要,并且在当前的情况下也具有可行性。文章以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为视角,主要对我国证据规则完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力图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证据规则;必要性;可行性  诉讼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查清
期刊
【摘要】以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活化石”——习惯法为研究对象,从个人行为进行考察,以成本收益分析这个全新的法律经济学角度探究凉山彝族习惯法得以延续的原因,试寻求正确评价和保护习惯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彝族;习惯法;延续;成本收益  凉山彝族习惯法是凉山彝族群众对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并制定出自觉遵循、世代相传的一些行为规则。[1]它在凉山彝族的社会发展中居于最权威的地位。然
期刊
【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对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和党内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从而能够为该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持,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法律依据;党的规章制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许多可行的解决办法。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影响因素视角下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方案可以包括:完善立法、规范抽象行政行为,重构行政主体职权,推行行政裁量格次化,建立行政裁量先例制度,加强行政人员的素质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影响因素;控制  一、引言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易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对于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不甚普遍,而现有的某些地区对该制度的实施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在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就贪污腐败来说,我国近年来此类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实践证明,该制度实有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即使是在某些已经试点的地区,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方面。无论是从公务员财产的申报主体、申报范围、申报执行主体、还是从申报结果的透明度、责任追究程度方面来看,其缺陷都是显而易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