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成功的“磁石”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h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中欢腾奔流的时候,才能促进人的内心世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用情感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用情感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而对语文的情感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除了学习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层次、写作特点以及字词句篇之外,还应领略文章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另一方面,情感因素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潜在力量,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才能圆满完成,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自己和学生的情感活动。
  一、在教师饱满情感的帮助下感染学生
  情感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的激情迸发,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激情奔放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多方面兴趣、充满活力、不乏朝气、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情感丰富甚至有几分张扬的人。情感是引发师生互动必备的外部条件。教师融洽的情感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润滑剂,教师浓烈的情感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直接诱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诱惑出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与学生融洽的情感,可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感悟人格的完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应先受到教材的感染,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情绪和情境,并把这种最初的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这会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力量。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连班上最不用功的小弗朗士也安静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语文课,而且他还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其原因之一就是韩麦尔先生在这节课上倾吐的真情,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情绪。这个例子当然属于特殊情况,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体会到教师的情感活动在语文情感教育的渗透中发挥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二、在教师巧妙的设计下驾驭学生的情感
  在组织安排教学程序时,也要弄清一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等变化情况。例如一篇小说中,如果真正把握住了主人翁情感上的种种变化,也就切实把握住了课文的脉络和主题,把握住了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基调,这样对更透彻地领会教材内容、更灵活地掌握情感描写的手法有很大帮助。例如教授《读孟尝君传》之前,先给学生讲述《冯媛客孟尝君》的故事,吸引学生的目光,使他们情绪振奋,同时也让学生对孟尝君有了“善于纳贤用人”的认识。但随之一转,告诉学生,本篇课文却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批评孟尝君的无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认知热情马上被点燃了,急于知道事情原委,打开课本,必将如饥似渴、激情似火。气氛和情调在教学中起着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所以教师要用教学语言烘托某种理想的气氛和情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抓住“荷塘”和“月色”两个词,先让学生想象,描述自己见过的荷塘和月色,然后教师再点拨,“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学生豁然开朗,很容易理解作者创作的这幅美丽而幽静的图画以及所寄寓的不满现实、超越物外的情感。
  三、在贴切情境的创设中产生共鸣
  触景生情是人类情感的规律,要让学生走入某种情境,感受到某种氛围。如:教苏轼的《念奴娇》一词,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和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使他们为之震撼、振奋;学习唐弢的《童年》时,先播放歌曲《童年》的片断,将学生带入了激情萌动、浮想联翩的童年时光。此外,还要以情化人,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真善美。《月光曲》就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时时敲击着读者的心灵。在教学时,学生对月光下的景色欣赏和鞋匠兄妹的遭遇及贝多芬的高尚人格结合起来理解和认识很容易产生共鸣,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着眼点,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本文主题思想的高远立意,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在感悟中受到情感教育。情感活动与交流,就是课文蕴含的感情、学生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三者相互沟通,呈现出一个强烈的情感共鸣的状态。再如教《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在父友骂父时,年幼的元方以理服人,指出了父友的无信与无理,致使父友惭愧得无言以对。学到这里,我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当有人骂你的父亲时,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像七岁的元方一样,还是予以回骂,甚至大打出手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展开了对此问题的热烈争论,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种情感教育的方式除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人物外,还让学生接受了思想品质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性情和人格的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只要采取了合理的情感教育途径,引起了他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愉快地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 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
期刊
摘 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应用题教学都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并把它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应用题教学的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呈现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方法上也没有大的突破,这些都是应用题成为部分学生畏惧数学的主要原因。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应用题的教学呢?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 应用题 教学 探究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期刊
摘 要:课改,意味着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堂文化的重塑。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认为老师少讲,就是不讲;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错的;效仿“团坐”法,缺乏相应的培训;重视高效课堂,忽视了刻苦学习;“行云流水”的课堂,学生的展示像是“作秀”;高效课堂必须常态化,盲目运用导学案不恰当。构建、创设高效课堂,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杜绝、摒弃或消除课堂低效的种种弊病,而不只是改换课堂的形
期刊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要实现这一目的,地理课上的实验教学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对于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初中地理中有些概念不容易被理解,实验教学则可以直观、形象地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同时,实验教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一:区别“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期刊
西方的哲人讲:人是思想的芦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仔细倾听每一句话,积极主动思考每一个问题,既是检验课堂成败的主要表现,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正如生命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绿色课堂的构建。为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终极使命,针对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下面谈谈自己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起跑”唤起经验,引导学生阅读  虽然已进入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随时代发展、随社会进步,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谁都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不当之处,因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展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没有政府部门制定出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
期刊
第一,对“两案合一,先学后教,分层训练”教学模式的认识。  这种模式符合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两案合一,先学后教,分层训练”是在“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先学后教,分层训练
期刊
一、导学案与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通过课前预习导学案可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把原来“听课→练习→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解决问题的顺序变为“预习导学案→发现问题→上课解决→深化提升”,将学习前置,将问题前置,上课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导学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内容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
期刊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哲学的观点将其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想让学生在数学中得到发展、学会发展,就要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就要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狠下功夫。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笔者曾做过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