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强化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上有若干新要求和新变化:在高中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中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标;处理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核心素养中融入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内容设计、数学学习基础、问题解决过程、数学学习评价上加强数学实践要求,力求将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更好地落实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优尖子生;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正式颁布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以下简称 《课标 (2017年版)》)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在数学课程育人上提出了若干新要求。其中,强调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地在推进、 发展素质教育的方向上前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聚焦点。2016年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把创新实践作为了核心素养构成的重要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高中数学优尖子生的培养,本研究旨在关于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高中数学优尖子生的培养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探究。
二、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变化
随著国际趋势的变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变化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在学生时代学习的东西等到学生工作时可能就用不到了。因此在学校要学习的是能「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自己解决未来的问题。
由于进入21世纪,世界对数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学生经过十二年基础教育的课程后,能为未来做充分的准备。因此数学教育特别是优尖子生应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好奇心、思考力等等,并以积极的态度、持续的动力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达到健康且均衡的全人发展。因此本研究认为有以下课程目标:
(一)提供学生适性学习的机会,培育学生探索数学的信心与正向态度。
(二)培养好奇心及观察规律、演算、抽象、推论、沟通和数学表述等各项能力。
(三)培养使用工具,运用于数学程序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
(四)培养运用数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日常生活应用与学习其他领域/科目所需的数学知能。
(六)培养学生欣赏数学以简驭繁的精神与结构严谨完美的特质。
三、对数单元课程目标
在高中所学的函数中,让学生们都有机会认识到基本函数,例如:多项式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期望学生能够辨别函数的图形特徵,并能用它们当作模型而解决典型问题。
本研究认为,学习重点展现课程纲要的具体内涵,能呼应核心素养。所以本研究将学习重点由「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两个向度所组成。
(一)学习表现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认知(求知、应用、推理)、情意态度(赏识)与生活应用的学习展现,代表「非内容」向度,具体展现或呼应核心素养。
(二)学习内容
涵盖数学基础重要的事实、概念、原理原则、技能与后设认知等知 识,学校、地方政府或出版社得依其专业需求与特性,将学习内容做适当的转化,以发展适当的教材
四、教科书分析
透过教育能让学生学习知识或培养未来所需的能力,而此目标通常由各国制定课程綱要,并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教科书不仅是呈现学习内容的主要工具,也是提供学习机会的重要途径。由于在教学现场使用教科书的比例也很高,因此透过分析教科书,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能学会什麽样的能力。
Fan & Zhu (2013)将「数学」、「教科书」为关键字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整理出分类架构,并将其分为四类:教科书的角色、教科书的分析与比较、教科书的使用、以及其他。在分析结果中,以教科书分析的比例最高(63 %)。而在教材分析中的又可细分为五个面向:(1)数学内容和主题、(2)认知与教育学、(3)性别、民族、公平、文化和价值、(4)教材比较(例如关于数学内容或不同教科书的主题)、(5)概念化和方法问题。研究发现,在这些文献中较少用数学素养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然而随著时代的演变,世界更重视学生能将数学应用至生活中的素养。
(一)数学素养基本培养探究
数学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教科书是使用不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因此教科书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增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平台(Fan & Zhu, 2000)。Gatabi , Stacey & Gooya等人(2012)以PISA的解题历程作为架构分析其中所涵盖的数学素养,比较伊朗与澳洲的数学教科书中题目在「形成」、「应用」、「诠释」中所佔的百分比。其研究结果显示澳洲的教科书有较多题目符合上述分析标准,有较多与生活情境相关的问题,这些可能是影响学生数学素养表现的原因。也有研究分析华人地区在国中数学教科书数学素养比较分析(林方馨, 2018),研究针对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的教科书在毕氏定理和相似形单元,探讨所具备的数学素养内涵。其中一个结果显示在毕氏定理单元中,马来西亚在形成与应用皆是百分比最低的国家,也较少真实世界的问题;其他四国皆有涵盖一定比例的解题过程。由以上原因, 研究者在分析教科书时选择较感兴趣的数学素养为架构,期望透过研究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分析教科书是如何反映出数学素养。
(二)更新学习评价方式
在学习评价上探索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通过制定体现学业质量要求的质量标准,科学地描述核心素养形成、发展的水平进阶,这是《课标 2017年版》的一个新尝试,围绕着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必然带来学习评价上的新要求 和新变化。如,改变单纯的纸、笔测试方式,不 仅关注结果,还关注过程,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做综合性评价是学习评价改革上提 倡的方向。显然,这样的评价变化将促使评价由单一、静态、封闭向多元、动态、开放转化,也将改变过去仅靠数学应用题的求解成绩来考核实践能力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黄翔,童莉,沈林.从高中数学新课标看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8):75-79+113.
[2]朱亚丽,张慧慧,刘月.高中数学新旧课标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06):77-8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优尖子生;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正式颁布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以下简称 《课标 (2017年版)》)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在数学课程育人上提出了若干新要求。其中,强调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地在推进、 发展素质教育的方向上前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聚焦点。2016年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把创新实践作为了核心素养构成的重要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高中数学优尖子生的培养,本研究旨在关于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高中数学优尖子生的培养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探究。
二、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变化
随著国际趋势的变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变化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在学生时代学习的东西等到学生工作时可能就用不到了。因此在学校要学习的是能「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自己解决未来的问题。
由于进入21世纪,世界对数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学生经过十二年基础教育的课程后,能为未来做充分的准备。因此数学教育特别是优尖子生应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好奇心、思考力等等,并以积极的态度、持续的动力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达到健康且均衡的全人发展。因此本研究认为有以下课程目标:
(一)提供学生适性学习的机会,培育学生探索数学的信心与正向态度。
(二)培养好奇心及观察规律、演算、抽象、推论、沟通和数学表述等各项能力。
(三)培养使用工具,运用于数学程序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
(四)培养运用数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日常生活应用与学习其他领域/科目所需的数学知能。
(六)培养学生欣赏数学以简驭繁的精神与结构严谨完美的特质。
三、对数单元课程目标
在高中所学的函数中,让学生们都有机会认识到基本函数,例如:多项式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期望学生能够辨别函数的图形特徵,并能用它们当作模型而解决典型问题。
本研究认为,学习重点展现课程纲要的具体内涵,能呼应核心素养。所以本研究将学习重点由「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两个向度所组成。
(一)学习表现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认知(求知、应用、推理)、情意态度(赏识)与生活应用的学习展现,代表「非内容」向度,具体展现或呼应核心素养。
(二)学习内容
涵盖数学基础重要的事实、概念、原理原则、技能与后设认知等知 识,学校、地方政府或出版社得依其专业需求与特性,将学习内容做适当的转化,以发展适当的教材
四、教科书分析
透过教育能让学生学习知识或培养未来所需的能力,而此目标通常由各国制定课程綱要,并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教科书不仅是呈现学习内容的主要工具,也是提供学习机会的重要途径。由于在教学现场使用教科书的比例也很高,因此透过分析教科书,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能学会什麽样的能力。
Fan & Zhu (2013)将「数学」、「教科书」为关键字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整理出分类架构,并将其分为四类:教科书的角色、教科书的分析与比较、教科书的使用、以及其他。在分析结果中,以教科书分析的比例最高(63 %)。而在教材分析中的又可细分为五个面向:(1)数学内容和主题、(2)认知与教育学、(3)性别、民族、公平、文化和价值、(4)教材比较(例如关于数学内容或不同教科书的主题)、(5)概念化和方法问题。研究发现,在这些文献中较少用数学素养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然而随著时代的演变,世界更重视学生能将数学应用至生活中的素养。
(一)数学素养基本培养探究
数学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教科书是使用不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因此教科书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增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平台(Fan & Zhu, 2000)。Gatabi , Stacey & Gooya等人(2012)以PISA的解题历程作为架构分析其中所涵盖的数学素养,比较伊朗与澳洲的数学教科书中题目在「形成」、「应用」、「诠释」中所佔的百分比。其研究结果显示澳洲的教科书有较多题目符合上述分析标准,有较多与生活情境相关的问题,这些可能是影响学生数学素养表现的原因。也有研究分析华人地区在国中数学教科书数学素养比较分析(林方馨, 2018),研究针对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的教科书在毕氏定理和相似形单元,探讨所具备的数学素养内涵。其中一个结果显示在毕氏定理单元中,马来西亚在形成与应用皆是百分比最低的国家,也较少真实世界的问题;其他四国皆有涵盖一定比例的解题过程。由以上原因, 研究者在分析教科书时选择较感兴趣的数学素养为架构,期望透过研究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分析教科书是如何反映出数学素养。
(二)更新学习评价方式
在学习评价上探索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通过制定体现学业质量要求的质量标准,科学地描述核心素养形成、发展的水平进阶,这是《课标 2017年版》的一个新尝试,围绕着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必然带来学习评价上的新要求 和新变化。如,改变单纯的纸、笔测试方式,不 仅关注结果,还关注过程,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做综合性评价是学习评价改革上提 倡的方向。显然,这样的评价变化将促使评价由单一、静态、封闭向多元、动态、开放转化,也将改变过去仅靠数学应用题的求解成绩来考核实践能力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黄翔,童莉,沈林.从高中数学新课标看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8):75-79+113.
[2]朱亚丽,张慧慧,刘月.高中数学新旧课标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06):77-80.