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规范汉字”,学好用好“规范汉字”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eh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了。《汉字简化方案》的研制和推行是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五十多年前,我国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文盲占人口的85%。要在这样的烂摊子上建设强盛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中央除了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方面投入大力气以外,还特别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扫除文盲,一是发展教育、普及文化。为了迅速取得成效,中央决定用政府的力量推行简化汉字,把汉字交给人民大众。事实证明,简化汉字在我国迅速扫除文盲和普及文化方面是立了大功的。
  简化汉字自身,这几十年来,也在不断丰富完善。《汉字简化方案》的第一表和第二表共收简化汉字515个。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采用偏旁类推简化的方法,收入《简化字总表》的简化字增加到2236个(1986年重新发表的时候调整为2235字)。字形结构也在调整,比如最早发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临”,左旁是跟“师”“帅”等一样的一短竖一长撇,后来才改为一短竖一长竖,“饥饿”的“饥”、“钟表”的“钟”、“讲话”的“讲”、“毛驴”的“驴”,它们的左旁那时都还是繁体偏旁。1965年又通过《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整理了字形,使印刷体跟手写体更加接近。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还通过对异读词的审音,整理和简化了某些字的字音。这一切工作和成果为“规范汉字”这个概念的出台准备了条件。
  2000年10月31日经过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界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二条);明确指出:“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三条)。什么是“规范汉字”?我们认为要从时代、地域、功能、层面等几个方面予以限定。我们推行的“规范汉字”是“当代使用的、目前是在大陆推行的、以记录普通话为主要对象的、主要适用于日常通用层面的、经过简化和整理的汉字”。这样的限定十分必要,可以消除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功能、不分层面而笼统地认为“简化字系统以外的汉字都是不规范汉字”的误解。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只是作为我国各民族之间、汉族各方言区之间交际的通用语言文字。而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各方言区的老百姓在日常口头交际场合使用自己方言的权利是得到保障的。
  为了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顺利实施,我们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通过优化来提高“规范汉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要引导大家重视对“规范汉字”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和使用“规范汉字”的水平。
  优化的主要对象是现有各字表之间由于历史原因而存在的明显失误和矛盾,以进一步提高书面交际的效率和适应计算机高速处理中文信息的需要,并为在合适的时间实现海峡两岸四地“书同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规范汉字”,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书面交际效率的需要,也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需要。但优化“规范汉字”要以可行性为前提。如果把“规范汉字”比作一种工具,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可能在制作上不够精致,在使用时有的场合不那么合手,但是,我们不能只关注文字的工具性一面,而忽略了文字的社会属性。如果从《汉字简化方案》发布算起,“规范汉字”已经在咱们大陆使用了整整五十年,全方位地记录了政治、经济、国防、文化、市井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实事求是地说,在大陆的日常通用层面,用“规范汉字”进行书面交际时,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窒碍。老百姓使用“规范汉字”,有时可能也会感到有点粗糙,但他们已经用惯,包括那些不那么合手的地方。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宁愿用已经习惯但不那么精致的“规范汉字”,而不愿意改用经过大量优化后精美得多、面目一新的“规范汉字”,因为再学习要投入太多的精力。这样的例子,不只在中国,就是在世界文字规范史上也是常见的。文字跟其他纯工具不同,它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把现行规范汉字的缺点全部改正过来”的提法是天真的一厢情愿。汉字用了几千年,违反字理的现象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个百个,只要约定俗成了,且不妨碍书面交际的通畅,这些缺欠就不必一一修正而往往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予以调节和弥补。优化规范汉字这个度如果掌握得不好就会影响社会语言生活的稳定。有非改不可的,可能也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那时候,社会的大多数使用者经过权衡以后,都心甘情愿地付出重新学习的代价来换取规范汉字的优化以实现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规范汉字”较大幅度地优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有了这样的共识,现阶段我们还应提倡学好用好现行的“规范汉字”,不断提高人们学习和使用“规范汉字”的水平。在社会语文生活中,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有些规范字容易写错用错。这些问题不可能全部通过优化来解决,而只能靠加大学习投入来化解。比如“卢、颅、泸、鲈”的偏旁“盧”简化为“卢”,而“驴、炉、芦、庐”所含的同一偏旁却简化为“户”,这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不便。但是这些简化字形已经使用了几十年,都要一一改正过来,可能会影响语言文字使用的稳定,只能通过强化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告诉我说,他们学习的时候是编了一个顺口溜的:“骑驴上庐山,路经芦苇滩,炉内没柴烧,都往户里搬。”把四个用“户”作偏旁的简化字都编进歌谣里了。这就像汉字的标音性不强,要靠汉字以外的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方案来帮助提高表音度一样。1986年胡乔木指出,语言文字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果,“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消化、充分巩固、充分发展这些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进一步学习好应用好“规范汉字”就是消化、巩固、发展的具体行动。
  看来,不断总结制定和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半个世纪以来的正反面经验,优化和学好用好“规范汉字”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这是进一步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需要;是跟上信息时代前进步伐,提高中文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影响力的需要;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语言生活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费锦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其他文献
1.引言    我们常常发现人们会无意间犯些可爱的错误,如:点菜时要“西红柿炒番茄”(西红柿炒鸡蛋/番茄炒鸡蛋),观架时说“坐虎观山斗”(坐山观虎斗)等,听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又称“舌误”(slip of the tongue),其实口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什么是“口误”? 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它并非因发
期刊
“洗一次”的语法结构为“V+数词+动量词”,对于这一结构的定性问题,语法学界历来有分歧。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中都将这一结构中的“数词+动量词”定性为“V”的准宾语,即认为它是述宾结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贾彦德的《汉语语义学》等将这类结构中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即认为它是述补结构。本文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不少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在招生、就业面试时,或张口结舌,或辞不达意,或仪态欠佳,引起招生或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成绩(分数)的怀疑。这种局面,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误,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  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听、说、读、写”能力综合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尽管教学大纲中不乏有关说话教学的规定,一些老师已经探索尝试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是,长期以来教学效果
期刊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仅实验教材第一册,要求认读的字就有400个,其中在学习汉语拼音中要求会认字70个。而在认字的同时,这些孩子还要认读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以及准确拼读所有音节。可以说,学习任务是非常重的。在我们山区小学,孩子们基础较差,学前识字量少,因此,学习起来就更费劲了。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期刊
旅游者进行的旅游活动是一项高级审美活动,在游览中,旅游者审美感受的获得离不开导游传递的审美信息。导游使用的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对景点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讲解的文字,就是“导游词”。它集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于一体,既注重知识性与科学性,又注重趣味性和文学性,语言通俗生动,现场感强。人们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必须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以便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修辞。
期刊
“左X右X”是由方位词“左”和“右”前后搭配组成的格式,汉语中的一些成语与此有关,如:左膀右臂、左邻右舍、左顾右盼等。辞书中对此有相应的论述,一般认为格式表示动作多次重复。此类格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涉及到了,教材的解释也仅限于此,如《汉语口语速成》(中级篇)①的解释:  “左……右……”中间放入两个相同的数量词(数词只限于“一”),表示数量多或次数多;中间放入两个相同的或意义相近的单音节动词,表示
期刊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对外汉语教学在实践和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对英美学习者的汉字教学。英美学习者的母语是字母文字,而汉语是笔画文字,两种文字外观的截然不同,使得英美学习者的入门学习就很困难。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教学者能够消除英美学习者对汉字的陌生感,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汉字教学成功的
期刊
2006年3月22日晚上6点多钟,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以《拼音人生》为题介绍了我国百岁学者——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1923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改读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7-1949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与浙江教育学院,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并由银行派往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1949年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期刊
新任会长马庆株简历    马庆株,1942年生于静海。1963年毕业于天津师院中文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曾被评为北大优秀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南开语言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学术委员,《汉语学报》《汉语学习》编委,多所高校客座教
期刊
我们所谓的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的时期内各国使用的古文字。战国文字是古文字学中形成较晚的分支,但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逐渐兴起,到20世纪末臻于成熟,论著繁多,本文仅从铜器、玺印、简帛、陶器、玉石、货币等方面总结一些主要情况。    一、战国金文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出土了魏国铜器骉羌钟,刘节、唐兰、郭沫若、徐中舒、朱德熙等诸多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30年代于安徽寿县朱家集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